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創業故事 去俄羅斯種蘑菇

學識都 人氣:2.48W

“我們的平菇已經佔了聖彼得堡超過90%的市場份額,這裏大小超市裏都有我們的產品。”只有25歲的留學生陳超和李浩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如今,農場裏光平菇一項每月的銷售額就有60萬元人民幣。

80後創業故事 去俄羅斯種蘑菇

創業:經商路從辦報紙改行到種地

陳超是個山西小夥,2004年從國內高中畢業後就去了聖彼得堡航空航天大學學習經濟管理。跟陳超一樣,李浩然也是2004年去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學習經濟。兩人都是“80後”,但他們並沒有把自己侷限在學業上,“經商”的念頭一直在他們心頭揮之不去。2005年,身爲朋友的兩人先是辦起了聖彼得堡第一份華文報紙,後來,開飯店、足療店,幾個年輕人小打小鬧地竟然也攢下了200萬元。

爲什麼又改行去做農民?李浩然說,選擇“種菜”是因爲看中了市場。聖彼得堡靠近俄北部,寒冷的氣候導致其市場上的蔬菜供應非常少,基本靠進口維持。而聖彼得堡市600萬的人口和900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讓這些年輕人看到了“種菜”的巨大利潤空間和前景——土地租金低,工人工資儘管是國內的兩倍,但蔬菜的價格卻是國內的10倍。

陳超對此的說法更加生活化。他告訴記者,大學時花家裏的錢,總願意省着花,不捨得花錢買菜吃。所以,大家總習慣拿俄羅斯的蔬菜價格跟國內的對比,一來二去發現自種蔬菜有市場,而平菇的市場則更加穩定。於是,幾個年輕人在俄羅斯找了一家公司,“借殼”租下一塊25公頃的土地,開始了種地賣菜的生活。

奮鬥:最難時幾個人只有六盧布鋼鏰兒

“最難的是2008年。”這是陳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陳超說,那時候剛剛開始,一切都是摸索着來。找不到市場,蘑菇沒有銷路,一車一車地拉出去倒掉,心都跟着被倒掉了。“如果一天能產500公斤,那麼400公斤得倒掉。”陳超說,最難的時候,幾個人兜裏的錢加起來就只有6個盧布的鋼鏰兒(約合1。3元人民幣),連一個麪包都買不到。

2008年的冬天,眼看就要到年關了。“我們對當地的氣候不是太瞭解,種出來的平菇全死了。”陳超說,原本以爲可以趁過年蔬菜價高的時候打個翻身仗,誰承想,又被潑了冷水。陳超說,不過就在這樣艱難的時候,大家都沒想過放棄,“畢竟還年輕嘛”。

爲推銷足療店裏宣傳“保健平菇”

“俄羅斯歷來是一個採蜜、種菇的國家,當地人對菌類還是挺喜歡的。”陳超說,爲了推銷平菇,他們利用任何可能的機會,讓俄羅斯人明白平菇是什麼,有什麼益處。“我們印了傳單去市場上發,拉着俄羅斯老大媽跟人家講平菇是什麼,怎麼吃,吃了有什麼好處。”陳超說,就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

後來,去網站上做宣傳,在自己的餐館加了平菇的菜品,甚至在足療店裏推廣平菇的保健作用。實在賣不動,他們就把蘑菇免費送給當地的學校,既處理了滯銷蘑菇,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廣作用,就是“連累”附近幾個學校的俄羅斯學生吃了很長時間的`“中國蘑菇”

現狀:挺紅火擠垮當地最大平菇供應商

就這樣,經過兩年的打拼,現在陳超他們擁有了15個大棚,每個大棚有600㎡到700㎡的面積。除了種“主產品”平菇外,他們也種小西紅柿和白菜等蔬菜。“當地曾經最大的平菇供應商已經被我們擠垮了,我們的產量每天都在擴大,但依然供不應求。”陳超非常自豪地說,在與記者通話期間,他連續被打斷,都是訂貨商的電話。

這個25歲的青年還得意地告訴記者,他幫助國內“解決”了一些就業問題。陳超所謂的“解決”了是他從國內僱了近20個工人來種菜。陳超說,目前公司的利潤率能達到50%—60%,這樣的數據似乎還有些保守,但他和他的團隊是要靠這份事業“安家立業”的。

未來:再發展籌劃再投7000萬元

“我們打算再租一個農場,佔地是現在的20倍,有500公頃。”看着平菇的市場一片向好,李浩然就開始計劃着把觸角伸得更遠。新的農場計劃總投資7000萬元人民幣,初期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邊建設邊生產。“今年年底開始籌備,明年3月開始建設。”李浩然計劃,新的農場除了種植西紅柿、黃瓜、甜椒和包菜等,還會闢出1公頃大小的溫室繼續種植蘑菇。此外,也會利用不能售賣的蔬菜纓子、葉子等飼養一些牲畜等。

新華商不擔心遭遇挫折

客觀上講,陳超和李浩然這些年輕人已經是年青一代的華商,他們走出了另外一個方向的道路。但由於去年的“一隻螞蟻”市場華商的遭遇,人們不僅擔心,這些年輕人在俄羅斯的發展能像現在這樣一帆風順嗎?“我們跟俄羅斯是合作關係。”李浩然對此並不擔心。他告訴記者,從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原有的社會分工就被打亂,擅長農業的高加索人更願意從事蔬菜販運及銷售,而俄羅斯人又不願從事農業勞作。“所以,在這個領域幾乎沒有競爭。”李浩然說,他們的種植反倒是對俄羅斯市場的一個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