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漢”李書福爲什麼能成功

學識都 人氣:8.43K

“我們讓吉利車走遍世界各國,而不是讓世界各國的車走遍中國。”早在2007年的上海國際車展上,李書福這個矮小又執着的男人就向世人宣佈了他的雄心。潛行三年之後,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成功就成爲李當年豪語的最好註腳。

“猛漢”李書福爲什麼能成功

作爲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品牌的締造者,李書福以及吉利汽車一向是業界的關注焦點,他的種種豪言或驚世駭俗之言論,委實經常刺激着媒體的神經。在一向低調、中庸的中國企業家中,李書福是個另類,他的張狂他的偏執,經常招致外界的批評與詬病。而正是這種他對產業追求的張狂與偏執,在某種層面上又深刻地反映出他希冀發展中國汽車產業,振興中國自主品牌的救贖情結。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在任何一個競爭激烈的商業市場中,是一句至理名言。而中國,在許多幾乎被西方先進技術、品牌、資本所壟斷的行業中,國產品牌生存空間逼仄艱險。中國優秀企業家只有憑着濃重的救贖情結,不畏艱難地不斷抗爭、奮鬥,一點點地殺出自己的地盤,柳傳敏、任正非、張瑞敏等人莫不如此。

與許多個人式創業英雄一樣,李書福一早就懷着遠大的創業衝動,希望在某個領域做出一些值得標榜的成就。

1984年,年僅21歲的李書福與人合夥開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廠,替一些大冰箱廠加工小配件。到了1986年,不滿足於小打小鬧的李書福逐漸向下遊產業滲透,成立了北極花電冰箱廠,開始製造成品冰箱。當時由於剛經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冰箱市場正呈飢渴狀態。北極花冰箱在很多市場紛紛脫銷,品牌逐漸得以建立,李書福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而接下來摩托車項目的成功更是讓他如虎添翼,資本實力增大的同時,他的夢想也在隨之膨脹——李書福將目光瞄準了汽車領域,他不僅要造車,而且要造“人人都買得起的轎車”。

與宗慶後(博客)打破“世界二樂”壟斷中國飲料行業、張瑞敏第一次讓中國品牌真正走向世界一樣,在李書福心中同樣蘊藏着一種救贖中國產業的情結,他所憧憬的就是在外資品牌、合資品牌完全壟斷的汽車領域中,插上中國自主品牌的旗幟。

中國企業家的救贖情結由來已久,這種情結的背後則是強烈的民族情感。這是一種超越企業利益、超越個人成就、超越產業侷限的個人壯志,我們在柳傳志等一批中國優秀企業家身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星火閃亮的救贖情結,而正是在這種救贖情結的激發下,中國的自主品牌的家電、IT產品、電腦、汽車纔有今日之發展規模,甚至在許多方面超越了國際品牌,成爲行業的翹楚。

李書福在1997年正式進入汽車領域後,儘管很少得到來自政府的支持,更沒有合資企業在金融和財稅方面享受到的各種優惠政策,同時還得頂着同行的“奚落”、“嘲笑”甚至“打壓”,但李書福沒有在困難面前止步,而是以勇敢的挑戰者姿態執着前行。1998年底,第一輛兩廂“吉利豪情”車下線,李書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場價定在4.79萬元,成爲當時中國最便宜的"電噴車,“救贖者”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從創立至始,李書福以一種救贖式的情結推動吉利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不僅成功挑戰了外資品牌與合資品牌一統中國汽車市場的局面,而且用實力證明了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同樣可以獲得出色的發展業績。

在外資品牌、合資品牌縱橫中國汽車市場的當下,橫亙在吉利面前的不僅僅是強大對手的重重包圍,還有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認可程度、以及對汽車核心技術的把握。從而某種程度上來講,吉利的整個發展歷程就是中國汽車工業從挑戰到突破的縮影,而吉利的夢想就是中國汽車工業朝着自主方向發展的夢想。

吉利的高速發展一方面來自是中國整體汽車需求量的'爆炸性增長,但更主要的是取決李書福獨特的市場戰略:先把低端市場做好,然後再進入中級轎車市場;在做好做大國內市場以後,再進入國際市場,迅速積累自己的研發能力和投入,不斷形成核心競爭力,最終將實現三分之二的出口,讓吉利轎車走遍全世界。

李書福的成功,是一個偏執救贖者的成功,也是一個敢於突破自我的中國企業家的成功。松下幸之助造出第一個開關時,沒有人會想到要去買他的開關;福特造出黑色T型車時,沒有人認爲已經有了馬車、這世界還需要“汽車”這種東西;在李書福的吉利汽車上路之前,沒有人認爲中國私營企業可以造出能上路跑的轎車。這些層次不同、背景不同的創業者雖然做了不一樣的事情,但其成功的核心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事在人爲,人定勝天,而這也正是中國企業家們救贖情結的最完美體現。

“吉沃”聯姻是否會生出一個好的結果?這是許多人所期待或困惑的結果。但或許結果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爲在中國企業成長的路途中,裹足不行、固步自封之害甚於猛虎,它阻礙了行業縱深發展的可能性,它抑制了企業應有的不斷向前的創新精神與探索精神,偏執救贖者或許會犯錯,但他們的獨立之精神、探索之勇氣無疑給無數中國企業帶來有益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