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創業是逼迫你在實踐中提升認知的過程

學識都 人氣:3.08W

他從餓了麼的創業經歷出發,鼓勵同學們敢於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校園內找到自己如意的創業夥伴,同時鼓勵大家努力追求創業的最高層次——創新。

餓了麼:創業是逼迫你在實踐中提升認知的過程

9月初正是開學季,工信部移動互聯網產業孵化中心組織的“創新創業校園行”在北京多所高校先後進行。餓了麼COO康嘉受邀在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進行題爲《從學生到創業者》的演講。

以下是康嘉在北京交通大學的演講原文節選:

大家一開始在創業時,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個誤區是覺得創業這個東西就是你以前看過的名人傳記的一些故事。然後覺得是一些特質來決定的,所以經常研究自己身上有沒有這種特質。

另外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創業是很多東西可以計算出來的,我也見到過很多,尤其是學金融的,或者是學數學的。他一開始傾向於把所有的東西都計算的很好。我覺得都不對,其實都是創業過程當中的誤區。創業其實就是你的一個認知,你的認知是最關鍵的,而你的認知很多時候就是通過直覺來體現出來的,創業過程當中要做很多的判斷,許許多多的判斷其實你在那個時候,確實有的時候,你會沒有足夠的信心,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也要去試。

甚至有的時候你沒有足夠的信心,你也要去做決策。而不是說我回去之後,我是不是拿只筆,我把所有的東西都能算出來,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很多東西,並且越是早期,絕大多數的東西越是算不出來的。等你算出來,黃花菜都涼了,創業的時機也就喪失了。而且,很多時候甚至沒有說絕對要達到什麼的目標,就是要把特色的做出來,你說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判斷外部是一個什麼樣的模式,絕對達到什麼,沒有。我給大家講下過程就清楚了。

最初我們在創業時,就我跟我的舍友張旭豪。2008年我們在交大的宿舍裏開始創業。我們倆的執行力都特別強。我們是頭天晚上一直談到三點多鐘,第二天就開始創業,一直創業到今天。其實,我們第二天也不知道到底應該做什麼。這個行業,當時沒現在大,但是它已經有各種各樣的形態,該怎麼辦呢?

我們先去了解,其實是調查,做了兩週的調查。我們選擇了一個交大餐廳特別集中的地方,我們幾個人就在餐廳旁邊駐點去統計,去調查。調查完以後,覺得外賣市場我們可以這樣來做,我們覺得當時是什麼東西都缺,我們來做推廣,來做外送,把餐廳的外賣業務給承包下來了,還做了一個非常精美的小冊。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做的。其實是一個重模式。

後來,我們發現重模式不利於擴張,也不利於解決整個行業的核心問題。所以我們變成了輕模式。大家看到,我們在判斷時也沒有那麼自信,但我們就是去實踐了,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地作出反饋會給你答案。通過實踐提升你的認知,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行業早期是要由輕模式去做,等到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們再通過重模式去提升。

然後再往前後走,我們又遇到了一個問題。我們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是在往外擴張的時候,我發現擴張的效率很低。爲什麼?我就想找到答案。北京、上海、廣州,當時都有外賣網站,而且都拿到了投資。他們走過的路能夠給我們一些什麼啓示嗎?我們就去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都去了調研。我當時去了北京,有個網站在望京。我就去找他們聊。最終幾家調查下來,我們回去一結合,關於這個行業其實存在一些問題,那個時候都靠calling center去解決問題,那calling center實際上不太適應於O2O的這種模式。

因爲O2O呢,大家想,外賣是一般來講,平均送餐時間是在40分鐘左右,40分鐘整個服務的流程全部結束,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即時反應,非常快的增長。那麼你有一個calling center,去連接用戶和商戶。這個效率是不是很低?是不是可能滿足不了?比如說菜賣完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後來我們就做了一個客戶端,這個客戶端叫做Napos。可以說,這改造了整個行業。

我們2014年去硅谷的時候,看到美國的外賣上市公司叫做Grubhub,它的餐廳用的是傳真機。我們說你們怎麼還用這麼落後的東西?他說傳真機挺好用啊,沒覺得需要改。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在大概是2010年、2011年的時候,交大就已經全部都使用了我們的Napos客戶端。那個時候,做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容易。

爲什麼?餐廳根本就沒有電腦,也沒有網。怎麼辦呢?我幫他買電腦,幫他拉網線。所以大家看似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推動,其實在一個行業裏來說是很難的,難到全世界其實沒有人去做,但是我們做了。這一點本質也是認知。你決定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把所有的資源往這去打,最後呢,你就把這個模式給打出來了。那個時候如果我們的認知是說我們不需要做這件事情,我們需要的是簡單,比如說就做傳真這種方式,或者是說GPRS這種打印機這種方式,當初很多人在用。我們當時僅有的那麼一點錢,大概就是幾萬元,如果沒有做商業模式改進的動作,我覺得今天可能就沒有我們了。

再往後到2014年,很多巨頭覺得外賣是一個高頻率的東西,可能是O2O入口的,很多巨頭進來了,給我們產生了一定的衝擊。比如說美團進來之後,它就開始燒錢,就是補貼。對我們來講,這個東西也是一個新的東西,你到底燒還是不燒?你燒的話,憑我們當時的那點銀子,基本上也就夠燒幾個月,燒還是不燒?這就是一個問題。

燒了之後怎麼辦?怎麼燒?都是需要你作出決策。那這個時候,仍然是要去做調研。我當時是把華東的十幾個城市,我開車去,一個一個做,我經常一天跑兩個城市,去做了調研之後,對燒錢的結果有了一定的確認,那最後我們商量覺得可以燒。但是大家回過頭來想,燒到今天,這個行業已經有點燒的快過了。燒到了今天,你如果回過頭去看,當時餓了麼沒有燒的話,可能今天也沒餓了麼。

所以說,創業的時候你會遇到非常多的需要你判斷的東西,你以前的這些東西可能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把初步的創業不要經常嘴裏放大炮,如果沒有實踐好,你還是老老實實去做你的事情,提升一下你的認知。你的那點認知肯定是不夠的,因爲創業、管理這些東西,如果你一定要說它是科學的話,它也是世界的科學。只有實踐能夠不斷地去提升。那怎麼樣提升呢?只要大家開始實踐,開始在實踐的過程當中,那什麼樣的方式都可以跟以前一樣,沒有什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