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黿頭渚的導遊詞7篇

學識都 人氣:2.69W

作爲一名樂於助人的導遊,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導遊詞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黿頭渚的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黿頭渚的導遊詞7篇

黿頭渚的導遊詞1

各位來賓:

你們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太湖,共渡美好時光,我感到很高興。(導遊作自我介紹)有人講,太湖的"太"字真有意思,因爲它比大字還要多一點,太湖確實很大,僅水域面積就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中佔了第三位。很多人又喜歡唱《太湖美》,太湖確實很美,而且美的景點又不少。有的來賓一定會問,那末最能代表太湖美的景點是誰呢?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美麗的詩句,作了明確的回答:"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請大家擡頭看,那牌坊上五個瀟灑的大字,就是郭老的手跡。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解釋爲:不到黿頭渚,等於沒有到太湖。這牌坊左面的山峯,叫做充山,又名南犢山。"自古名山僧佔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蕭樑時,充山的後山就建起了"廣福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這裏最早的風景開發。到了明清時,不少文人雅士就常到這湖邊遊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還在湖邊的山崖石壁上,刻上了言簡意賅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末有位叫做王永積的,在他編寫的《錫山景物略》中,對這裏的景物作了記載:"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黿頭狀,因呼爲黿頭渚"。黿是一種大型的海龜。在中國古代,烏龜被看作是長壽的靈物,俗話說得好:"到了烏,萬事不用愁。"黿頭渚因此被賦於了吉祥的含義。

1916年,地方紳士楊翰西,用做稻穀生意賺來的2000塊大洋,向朱某人購買了這裏包括黿頭渚在內的60畝山地,從1918年開始構築別墅園林"橫雲山莊"。楊翰西是清末舉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在造園時有意識地發揮真山真水的環境優勢,因勢佈局,巧妙點綴,融情入景,恰到好處,所謂"三分人意,七分天然",這別墅園林造得很是不俗。但楊的民族氣節不好,抗戰時,曾擔任汪僞政權的水利委員長。抗戰勝利後,橫雲山莊被當局接收,改爲"橫雲花園"。建國後,又把這裏與附近的太湖別墅、陳園、鄭園等聯成一片,組成"黿頭渚公園"。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園進一步擴充,形成了遊覽面積達130公頃的黿頭渚風景區,包括充山隱秀、鹿頂迎暉、湖山真意、江南蘭苑、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黿渚春濤、太湖仙島等八大景點。如果把這各具千秋的"黿渚八景"統統遊一遍,大約需要整整一天時間。今天我們的遊程安排得比較緊湊,因此重點遊覽精品中的極品"黿渚春濤",該景點的基礎就是剛纔所說的"橫雲山莊"。

黿頭渚的導遊詞2

各位遊客:

此刻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遊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說—成因和物產】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爲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爲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峯”,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爲著名。湖中遺存着超多的文物古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裏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着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望見王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空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爲“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轉成了72峯。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那裏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構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爲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個性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爲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爲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過】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後,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於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彷彿一隻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佔地勢,在那裏能夠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那裏早已被稱爲“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遊踏青的地方。

關於黿頭渚的營建歷史,能夠追述到1918年。當時,楊翰西在那裏購得60畝山地,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開發,建造了仿帝王宮苑的“橫雲山莊”。20年代起又陸續興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別墅”,陳仲言的“若圃”,鄭明山的“鄭園”,何輯五的別墅和蔡緘的“退廬”。到建國以後逐漸規劃建成完整的黿頭渚公園。現面積達500公頃。有充山隱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江南蘭苑、太湖仙島等十多個景觀,各具風貌。

【充山隱秀—聶耳亭—鹿頂迎暉—舒天閣—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各位遊客:進人大門後,我們正式進入黿頭渚景區。首先參觀“充山隱秀”景點。充山隱秀位於充山最高處鹿頂山的東南面,原先是陳家花園的所在地。陳家花園,也叫“若圃”,是1928年無錫本地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所建。1984年開始建設“充山隱秀”景點。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分爲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區。面積爲13.3公頃。

沿着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內,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迴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着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着一曲一向兩座橋,直橋名爲“跨綠”,曲橋名爲“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遊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爲“醉方樓”,下層爲“春風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大家繞過“寥風”小亭,穿過“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爲“個亭”。

各位遊客:穿過“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那裏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鬆,是當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各位遊客:此刻看到的建築是聶耳亭。那裏原先是陳仲言於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園。1934年,22歲的聶耳隨電影《大路》攝製組來無錫時就居住在那裏,並譜寫了著名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兩首插曲。當年,那裏正在修建公路,聶耳來到築路工地,將《大路歌》唱給民工們聽。電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傳開了。1959年無錫市政府主修了這座小閻,爲紀念這位人民的音樂家,取名“聶耳亭”。1981年還雕塑了聶耳胸像供遊人們瞻仰。

各位遊客:此刻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齊的遊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那裏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遊人置身其中,彷彿如在畫中暢遊。

此刻我們登上了鹿頂山,那裏海拔96米,是黿頭渚景區的制高點。鹿頂山還有一個傳說:南極仙翁的天鹿觸犯了無規,被仙翁一掌打下雲頭。仙鹿下凡時,看中了水草豐美的太湖,於是就在湖邊化成了秀麗的山峯,永久守護着太湖。鹿頂山共有6個山頂,在無錫“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頂山”。1984年,在那裏建造了“鹿頂迎暉”景區。

舒天閣是鹿頂山的最高點,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臺上,閣高24米,三層八角四重檐,黃色琉璃瓦頂,意爲“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北望五里湖波光點點,南望整個黿頭渚一覽無遺,真有“極目楚天舒,飽覽黿頭渚”的意境。

舒天閣東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傳,越國大夫范蠡和西施隱居五里湖時,經常來鹿頂山。范蠡堂的屋頂爲歇山式建築,莊重大方。裏面有泥塑彩繪的范蠡像,西邊牆上青銅色浮雕分別爲《泛舟》、《養魚》、《製陶》、《經商》,記敘了范蠡生前的事蹟。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兩字,故叫“照影池”,據說西施曾在浣紗溪邊,以水爲鏡,魚兒見她美貌無比,羞得紛紛潛入池底,從而有“沉魚之容”的傳說。池邊還有一軒一亭,分別叫“西子”、“淡抹”。整個景緻清遠幽靜,別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漚亭展此刻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遊黿頭渚》詩中的“四周騰黛浪,萬頃泛金漚”。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臨下,向東眺望,遠處五里湖上的寶界橋如長龍臥波;北岸的魚池星羅棋佈;南岸山峯綿綿,綠樹成蔭;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此情此景,各位遊客想要細細品味,還能夠到身旁的“環碧樓”、“靜觀”茶室坐下來,慢慢體會。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藝術大師劉海粟手書的“鹿頂迎暉”4宇,是劉大師90高齡時書寫的,氣勢雄偉,筆力蒼勁。背面刻沙陸墟撰稿的《鹿頂迎暉建設記》。最後看到的是“準望亭”,那裏原是鹿頂山的最高點,海拔96.6米的三級測量點就設在那裏。之後用石亭代替了原先的三腳架,所以取名“準望亭”。

各位遊客;此刻我們沿着環山路向面穿過鹿碑,來到了中日櫻花友誼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訪問團來到無錫,爲了日中青年友誼長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頂山上種下櫻花樹,還建築“中日友誼亭”。此刻,這些櫻花樹已經很深葉茂,春天盛開的櫻花象徵着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沿林間小路向西,來到的是“江南蘭苑”。這是一個小巧精緻的建築,一面開敞的亭子,應對着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蓮葉浮動,體現着江南園林特有的精緻——幽靜、淡雅。

【黿頭渚門樓—“太湖佳絕處”牌坊—照壁—涵萬軒—絳雲軒—長春橋—“具區勝境”牌坊—菊花深處】

各位遊客:此刻我們來到的便是黿頭渚門樓、這座琉璃瓦頂,飛檐翹角的門樓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黿頭渚”3個餾金大宇;背面“山輝川媚”四字,點明瞭黿頭渚風景的特點。門樓左邊是“太湖別墅”門樓。順小路上山可到達廣福寺。右邊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樹,樹高7米,樹冠直徑6米,重達10噸,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植來的。它姿態如雲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歡迎各位遊客的到來。

順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鵑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鵑花漫山遍野,映紅周圍。右邊則是高大的香樟樹、楓樹、大山櫻等樹木與花草相互映襯,構成了秀麗的圖畫。

各位遊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寫“太湖佳絕處”5個大字,只見牌坊外形古樸典雅,斗拱相連,飛檐翹角。此牌坊是黿頭渚公園的老大門,於1931年建造,當時有題額“山輝川媚”,1973年移到“黿頭渚”牌樓處。1981年,以郭沫若手跡製作此刻的匾額。牌樓右邊門洞兩面分別題有“問津”、“利涉”,證明那裏原先是遊船停靠的碼頭。1934年以前黿頭渚不通陸路。遊人進入重頭豬,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遊人上岸,卻不明白“桃花源”在何處,所以要“問津”。

穿過“太湖佳絕處”門洞,是一塊照壁,起到擋住園中景色的作用,這是造園藝術中“障景”的巧妙運用。照壁上裝飾的“鳳戲牡丹”圖案是1981年製作的。照壁後臨水的小軒名爲“涵萬軒”,上方有朱汝珍書寫的匾額,呈扇形,取意“亭小,卻能包涵萬頃波濤”;另~塊匾額是清乾隆御書的“湖山置畫”,原在北京靜明園內,1934年園主人從北京天安門外菸袋斜街購得後,制匾掛在那裏。

涵萬軒對面的水軒,1981年建造,名叫“綠雲軒”,而在絳雲軒前依山而建的是“雲逗樓”和花神廟。雲逗樓於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門黃頂,上有蔡元培題額。樓邊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漸入佳境”4宇。雲逗樓上是花神廟,內有白礬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爲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花神。

從右邊走是櫻堤,堤上的這座石拱橋,名叫“長春橋”。該橋建於1936年,橋的前後有湖堤與太湖分隔。橋呈拱形,太陽照耀時成渾圓形,像頤和園的玉帶橋。整個長堤種植着日本大山櫻樹,枝幹粗大,是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每年4月,是那裏的最美季節,櫻花盛開,繽紛絢麗,華麗幽雅,此景稱爲“長春櫻花”。

過櫻堤看到的是“具區勝境”牌坊。斗拱飛檐,一面爲何紹基手書“具區勝境”;另一面書“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的古稱,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楊斡西家舊物。

由牌坊繼續往前過曲橋,荷塘上的方亭題名爲“藕花深處”,取自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的詞意。匾額是田原在1981年題寫的。再往前是“清芬嶼”,四面臨水,宮殿式建築,原先是楊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禪題堂額“誦芬”,請看兩邊檻聯寫道:湖闊魚飛躍,山陰草木香。調堂後面的亭子爲;“誦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給周圍景觀增添不少神韻。清芬嶼對岸坡下,“淨香水樹”和“山光照檻水繞廊”,臨水而立,東面的水謝爲“牡丹塢”,棚後山坡上種植着牡丹。整個“藕花深處”建築疏密錯落,小中見大,既有江南水鄉特色,又有古典園林風格。

【黿頭渚燈塔—“黿渚春濤”刻石—涵虛亭—“包孕吳越”—“震澤神黿”雕塑】

從誦芬堂沿石階而上就來到黿頭。站在黿頭眺望,對面的“三山仙島”若隱若現,湖水拍打岩石,不愧爲觀賞太湖風景最佳之地。黿頭渚上的燈塔,建於工924年,用於夜間導航。1982年進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裝飾金山石,並且把塔高從12.56米增加到13.1米。黿渚燈塔外觀呈粉紅色,造型十分雅緻,是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遊客們:參觀完燈塔,請大家再來看一下黿頭渚刻石。這塊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黿頭渚”3字,爲秦敦世所書。另一面所刻的“黿渚春濤”4字,原由清代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於1906年書寫。十年動亂中被毀,此刻我們看到的是1974年從清代後陀爲“花神廟”所書的檢聯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復的。黿頭春濤,是黿頭渚一大特色景觀,在此攝影留念具有紀念好處。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虛亭”。亭中懸掛着清光緒年間進士陳蒙龍1919年書寫的匾額。那裏是觀賞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虛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字。說的是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居蠡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以“滄浪之水濁矣,能夠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高攀龍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賢,遭到放逐,歸隱無錫蠡湖,自號“湖上老人”,不談時事,以花鳥爲伴,但是魏黨仍不放過他,逼得高攀龍於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盡。

站在高公濯足處,塗望對面絕壁上分別刻有“橫雲”、“包孕吳越”六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於1891年所書。這年的正月初八,廖給同朋友一齊乘船到此遊覽,揮筆題寫這6個字,後鐫刻在石壁上。“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魄宏大,春秋時吳越兩國在此孕育生息,撫育了吳越兒女。“橫雲”意思是說從湖中遠處眺望黿頭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橫在半空的彩雲,輕輕飄移。

由涵虛亭前行,是“震澤神黿”青銅雕塑。“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黿”在古代被尊稱爲神物。相傳它是龍和龜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古時太湖發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大禹來治水,劈開犢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邊看到一塊色澤青潤的大石頭,敲起來聲音悅耳動聽,於是用開山斧鑿了一隻石黿,昂頭而立,神氣十足。大禹用五色寶石在石黿身上劃出許多花紋,石黿身上便有了鱗甲,這隻石黿就是“震澤神重”,也叫“鎮妖石”,鎮住太湖水龍,從此太湖地區就風調雨順。此刻,大家看到的神黿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寶慶創作,上面鐫刻朱復戡的“震澤神黿”篆書。這是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送給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

【澄瀾堂—光明亭—飛雲閣—廣福寺—“七十二峯山館”—萬浪橋—蒼鷹渚—“湖山真意”景區】

順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宮殿式建築“澄瀾堂”,建於1931年。面闊5間,遊廊環抱,寬暢豁達,氣宇不凡。那裏是黿頭渚的高處,應對太湖,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湖中72峯點綴清波,猶如出水芙蓉。堂內匾額,原是清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因湖水平靜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瀾”。同時,在此地能夠飽覽太湖四時多變的景色,爲此中堂掛着“天然圖畫”匾,字由譚瓶齋書寫,此刻看到的兩塊匾都是在1974年複製的。兩邊抱柱上是陳夔龍撰寫的對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由澄瀾堂而上是“光明亭”,這座重檐攢尖頂黃色亭子,於1953年開始建造,蓋到一半時因資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劉伯承元帥來無錫遊覽重頭緒,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說:“天空上光明。”之後在劉帥關懷下最終完工,並在1957年題名“光明亭”,表達老一輩革命家對太湖的讚美。

站在湖邊“飛雲閣”前回望黿頭渚,只見巨石臥水,浪花拍岸,紅色燈塔,直刺青天。飛雲閣建於1931年,兩層建築。章浸書寫匾額。下層爲“長生未央館”由楊天驥書寫。館名中的“長生殿”、“未央宮”是西安唐宮中建築,爲唐玄宗、楊貴妃寢宮和召見之處,以此命名,可見園主人的用意。

從飛雲閣到廣福寺,各位遊客還可看到“秋葉澗”、“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諸景點。秋葉洞是山徑中段的一條林蔭深逢的洞峽。洞上用黃石架一個洞口,原名“秋一洞”,園主爲懷念早逝的長女,在洞上刻石紀念。1980年改爲“秋葉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還題額“雲階”,以及彌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稱“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塊,這塊碑是1978年在寶界山湖山草堂遺址發現的。

戊辰亭於1928年初建造,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爲“戊辰亭”。匾額由尉天池題寫。樓高三層,琉璃瓦頂,雄偉高大,登樓觀湖,盡收眼底。西哈努克親王曾在此品茗觀景。

在成辰亭東坡巖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爲一勺,散而爲三萬六千頃”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飄過此地,見兩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見青年有個水葫蘆,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過水後,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說:“喝你壺水,送你一勺泉”。說罷,兩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搗過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邊崖壁上有明進士王問“源頭一勺”、“天開峭壁”、“劈了泰華”等題字。

從一勺泉循臺階而上,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畝多地捐給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時軍人,後削髮爲僧,將後山的廣福庵(又名削巖寺)遷到那裏。據說,原寺雖小,卻建於蕭樑,爲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5年建成廣福寺,取“廣士衆民同登廟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門意爲“三解脫門”。寺雖小,卻也香菸綜繞,信徒衆多。

“72峯館”在黿頭渚後山最高處,是1927年無錫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別墅中的主要建築物,它是一個五門敞開中西結合的廳,具有江南近代建築風格。廳後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龍柏,館前平臺石欄,應對太湖,從那裏能夠遙望三山、馬山。館背面的這些湖石假山,細細數來也合72之數,故稱“72峯山館”。此刻,山館已闢爲王崑崙紀念館。王崑崙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別墅主人王心如的兒子。

從72峯山館順山路而下,是萬浪橋。那裏是一個天然水灣。30年代,築曲堤,上面建小拱橋。浪打岩石,如萬馬奔騰,所以叫“萬浪橋”,又稱“萬浪卷雪”。萬浪橋還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漸露,薄疾重重,忽然紅日躍起,遠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連忘返。

萬浪橋南側是“蒼鷹渚”,是太湖著名的“湖東12渚”之一。因勢如雄鷹昂首伸入湖中,兩岸青山,如鷹展翅,所以稱“蒼鷹渚”。1984年,清上立一塊巨石,高2.2米,寬1.2米,厚0.35米,上刻“蒼鷹渚”三字,爲著名文學家周而復所書。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攢尖頂,典雅明麗,那裏是觀浪最佳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區,摩崖上“湖山真意”額爲原外交部長姬鵬飛所書。那裏地勢較高,眺望太湖,美景盡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築是建於1986年的“天遠樓”,取意於文徵明《太湖》詩中的名句:“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天遠樓是眺望梅樑湖山水真趣的最佳處。因太湖北端人無錫市內,構成一個袋形湖灣——梅樑湖。梅樑湖可稱太湖山水組合最美的一區,整個湖灣,東面12淆,西面18灣。

天遠樓北行,在石叢中有一個洞口,長有幾十米,是1931年鄭明山建鄭家花園時的遺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紅亭”。滑石級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從那裏向東過“拒秀橋”,就可回到黿頭渚大門。

遊客們:素有“太湖之冠”之稱的黿頭渚即將遊覽結束了。在您充分領略黿頭渚那清新迷人的風光後,想必它的“真山真水”務必給各位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如果說黿頭渚給您帶來的是秀氣、靈氣的話,那麼繼續遊覽太湖三山將賦予您更多的仙氣和福氣。下面請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遊覽太湖的另一處“人間仙境”——太湖仙島。

黿頭渚的導遊詞3

各位遊客:

正月初四睛星期五

這幾天領略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風景後。今天我們又來到了美麗的無錫。聽人家說過這樣一句話“遊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遊無錫”。

讓我不禁的想起了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讚美太湖的一句話“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所以我們也要去親自去看看太湖的美景。我們座上游船,站在船尾。仰望太湖,太湖的水很綠很綠,如同碧綠的翡翠一樣。海水在陽光的的照射下,顯得波光粼粼。像金子一樣,發出閃閃的光芒。

海水波濤起伏,一浪高過一浪,海浪拍打着船身發出了一陣陣悅耳的音樂,美妙極了。船緩緩地行駛着,船下的水面蕩起層層漣漪,一圈一圈,擴至水天交接處。遠處的羣山在迷濛的雲霧中若隱若現。瞧,湖心有座小島,看上去很小很小,樣子很像一隻烏龜,我想就因此而得名吧!不知不覺船已靠岸,溫暖的春風送來春天的芳香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上了岸,看到一塊高高聳立的岩石上寫着《太湖仙島》。我在心裏想,這裏一定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拉着媽媽蹦蹦跳跳上山了,我們沿着臺階拾掇而上,看到了木牌上寫着,>。天街裏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玩意,古色古香。彷彿步入了仙境。我們又走過了會仙橋,我就好奇地問媽媽,媽媽說:“說不定在這這裏我們還能碰到神仙呢”?可我們運氣不好,沒有看到神仙,呵呵。接着我們又來到了一座猴山,猴山上樹木蔥蘢,遮天蔽日,又高又陡的,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啊!

突然,一尊石像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兩隻小猴子正偎依在猴媽媽的懷抱裏津津有味地吃着桃子。多麼溫馨可愛的畫面啊。接着我們又玩了許多景點七十二峯、廣福寺、天都洞府……直到一輪紅日倒映在湖面上,我們才戀戀不捨得離開了黿頭渚。

黿頭渚的導遊詞4

俗話說,“到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去黿頭渚。”黿頭渚究竟是個怎樣的所在啊?

聽爸爸講,黿頭渚這個地方不僅景美,就連它的來歷都充滿神祕色彩——其實,它是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傳說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神話中的神黿浮在水面,故而得名。

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我們終於來到了太湖邊。資料上說太湖的面積有2427。8平方公里,舉目遠眺,頓覺心胸開闊。浩瀚無垠的太湖水就在我眼前,可我的心兒早已飛到了黿頭渚。

來到黿頭渚,我們先去遊覽“櫻花谷”,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那裏簡直就是櫻花的海洋,櫻花的世界。四面八方,放眼望去,枝頭、樹下、河面,滿是粉紅的櫻花,它們像俊俏的娃娃,一個個露出燦爛的笑容,卻各有各的姿態,引得遊人紛紛駐足觀看,拍照留影。這裏的櫻花樹足足有三萬餘棵,被稱爲世界第三大櫻花種植地。我們來得也正是時候,這裏正舉行“國際櫻花節”,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有什麼能擋住遊客賞花的熱情呢?

我們走一路,櫻花就陪一路香一路,最後我全身都是香的了。實在走累了,我們便躺在樹下休息,可眼睛卻怎麼也捨不得閉上。一陣微風吹過,樹上的'風鈴發出悅耳的“叮叮”聲,從枝頭飄下無數花瓣,像是在下一場漫天花雨,好不美麗!

我們在碼頭登上游船前往“太湖仙島”景點。站在船尾,涼爽的海風吹過面頰,我整個人一下子神清氣爽起來。一羣羣紅嘴鷗緊隨船尾飛行,遊客把小塊麪包扔向空中,它們竟然一下子就用嘴夾住了。遊船行一路,海鷗跟一路,場面好不生動!

游完“太湖仙島”,天色已晚,是時候跟這裏說“再見”了,儘管我仍然意猶未盡。太湖、黿頭渚,以後有機會我還會回來看你們的!等我。

黿頭渚的導遊詞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黿頭渚風景區!很高興能夠成爲大家的導遊,我叫蔣韞帆,你們就叫我小蔣好了。

黿頭渚是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賞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至黿頭渚。黿頭渚是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風光,山清水秀,渾然天成,爲太湖的精華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當代詩人郭沫若曾留下“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稱讚它的秀麗,更使黿頭渚風韻名揚海外。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山巔高閣展振翅,孤鶩與落霞齊飛。遠眺湖光朦朧,島嶼沉浮。

下面的時間,請大家盡情欣賞黿頭渚的美景吧!祝大家玩得愉快!

黿頭渚的導遊詞6

各位遊客:現在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遊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說成因和物產】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爲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爲2338.1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峯,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爲著名。湖中遺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裏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着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爲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峯。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裏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爲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爲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爲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過】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後,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於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好像一隻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佔地勢,在這裏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這裏早已被稱爲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遊踏青的地方。

關於黿頭渚的營建歷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當時,楊翰西在這裏購得60畝山地,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開發,建造了仿帝王宮苑的橫雲山莊。20年代起又陸續興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別墅,陳仲言的若圃,鄭明山的。鄭園,何輯五的別墅和蔡緘的退廬。到建國以後逐漸規劃建成完整的黿頭渚公園。現面積達500公頃。有充山隱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江南蘭苑、太湖仙島等十多個景觀,各具風貌。

【充山隱秀聶耳亭鹿頂迎暉舒天閣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各位遊客:進人大門後,我們正式進入黿頭渚景區。首先參觀充山隱秀景點。充山隱秀位於充山最高處鹿頂山的東南面,原來是陳家花園的所在地。陳家花園,也叫若圃,是1928年無錫本地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所建。1984年開始建設充山隱秀景點。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分爲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區。面積爲13.3公頃。

沿着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內,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迴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着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着一曲一直兩座橋,直橋名爲跨綠,曲橋名爲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遊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爲醉方樓,下層爲春風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大家繞過寥風小亭,穿過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爲個亭。

各位遊客:穿過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這裏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鬆,是當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各位遊客:現在看到的建築是聶耳亭。這裏原來是陳仲言於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園。1934年,22歲的聶耳隨電影《大路》攝製組來無錫時就居住在這裏,並譜寫了著名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兩首插曲。當年,這裏正在修建公路,聶耳來到築路工地,將《大路歌》唱給民工們聽。電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傳開了。1959年無錫市政府主修了這座小閻,爲紀念這位人民的音樂家,取名聶耳亭。1981年還雕塑了聶耳胸像供遊人們瞻仰。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起的遊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這裏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遊人置身其中,彷彿如在畫中暢遊。

黿頭渚的導遊詞7

各位遊客:

國慶節,爺爺帶我去看太湖。我們下了火車,再乘40分鐘的公交車就到了位於無錫東南角的太湖。郭沫若先生說過:“太湖絕佳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黿翹首而得名。在那裏,不僅能盡攬黿頭渚的風光,更可以欣賞到整個太湖的景色。

我們走進黿頭渚的充山大門,乘坐景區專用的旅遊大巴,沿“大黿的脣邊”——湖邊的馬路緩緩前進,一邊是黿頭渚的綠樹翠竹,一邊是煙波浩淼的太湖,這天然的湖光山色使我心曠神怡,目不暇接。不一會兒,汽車到站了,我看到許多人排着長隊在等候上船。我指着遠處湖中一個綠寶石似的小島問爺爺:“船是開到那裏去的嗎?”爺爺說:“對!那就是所謂太湖仙島,我們也上去看看。”於是,我們也乘上了豪華的遊船。我們站在遊船的最上層,那波光粼粼、一望無際的太湖就展現在我們眼前,遠望湖面上白帆點點,一隻只小船像樹葉一樣飄在水上。而較近處,有一艘艘接送遊客的快艇,箭一般在湖面上來回穿梭。

太湖仙島又名三山島,島上松竹留翠,楓葉染紅,掩映在一片淡淡的霧靄之中。我們下了船,隨着觀光的人流,來到了島上的靈霄宮。從這裏看下去,一片太湖水就在腳下,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和藍色的天空渾然一體,我不禁脫口讚歎:“啊!太湖真美啊!”

不知不覺間,太陽竟快要下山了,我們該走了,可是我仍然久久凝望着這美麗的太湖,捨不得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