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成語典故作文彙編十篇

學識都 人氣:2.1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成語典故作文彙編十篇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狗尾續貂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叔叔趙王司馬倫野心很大,他趁晉惠帝司馬衷剛即位,國家還不夠穩定的時候,就和手下一起計劃一項陰謀,篡奪了王位。司馬倫在當上皇帝后,竟然胡亂封官,讓他自己的親戚朋友、甚至是家裏的僕人和差役,都當了大官或是成爲他的近侍官員。當時的近侍官員都使用珍貴的貂尾作爲帽子的妝飾,可是司馬倫封的官員實在太多了,找不出那麼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爲司馬倫濫封的官員實在太多了,而這些官員既沒有真才實學,又不爲人民辦事,碉知道欺壓百姓,胡作非爲,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編了諺語諷刺他們:“貂不足,狗尾續。”

成語典故作文 篇2

出人頭地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着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爲之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爲第一。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爲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爲第二。等到發榜公佈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裏便有些過意不去。

成語典故作文 篇3

開誠佈公

“開誠佈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爲成語“開誠佈公”,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用。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幹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爲自已受先帝委託,已經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麼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爲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已也爲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爲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軍中。他一生清貧,並無什麼產業留給後代。

成語典故作文 篇4

李代桃僵

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爲“樂府詩”。後人把樂府詩分爲十二類,《相和樂歌辭》便爲其中一類,原本是民間歌謠。而這辭裏有一名篇《雞鳴》,講述了漢朝望族盛衰無常的生活現狀。

當時社會太平,一片繁榮昌盛,卻一種怪現象,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得了勢,就馬上成爲顯赫一時的皇親國戚。但是他們作威作福,最後不得不淪爲刀下亡魂。

傳說有兄弟五人,均爲好逸惡勞、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偶然他們得到了皇帝的常識,當上了侍中郎。從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成了鐘鳴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黃金雕花的閣門,屋頂琉璃黃瓦,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真彷彿仙子所居。廳堂之上,各種精緻的酒樽應有盡有。他們可以徹夜狂歡,酒酣耳熱之時,還有美麗的女樂工奏樂助興。在後花園的池塘之內,三十六對鴛鴦調情戲水,好不盡興。

後來,五兄弟有人犯了罪,一朝成了階下囚,不得不受刑。這時其他兄弟各掃自家門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傾扎,醜態百出。

爲此,百姓間流傳着一首歌謠:“兄弟五人,皆爲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熲熲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人們藉此嘆息:井邊之桃樹與李樹相依爲伴,蟲蛀桃樹,往往李樹代桃樹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樹尚能夠以身代爲提醒,他們兄弟之情誼連李樹不如!

成語典故作文 篇5

養虎爲患

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爲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穫不小,竟用陷阱連着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着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隻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着雙眼看着獵人,一點也不害怕。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蔭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爲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纔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着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釋讀】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成語典故作文 篇6

感恩圖報

解釋:對於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並想辦法報答。圖:謀求。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划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麼樣的船槳那麼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着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爲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裏。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着感激的語氣說:「因爲你爸爸救了我,我纔能夠活着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爲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成語典故作文 篇7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莊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

成語典故作文 篇8

不求甚解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釋義】

甚:很;解:瞭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瞭解一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瞭解。

成語故事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爲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裏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爲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着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爲家裏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裏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成語典故作文 篇9

鵬程萬里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爲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爲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爲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語典故作文 篇10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着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