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把孩子培養成耐撕的人

學識都 人氣:1.1W

在生活中,撕逼總是無處不在,那麼我們又應該怎麼樣把孩子培養成耐撕的人呢?

怎麼樣把孩子培養成耐撕的人

問:經歷了挫折之後,我不時會想如果小時候經歷一些挫折教育,會不會面對挫敗的時候,跟頭就不會跌得那麼慘烈?

本站:“挫折教育” 是被國內從事早教和教育工作的人們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通過給孩子設計很困難的任務,讓孩子體驗到很多的失敗,促進他們的成長。其背後的設計理念,是認爲 “一個孩子從小體驗過很多的失敗,長大以後他抗擊失敗的能力就會變強,因爲更加容易獲得成功。” 遺憾的是,在心理學的專業視角看來,我認爲這種簡單的因果關係是毫無根據的,而且十分荒謬。

一個人經歷的失敗數量,和他抵抗失敗的能力,以及未來獲得成功的能力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線性的因果關係。雖然我們經常會在一些文藝作品中看到,主角在經歷過一番挑戰挫折之後,最終獲得了偉大的成功。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恰恰是這些挑戰和挫折,“製造”了他後來的成功。舉個最簡單的反例,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更多數量的人,在經歷過一次或多次的失敗打擊之後,就放棄、妥協,甚至荒廢了自己的整個人生。就像我們父母那一輩人,多少人在經歷了文革中央的重大苦難之後,就(不幸得)再也無法重拾他們年輕時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了。

問:噢,這個還真不知道——感謝指正!我只是覺得雖然那一次挫折猶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但是終於走到山谷的另一端後,才覺得no pain no gain,成長良多。所以會思考這樣的挫折經歷如果來得更早一點,自己處理的能力是不是會更好,而不會被觸發如此強烈的連鎖反應。

本站:嗯,首先我們每個人的社會功能不同,高功能者往往有比較有優勢的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高;同時,在另一個維度上,我們每個人的心理調節能力,或者說情商也高低不同。而高情商的定義中常包括的因素之一就是高抗挫折商,是指在面對一時的不順利具有較好的調節能力,能夠對失敗進行反思和總結,繼而在痛苦中獲得成長。

對於高功能者而言,其中一部分人同時具備較高的情商/健康的心理能力,但也存在一部分低情商/調節能力較弱的人羣。Annie你說的那種no pain no gain, 實際上是因爲你具有從“痛苦中獲得成長”的這種寶貴能力,是這種從挫折中學習的能力幫助了你,而不是挫折本身。

從心理髮展的角度,我們一般認爲,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三歲以前)被照料得較好,在一個有愛的互動的環境下成長,那麼這些孩子的一般心理健康能力就比較紮實,他們長大以後,對挫折也就具備了更好的忍受和抗擊能力。

問:有意思。這裏能再多說兩句爲什麼嗎?

本站:一個人對於挫折的耐受度,或對於未來的保持信心的心理基礎,是在他1歲以下的時候就大體形成了的。簡而言之,每當一個嬰兒感受到飢餓,產生焦慮,哇哇大哭的時候,如果他總是能夠得到及時哺乳和照顧,那麼他的焦慮就會很快消失。反覆如此,這個嬰兒就會在內心中建立起 “這世界上所有糟糕的事情終將會過去,我總會好起來的”的基本信心。這就是,爲何良好的母嬰關係總是會被我們如此重視,反覆強調。

到了3歲以後,許許多多的偶發因素,都會對孩子的這種抗挫折力產生影響作用。比如所在家庭對於挫折的一般態度、父母家人的榜樣作用,中小學或青春期期間,身邊是否有良好的模範人物(比如老師、鄰居、親友長輩),這些因素都會在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方式方法下,對於孩子包括抗挫折力在內的人格特徵起到影響作用。

問:我們的讀者都是成年人了,即便不幸曾經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現在也只能謀求自我提升了。抗挫折商(Resilience)能否後天得到培養呢?如果我們當下的抗擊能力較弱,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向高功能高情商的座標軸右上角靠近呢?

本站:當然是可以自我提升的。如果真的6歲之後我們就完全定型,那麼心理輔導這個職業也就不需要存在了。只不過,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基礎性印刻,不可避免地決定了我們後天發展的難易程度。

具體到成年人的心理自助能力,除去找心理專業輔導的情況之外,生活中,我們還可以自己嘗試的方法主要有兩大類。

1) 找到身邊你認可的具有榜樣力量的人,在關係中成長。比如身邊的朋友(知音)、工作中的領導(導師)。如果你發現他們身上有你嚮往的品質,多和他們交往,和他們一同工作生活,主動向他們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向他們請求幫助,獲取溫暖。一定的時間之後,你會逐漸發現自己變得和他/她們越來越像。有很多職場人士回憶自己的職場發展之路,常常會猛然發現自己在解決問題的很多方式方法、思維習慣上,都和某個很好的領路人(上司、前輩)相似。這不僅是有意識學習的結果,更多時候,也是因爲我們的無意思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吸收了這些榜樣的個人特質。

2) 積極的回溯,回想自己曾經的戰勝挫折的正面經歷,確定當時的自己是怎樣度過難關的。雖然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經歷的具體挫折可能很不相同,但是我們人類用來對抗困難的實際方法之間,其實都有很多的共同之處。比如對未來的信心、意志力、耐心、積極學習新技能、尋找他人的幫助、身邊有人安慰、有一起努力的同路人、跟着一個很好的'嚮導,自嘲和自我安慰的能力等。

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有利於我們度過難關的外界事物和內在品質,統統稱爲 “資源”。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一定經歷過很多很多的挫折挑戰,也都是戰勝了這些困難一路活到今天的。這就完全可以說明,我們本身都已經具備了很多可以有效抗擊挫折的心理能力,只不過原先我們很可能只是迷迷糊糊地堅持過來,並沒有很清晰地從中 “看到”自己使用過哪些資源。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陪伴來訪者在感覺“完全沒有辦法”的時刻,回頭去他自己的經歷中,發現他曾經使用過的有效資源,幫助他們在焦慮沮喪中 “看到” 曾經的自己是如何堅持下來的,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在今天的情況下重新使用這些資源。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使用這樣方法來幫助自己,通過積極的回溯,把自己已有的心理能力確認下來,在未來面對挫折的時候,更加有意識地發掘和利用自己的這些潛能。

此外,看到你的提問,也讓我聯想到,在和挫折的接觸過程中,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是勝利者,也一定會發現自己的侷限性。有一些事情,就是我們永遠做不到或者特別難做到的。但是,如果我們發現了自己的侷限性,並不影響對自我的喜愛,能夠依然覺得不完美的自己還是挺可愛的。這樣的一個能力也是特別美好。工作中我們一直說,心理治療從來不是要幫助大家成爲超人,而是幫助大家當發現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卻依然能夠作爲一個普通人把每天的生活過得美顛、美顛的。很想和大家分享這一點。

過度挫折教育的弊端?

過度的挫折教育,尤其是通過人爲給孩子“製造”挫折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性,是一件南轅北轍的傻事,會嚴重地影響我們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

其實,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對於我們成年人,生活的挫折無處不在。跑步沒有小蘭快,算數沒有小紅好,小白只和小黑玩不理我……這些不開心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實打實的挫折,都需要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去面對、忍耐、堅持、控制、尋找方法解決,或者,學會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坦然接受。

正是因爲外面的世界有這麼多的挫折,所以家庭的溫暖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寶貴。來自親人的支持、鼓勵、安慰,可以幫助我們在家中恢復氣力,更好更快地重新出發,去面對外面的挑戰和失敗。有些父母誤以爲,爲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外面的世界,就把家庭內部搞得和外面一樣冰冷,等於就是把孩子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孤零零的“沒有家人”的境地。

如何幫助孩子擁有更高的挫折商?

1 家長自身對於挫折的高耐受性,是孩子最好的身邊榜樣。

同樣是汽車輪胎漏氣等待救援,有的家長氣急敗壞,有的家長只會低頭玩手機,但也有家長可以趁機和孩子一起快樂地研究路邊的植物,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和草籽。

2 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陪伴、指導和幫助。

只是要求孩子“要堅強”,不如去問問他究竟卡在哪裏?孩子們的有些焦慮通過傾訴就可以自行消退,而另外一些焦慮則是因爲他們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有的一年級的孩子拒絕去上學,是因爲他害怕前排的孩子搶自己的橡皮,但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家長,很少有機會了解事情的真相——孩子會覺得跟你說了也沒用,你只會要求我“不害怕”。

3 把堅持變成一種遊戲。

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不需要一定是全程扳着臉進行。同樣是爬山,孩子理解爲全家人的一次外出度假,就要比明確告訴他“這是爲了培養你的意志力”要好的多。學齡前的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體驗堅持的過程,而不需要被灌輸一個堅持的目的。

TAGS:培養 成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