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兒童需要做心理諮詢

學識都 人氣:7.81K

一、哪些兒童需要心理諮詢

哪些兒童需要做心理諮詢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健康概念的進一步認識,兒童心理行爲疾病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諮詢的兒童很多,那麼哪些兒童需要心理諮詢呢?下面列出一些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存在這些疾病的兒童最好是尋求心理諮詢,以便及早康復。

吮吸手指,在嬰兒時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明顯減少。隨着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爲一種不良的行爲偏差。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爲,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這種兒童常伴隨睡眠不安、抽動。

屏氣發作,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脣青紫,四肢強直,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0.5—1分鐘,長則2—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小兒。

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兒童在5歲前發生。

言語發育延遲,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爲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下,發生說話時言語中斷、或出現一種保持沉默不語的現象,如在學校裏不講話,但在家裏講話。多在3—5時起病。

遺尿症,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溼牀鋪,白天有時也尿溼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指侷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爲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脣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子多於女孩子。

入睡困難,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牀睡覺,即使是躺在牀上,也不易入睡,在牀上不停翻動,或反覆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爲常見。

睡行症,指在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牀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以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

夢魘,指從惡夢中驚醒,能生動回憶夢裏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半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爲。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佔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佔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爲。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依賴行爲,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爲。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鬱。

退縮行爲,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願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爲。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神經性尿頻,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檢驗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10多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爲多見。

神經性嘔吐,指一種反覆的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慾和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子爲多見。

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爲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症,是一種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爲特徵的疾病,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爲4~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出現行爲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都應及時帶他們去兒童心理門診,求教於心理醫生,接受心理治療。

二、教育孩子的技巧

1、注意鼓勵與批評

媽媽把孩子的作文說得一無是處,結果越來越不喜歡作文。鼓勵了他幾次後,文思泉涌,再沒聽他吵作文難寫。大人是否也是喜歡鼓勵,討厭批評呢?

2、不要逼迫孩子

即使是好東西,逼着吃也會倒胃口。一位孩子的奶奶是數學老師,有了這個優勢,錯了就得講一直到會,結果孩子很煩數學。大人是否也是如此呢?

3、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限制

限制太多,會引起孩子的反抗。不讓孩子幹這幹那,結果孩子只能通過發脾氣、生氣的方式達到他的目的。而你學會跟他商量了,他會覺得商量有用,就不必發脾氣了。大人不也是哪裏有壓迫,哪裏有反抗嗎?

4、變難爲易

覺得難的東西,孩子會有畏難情緒。大人也是這樣的。所以,要做的不一定是迎難而上,而是要想辦法把事情變得不難,如家長的輔助,把目標分解等。

5、讓孩子變成“董事長”

自己的事會用心,而給別人打工就不那麼情願。其實很多家長的做法就是逼孩子從董事長變成了打工者。本來學習是爲了孩子自己,而家長的做法卻讓孩子感覺是爲了家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