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南京中山陵的完整版導遊詞

學識都 人氣:5.06K

作爲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才更有條理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南京中山陵的完整版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南京中山陵的完整版導遊詞

南京中山陵的完整版導遊詞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古都南京來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員xx,今天我們即將要參觀的景點是中山陵景區。

中山陵景區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第二峯小茅山的南麓,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是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5A級景區。1925年3月12日,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後,葬事籌備處根據他生前的遺願選定了墓址,也許你們有人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於北京,畢生爲革命奔波於世界各地,爲什麼要選擇南京紫金山作爲自己的長眠之地呢?因爲在當年,孫先生在臨終時曾囑咐道“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南麓,因爲南京爲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故不可忘辛亥革命也。”陵墓於1926年3月12日開工(奠基),於1929年春完工,建築按照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形式,色調採用藍、白二色,在羣山林海的映襯之下更顯得莊嚴肅穆。它的設計者呂彥直匠心獨具,將整個陵寢設計爲“木鐸”形,寓意“警鐘長鳴”。

接下來,就容我爲您簡單的介紹一下孫先生的生平。孫先生於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普通家庭中,年少時遠赴美國和香港等地求學,攻讀醫學專業,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後棄醫從政。於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爲總理。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後,先生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先生在革命生涯中也收穫了人生和革命的伴侶——宋慶齡女士,她陪伴了先生共同經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4年一月,孫先生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連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十一月,他受馮玉祥將軍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國是,終因積勞成疾,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住所,享年59歲。

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開始修建。1929年春,陵墓的主體建築完工後,政府爲孫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儀式。所謂奉安大典,就是將先生的遺體葬入中山陵的儀式。1929年5月下旬(5月22日),先生的遺體從暫時的停靈地北京香山碧雲寺移出,在北京舉行了三天的公祭和悼念活動(各界人士參與了公祭並舉行了一系列的悼念儀式),後由專列護送抵達南京浦口火車站,經輪渡擺渡過江後於南京下關碼頭登岸,在中央黨部禮堂內進行了爲期三天的公祭後,於1929年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儀式,從此孫先生便一直長眠於此,距今已有80多年了。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的陵園廣場,在陵園廣場的正南端是一座八角形石臺,石臺上有一尊三足兩耳的紫銅寶鼎,重達五千公斤,是中山陵紀念裝飾之一。它是由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攜全體師生於1933年秋捐資建造,鼎高4.25米、腹徑1.23米,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個字,是儒家提倡的君子的三種德行。在鼎的上半部還有一六角形銅牌,上面鐫刻有原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的母親黃氏老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所以此鼎又被稱爲是“孝經鼎”。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半月形的博愛廣場,沿廣場拾(she)級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門的沖天式仿古石牌坊,稱博愛坊,它高12米,寬17米,花崗岩石柱上蓋藍色琉璃瓦,柱腳前後夾抱鼓石,牌坊上雕刻蓮花瓣及和璽彩畫等圖案。在正中的橫額上有孫先生親手所書的“博愛”兩字,語出自韓愈《原道》的“博愛之爲仁”之句,孫先生畢生致力於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爲民族的獨立自由而奮鬥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恰是對先生偉大革命精神的最好的寫照)。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穿過博愛坊,走上陵園墓道,向前通往的是陵前廣場,這一段路氣勢開闊,綠化規整,具有西方園林的開闊大氣的美感。墓道長480米(240米),共有三道,中道最寬爲9米(12米),東西兩道寬爲4.5米,墓道兩側用兩兩相對的雪松、薈柏、銀杏和紅楓等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獸,更好的體現中山先生的高風亮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走過了墓道,面前出現的是陵門平臺。根據呂彥直當時的設計,整個陵墓的平面爲“木鐸”形。木鐸的聲音洪亮,而且傳的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寓意,其用意也在警示後人。陵門廣場的邊緣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在廣場四周栽種有很多的樹木,如枝葉修剪成圓球狀的大葉黃楊,日本友人贈送的六株千頭鬆以及銀杏等其他植物。在陵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石獅,在這兒顯得十分的莊嚴古樸,這對石獅是當時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在1935年所贈送的。

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座單檐歇山式建築就是陵門了,上覆藍色琉璃瓦。在陵門的正中的門額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手書的“天下爲公”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出自於孔子《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這一句,意思是“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這句話是對孫先生三民主義的極好的註解,也是孫中山先生畢生奮鬥的崇高的理想。

現在我們穿過陵門,我們面前出現的這座重檐歇山頂建築是碑亭了,它高17米,寬12米。亭頂重檐歇山頂,上覆有藍色琉璃瓦,亭內石碑高8.1米,正中鐫刻有黨徽的圖案,上面的碑文是由原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手書的24個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的葬禮爲“黨葬”。在碑的背面沒有鐫刻文字,因爲大家都認爲孫先生的思想功績實在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概括,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民衆的心中,索性乾脆不寫銘文。整個建築端莊樸實,顯得肅穆莊嚴。

繞過碑亭,往後就是層層疊疊的臺階了,說起臺階這可是中山陵的`一大特色,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而從上往下看則是隻見平臺不見臺階。由碑亭到祭堂這段石階共有290層,分爲八段,象徵着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五權憲法是政府時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即由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合掌的權利。現在我們來到的第四層平臺上,大家可以看到左右兩邊分別陳列着一個紫銅鼎,這是當時上海特別市政府所捐贈的,在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個字。在西側的鼎上有1937年戰爭時所留下的彈孔。在第五層平臺上有一對石獅,是福建雕刻名匠蔣文子先生的傑作,獅子的造型極富有動感,造型極其生動。在平臺的花壇(大小盆栽30餘盆),各類綠色植物裝點了沿途的風景。

各位遊客,大家可以感受到,整個中山陵的修建是依託紫金山而修建的,陵墓更顯得氣勢雄偉壯觀。從最下方的博愛坊到祭堂,我們已經走過了平面大約700米,高度大約70米的距離。先生的祭堂與墓室依託鐘山的氣勢,更顯巍峨,讓謁陵者感悟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氣長留於天地之間。

現在我們來到了第8層的平臺,在第8層的平臺上,有孫先生長子孫科一家所敬贈的青石鼎。祭堂前還有政府主席林森所贈的一對華表。祭堂與墓室相通,墓後有一圈圓牆包圍,闢有“墓堡花園”,內設“中山陵建設史料館”,用翔實的圖片與文字資料,全面展示了中山陵從設計、建設到奉安大典的全過程。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面前看到的是陵墓的主體建築祭堂,屋頂爲重檐歇山頂,上覆有藍色琉璃瓦,在坊額的正中是由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四字直額,門楣上有元老張靜江手書的“民族”、“民生”、“民權”六個篆字。祭堂正面開三扇拱形大門,在祭堂外立面的西側,有奠基石一塊,記述了在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建設工程的奠基的歷史(儀式)。

走入祭堂,大家可以看到,祭堂內採用了雲南的大理石鋪地,十二根黑色大理石柱採用了四隱八顯的手法增加了祭堂內部空間的氣氛,在左右兩側的護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頂上的鬥式藻井是用馬賽克鑲嵌的黨徽的圖案。在祭堂正中有一的孫中山先生的坐像,是由當時法國的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所雕刻的作品。孫先生身着長袍馬褂,膝上攤着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神情沉思。在坐像的底部的四周還有六幅浮雕,摘取的內容都是先生生平的革命活動的片段。分別是(南)如抱赤子,(東)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北)國會授印,(西)振聾發聵、討袁護國。

祭堂與墓室相通。在墓門門額上有孫先生爲黃花崗烈士手書的“浩氣長存”四個字。門分兩道,外門爲對開銅門,第二道門爲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張靜江篆書“孫中山先生之墓”,墓室爲穹窿狀封閉式建築。在墓室中央石壙內有孫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臥像,墓室上方是用馬賽克鑲嵌的黨徽的圖案。臥像由當時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刻,孫先生的遺體就安葬在石壙下5米深處。自1929年6月1日的奉安大典到今日,墓室從未被打開過,孫先生長眠在這兒已有80多年了。

其實,在中山陵的周圍還有許多的附屬建築,均爲中山陵的紀念性建築。孫中山先生紀念館,原名爲藏(zang)經樓,在裏面收藏有孫先生的圖片資料及實物,在藏經樓後有三民主義碑廊,鐫刻有孫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藏經樓外有一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是由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捐贈的。

在中山陵南端有“音樂臺”,是當時由美國舊金山華僑代表和遼寧省黨部捐資建造的,由當時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楊廷寶先生所設計。在先生的陵墓周邊還有光華亭、行建亭、流徽榭、中山植物園等社會各界捐建的中山陵紀念性建築。這些建築散落在中山陵景區的周邊,在青松翠柏的映襯下顯得秀雅大方,大家有時間不妨前去遊覽。

環繞在中山陵周圍的還有不少民國時期的名人墓葬,如廖仲愷、何香凝墓,譚延闓墓等等,大家有時間也可前去探尋一番。

好,各位遊客,因爲時間關係,中山陵的遊覽到這兒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對我的導遊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的配合,再見!

南京中山陵的完整版導遊詞2

各位遊客朋友:

這裏就是偉大的中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1912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稱他爲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於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中山陵墓址是由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1925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左右“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爲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平面爲一木鐸形。表示“喚醒民衆”及“木鐸警示”的含義,又象徵着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鐘聲,響徹遐邇。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奠基,1926年6月1日開工,1929年春天完工。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前的廣場。

在這個半月型廣場正南面的三層八角形石臺上矗立着一尊三足雙耳的紫銅寶鼎,重達萬斤。是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在1933年秋捐贈的。鼎身外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字,鼎內立有一塊六角形銅牌,刻有《孝經》全文,所以又稱孝經鼎。

孝經鼎對面的這座四柱三樓檐的沖天式石坊名爲博愛坊,在它正中的橫額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的“博愛爲之仁”。

穿過博愛坊向前,我們來到的是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兩側種有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獸,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走過墓道,我們來到陵門前的平臺。平臺正北方爲用福建花崗岩築成的單檐歇山頂的陵門,上蓋藍色琉璃瓦。陵門檐下的石額上鐫刻着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爲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陵門前有一對三米高的石獅,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圍牆相連,勾勒出“自由鍾”的下端輪廓。

陵門後我們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頂爲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崗石砌成。中立花崗岩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圖案,碑身刻有“中國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爲原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黨徽。突出了“黨葬”這一最高規格的葬儀。

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階,每段設有一平臺。上三下五計八段平臺,其寓意爲“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三民爲:民族、民權、民生;五權爲:立法、司法、監察、行政、考試五權。從博愛坊算起,共有392級臺階。意圖讓遊人在攀登時記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一總理的遺言。

走上臺階,我們便來到了祭堂。

祭堂兩旁立有一對高達12.6米華表,上刻祥雲紋飾,平臺石欄後面東西各有一尊仿古銅鼎,爲孫科一家敬贈。

祭堂爲仿古代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爲歇山重檐藍琉璃瓦頂,在重檐正中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檐下祭堂正面三個拱門的門楣上方從東到西分別刻有“民族”、“民生”、“民權”六個陽篆鎦金字,由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

祭堂內用雲南產大理石鋪地。堂內四隱八顯排列着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四壁上部爲人造石,下護壁爲黑色大理石。東西護壁上鐫刻着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建國大綱》的全文。祭堂內頂爲鬥式,正中藻井爲馬賽克鑲嵌的黨徽,表現了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長袍馬褂全身坐像,高4.6米。孫中山先生端坐於太師椅上,雙腳併攏,膝上攤着展開的長卷,雙目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與睿智。這尊雕像由法國籍波蘭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價150萬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蹟的浮雕。南面爲“如抱赤子”,東面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是“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北面是“國會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高潔。

墓室外門是兩扇銅質大門,外門橫額上刻“浩氣長存”。第二道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爲天穹狀半球形封閉建築,直徑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用馬賽克鑲成的黨徽圖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貼面。墓室正中的圓形大理石石壙,直徑3.9米,四周圍着一圈精緻的白色大理石欄杆。石壙深1.6米,壙內棺座上安放着孫中山先生着中山裝的漢白玉臥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孫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臥像下五米處爲墓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後,從未被打開、移動過。

1961年國務院把中山陵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的5A級景區。

中山陵的講解就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