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

學識都 人氣:7.32K
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
摘要: 通過 80 例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調整分析,認爲患者在漫長的疾病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分 4 個階段,即危急階段、治療階段、病殘階段、適應階段,如果患者的心理不健康會影響疾病康復。本文作者對 80 例患者在不同的心理階段實施對症心理護理,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 腦血管病;心理分析;護理

腦血管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死亡率、致殘率高,且病程長,因此在情感方面有一系列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曾有資料統計腦血管病後抑鬱症的發生率爲 30%[1],焦慮症也是此類患者較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筆者通過 80 例腦血管病患者不同的心理模式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取得顯著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牀資料
80 例患者爲 2002 年 11 月 - 2004 年 11 月收治我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 44 例,女性 36 例,腦出血 38 例,腦梗塞 42 例,年齡均爲 48 歲以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 2 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第 3 次修訂後製定的診斷標準。
2 心理分析
通過對起病至病後住院期間心理狀況調查及出院後的隨訪,並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分析,發現在不同的階段心理變化有不同的特徵。
2.1 第 1 階段 危急階段——不知所措。焦慮常在發病初期發生,本組病例中 76 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爲 95%)。以急性腦血管病發生後慌亂和嚴重的焦慮爲特徵。
2.2 第 2 階段 治療階段——充滿信心,渴求康復。本組病例中有 79 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爲 99%)。這一階段特點是患者對康復寄予高度希望,因爲治療有效而認爲身體功能的喪失是暫時的,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2.3 第 3 階段 病殘現實階段——悲觀失望,抑鬱情緒。本組病例中有 35 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爲 38%)。這一階段發生在出院或急性期治療結束之後,其特點是患者愛發脾氣,同時感到絕望,因爲不能改變殘疾的現狀而感到抑鬱。調查發現病後 5~8 個月,抑鬱症發生率是個高峯,有自殺傾向者 3 例(發生率爲 8.5%)。
2.4 第 4 階段 適應階段——主動面對現實生活。本組病例中有 76 例屬此類情況(發生率爲 95%)。這一階段特點是患者能夠接受現實,並在生活上與家庭互相彌補,不再處於依賴的地位,而是要主動對家庭作出一些貢獻。
3 護 理
3.1 危急階段的護理 此時患者出現偏癱甚至失語,對自己的病情不瞭解,不知道自己能否康復,而產生了焦慮、恐懼、心神不安[2]。此時護理人員要掌握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主動熱情地向病人介紹醫院的情況,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保持病房整潔、安靜,瞭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專心傾聽患者的談話,做好心理疏導,想方設法穩定患者情緒,縮短與病人的距離,使他們對護士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同時病人迫切想知道疾病的轉歸與預後,護理人員必須在掌握腦血管病的護理知識的同時,亦應掌握腦血管病人發病過程及轉歸情況,使患者對康復充滿信心,消除焦慮情緒,爲下一步護理打下基礎,隨着治療的開始,大多數患者焦慮情緒會慢慢結束。
3.2 治療階段的護理 患者入院後即開始了治療,由於醫護人員對有關知識的介紹使患者又充滿希望,特別是經過最近幾周的有效治療,患者肢體及語言功能有較快的恢復,使患者對疾病康復的信心得到強化。但急性期過後,因腦細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患者不願看到恢復速度的減慢,而到處尋醫訪藥,千方百計地尋找各種治療,但結果是有限的[3]。此階段醫護人員應將腦血管病知識反覆向患者宣傳,一方面讓其積極安心治療,特別強調加強康復訓練,不要一切希望寄託在藥物上,更不要濫用藥物,使患者儘可能恢復功能,減輕病殘程度。另一方面將病殘的可能向患者交待,使患者能有較好的心理準備,以便能順利通過下一階段。
3.3 病殘現實階段的護理 由於病殘已經出現,功能恢復程度有限,心理方面由充滿希望而轉入絕望,情緒抑鬱,沉默寡言,甚至悲觀絕望。這一階段醫護人員一方面更要關心體貼他們,經常與他們談心,瞭解產生抑鬱的原因,通過一些殘疾人成功的人生故事等方法來幫助病人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周圍環境,樹立身殘志不殘的人生觀,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興趣愛好,如聽音樂、看小說、看電視等,同時要求家人配合,使他們感受到社會與家庭的溫暖,調動其生活的積極性,擺脫抑鬱、苦悶的情緒,使他們從心理上主動過渡到適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