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作文彙編六篇

學識都 人氣:7.84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典故作文彙編六篇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學富五車

春秋戰國之交,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革,政治的動盪,引起了學術文化的變化和進步,私人講學也開始興起。私人講學,把知識傳授給統治階級的下層以至民間,打破了貴族和史官對於知識的壟斷,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私人藏書的出現。最早致力於私人講學的的孔子,他那裏就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籍。戰國時學術空氣十分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新的著作。相傳蘇秦有書數十篋,著名的哲學家惠施“其書五車”,形容學識豐富的成語“學富五車”就是由此而來

而竹簡始於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紀的東晉。

是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在春秋戰國時代, 出現了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爲各家著書說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如:老子、莊子、孟子、孔子、孫子等。

成語“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其實就指五車竹簡書。

學富五車”和“才高八斗”都是稱譽學識淵博的。學識怎樣用車載量呢?原來這裏有兩個典故。

我國古人已開始用竹片或木片作爲信息載體。用以書寫的竹片叫做“簡”,又稱“策”;用於書寫的木片,叫做“方”,又稱“犢”。

“學富五車”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惠施是戰國時哲學家,很有才學,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這裏是說惠施是個有學問的人,道術很多,他讀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拉。後來人們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車”等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讚。王安石《贈外孫》:“年小從他愛梨慄,長成須讀五車書。”用“學五車”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學富五車”的典故,反映了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所使用的傳播手段。這麼多的簡冊,運輸、存放都很麻煩,人們常形容說:“汗馬牛”、“充棟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棟”的成語。

“八斗”是南朝謝靈運稱頌三國魏國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無名氏《釋常談》)看來,謝靈運對自己的才學也是相當自負的。以後,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喻作文采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可嘆》詩中寫道:“宓妃愁坐芝天管,用盡陳王(即曹植)八斗才。”在這裏,詩人借用了“才高八斗”這一典故。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成語典故作文 篇2

李代桃僵

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爲“樂府詩”。後人把樂府詩分爲十二類,《相和樂歌辭》便爲其中一類,原本是民間歌謠。而這辭裏有一名篇《雞鳴》,講述了漢朝望族盛衰無常的生活現狀。

當時社會太平,一片繁榮昌盛,卻一種怪現象,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得了勢,就馬上成爲顯赫一時的皇親國戚。但是他們作威作福,最後不得不淪爲刀下亡魂。

傳說有兄弟五人,均爲好逸惡勞、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偶然他們得到了皇帝的常識,當上了侍中郎。從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成了鐘鳴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黃金雕花的閣門,屋頂琉璃黃瓦,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真彷彿仙子所居。廳堂之上,各種精緻的酒樽應有盡有。他們可以徹夜狂歡,酒酣耳熱之時,還有美麗的女樂工奏樂助興。在後花園的池塘之內,三十六對鴛鴦調情戲水,好不盡興。

後來,五兄弟有人犯了罪,一朝成了階下囚,不得不受刑。這時其他兄弟各掃自家門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傾扎,醜態百出。

爲此,百姓間流傳着一首歌謠:“兄弟五人,皆爲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熲熲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人們藉此嘆息:井邊之桃樹與李樹相依爲伴,蟲蛀桃樹,往往李樹代桃樹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樹尚能夠以身代爲提醒,他們兄弟之情誼連李樹不如!

成語典故作文 篇3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作文 篇4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通暢用來形容人善於辯論,據理力爭。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

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

毛遂按着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着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衆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裏,楚軍再多也沒有用。”

接着,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爲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爲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爲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爲上賓。

成語典故作文 篇5

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爲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爲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爲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成語典故作文 篇6

縱虎歸山

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勸曹操儘早除掉劉備。劉備爲麻痹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爲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