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空納萬境白多餘韻—中國園林的布白現象

學識都 人氣:7.54K
淺析空納萬境白多餘韻—中國園林的布白現象
    關鍵詞:園林 中國畫 實與虛
  論文摘要:中國園林以獨特的品格成爲世界三大園林之一,它的風格和創作手法的形成,必然有其、文化根源。在中國所有的傳統藝術種類中,中國畫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大。本文就中國園林與國畫的姻緣聯繫、布白原理和特徵進行了論述。
  中國園林中的佈局手法受到中國畫中布白構圖思想的影響,形成了與西方園林大相徑庭的藝術風格。“靜故了羣動,空故納萬境。”蘇軾這句詩可以說是中國園林藝術品格最好的寫照。以靜觀動,以流動的畫面和空靈的意境,包括宇宙萬物萬境,蘊含人主無限情懷,可以說是中國園林獨到的藝術追求。
    這樣一種藝術品格和追求,體現在中國園林的空間佈局上,就是園林的空間常常留有大幅的“空白”。所謂“空白”是指空間佈置中實質要素未到的無形之處以及實質要素隱蔽的地方,就像齊白石畫魚、畫蝦從來不畫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可以通過魚蝦的遊動之態,展開想象和聯想,從而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水的澄明;郭熙的《梅石溪圖》裏突兀的峻石,幾株從崖石裏伸出的梅技,以及幾隻閒遊的野鴨,僅佔畫幅的1/3,其餘部分是空白,然而,這些空白的象外之旨是水,是天,是水天一色,儘可自由聯想。
    空白在中國古典藝術裏是一個很重要的範疇,它與中國古典藝術所追求的以無形寫有形,以形寫神,以實寫虛等美學原則是一致的。中國古典詩歌講“詩貴含蓄”要求詩歌應“含不盡之意於象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可說是這種原則的最高境界了。中國傳統戲劇,舞臺佈景大多是虛景,所用道具多是假設;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也不依賴舞臺背景的變換,演員幾個小的動作,就可以完成上天人地,騎馬搖船等全過程,這都是中國古典藝術所遵循的美學原則的具體體現。
    這種美學原則也在造園中表現更加充分。它體現出中國傳統園林對含蓄以及以虛寫實的美學追求。“虛”與“實”是中國古典造園理論中一對重要的理論範疇.它強調隱與顯、藏與露、多與少、濃與淡的對立統一,立足於生動地顯示出山水萬物、陰陽虛實的複雜交錯,以及園林師、建築師的獨特感受,以寥寥數筆,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效果。受到傳統中國畫創作思想的影響,“物到爲實,飛白爲虛”、“有形爲實,無形爲虛”的理念便成爲中國園林創作中構造“圖外之意,畫外之音,景外之景”的常用手法。中國園林構圖中的”實”是指園林園景中的實體景素,如山體、建築物、高大喬木等,“虛”是指與實體景素相對的虛體景素,如水面、廣場、草坪等。任何一件園林作品都應該是這種虛與實的有機統一。有實無虛不具有藝術性,有虛無實則不能成其形。園景中的虛處與實處是有機相連、統一於一體的,構成的是“地”與“圖”的互存關係。中國畫中畫家意在畫雲卻畫山,山間空白,看似雲氣繚繞;旨在畫月卻畫雲,雲中空白,卻透出日月的輝煌。所以,有形可以虛,無形亦可人實。如煙水雲霞不着筆墨可化爲虛象,畫中空白在景物實相的對照下,又顯示出山水煙霞的實景。
  由於虛與實相生相存,園林中實體景素未到的“空白”空間,在與整個園景的關係中,成爲有機組成部分。留下“空間空白”,使景園具有豐富的啓發性、暗示性和召喚性,從而爲遊園者想象和再創造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所謂:“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三顯在《東莊論畫》中也這樣講:“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氣韻之間;不在有形處,而在無形處。”顯然,在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構築妙景最要緊的地方,不在實象,而在無筆無墨的“空白”處。
    那麼,爲什麼妙在無形處?在筆墨不着的“空白”處,華琳在《南棕抉祕》中道出了原委:“於通幅的空白處尤當審慎。有勢當寬闊者窄狹之,則氣促而拘;有勢當窄狹者寬闊之,則氣懈而散。務使通體之空白,亦即通之龍脈矣.”因此,園景中“空白”處關係着園景的氣勢.園林構圖中的空白處理得當與否,直接關係到園景的氣韻是否生動。“空白”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暫時的隱藏,其中貫注着的精魂和造園家的生命律動。正如王夫之所言:“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講繪畫“應留虛白地步,不可填實;庶使煙光明滅,雲影徘徊,森森穆穆,鬱郁蒼蒼,望之無形,擺之有理”。鄒一掛講“佈置之法,勢如勾股。上宜留天,下宜留地”。正是居於上述認識,中國曆代園林師和建築師都很關注構圖和布白的問題。在構圖時留出天與地的空間,同時也就留出了作者和觀賞者心靈流動的空間。這正是園林師和建築師特有的空間意識的體現,同時也把圖景中空白轉化爲實有的精神空間。“空故納萬境”,正是因爲在這些空白中洋溢着藝術家心靈的律動,從而使園林的意境更加深遠,使得有限的空間具有奔騰千里的氣勢,使靜的空間充滿了動感。所以才妙在無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