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

學識都 人氣:1.95W

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1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2

【出處】

《左傳》。

晉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曾經沿街乞討,飽受流離之苦。他在楚國滯留期間,楚成王十分仗義,以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兩人很要好。一次宴會上,楚成王開玩笑似的對重耳說:“如果將來公子您回到晉國做了國君,會怎樣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答道:“要是託大王的福,我能回國執政的'話,我願意跟貴國友好,讓兩國老百姓都過上太平日子。萬一將來晉、楚兩國非交戰不可,兩軍對陣時,我一定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以報答您的大恩。”不久,重耳拜別了楚成王,應秦穆公的邀請去了秦國。在秦軍的護送下,他終於回到晉國執掌了政權,後人稱他爲晉文公。

晉國在文公的治理下,很有起色。這時楚國也很強大,經常攻打別國。公元前633年,楚將成得臣率領四國聯軍攻打宋國,團團圍住了宋國都城。宋國向晉文公求援,晉文公決定派兵救宋。

晉、楚兩軍相遇後,晉文公果然信守當年的諾言,下令晉軍向後撤退。將士們想不通,說:“我們的國君哪能向別國的臣子讓路呢!”晉大夫狐偃說:“這是向楚成王表示謝意。怎麼可以看成是向成得臣讓路呢?出兵作戰,貴在理直氣壯。如果我們不信守主公當年許下的諾言,就是我軍理虧。相反,如果咱們退了,他們還不罷休,那就是他們理虧了。”

衆將士覺得很有道理,一口氣退了三十里,楚軍則逼進了三十里。晉軍再退,楚軍再逼,總共退了九十里。

成得臣以爲晉軍不敢交戰,更加驕橫輕敵,結果中了晉軍的埋伏,被打得潰不成軍,但晉文公沒有下令揮師追擊,他讓楚國的敗兵活着逃了回去。

釋義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對人讓步,迴避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