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可持續利用探析

學識都 人氣:2.46W
土地可持續利用探析

  論文關鍵詞:土地 沙漠化 防治

  論文摘要:
沙漠化已成爲我國北方地區一個重大的和問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發展或逆轉的主導因素。
  
  
  一、土地的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溼潤地區由於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與自然資源環境不相協調所產生的以風沙活動爲主要標誌的土地退化。我國北方沙漠化的發生發展伴隨着人類的文明,而且尤以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速度爲最快。沙漠化過程使土壤的風蝕—風積作用加劇,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乃至喪失了土地生產潛力,並使自然環境趨於惡化,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影響廣大農牧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
  
  二、沙漠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北方的土地沙漠化過程按其發生性質可以分爲沙質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
  三種類型。歷史時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發生在乾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和乾旱地帶的沙漠邊緣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內部的河流下游地區。現代的沙漠化土地從本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過大範圍野外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分析結果表明,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後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的速度在加速擴展,這樣,整個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近350000km2,其分佈和蔓延主要在以下3個地區:1半乾旱地帶的農牧交錯地區,佔北方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40.5%,特別是草原農墾區,如河北省壩上及內蒙古後山的草原農墾區,沙漠化土地面積從50年代末期佔農田面積的3%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3%,80 年代後期的25%;2半乾旱地帶波狀沙質草原區,佔36.5%,如科爾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發展,從50年代末期佔草原面積的20%,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nb sp;53%,80年代後期的77.6%;3乾旱地帶綠洲邊緣及內陸河下游地區,佔23.0%,主要表現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發展從50年代末佔該地區面積的5%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22%,80年代後期的36%。
  相同時期內凡是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治理的地區,沙漠化土地空間範圍有所減少,據遙感數據分析測算,約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轉。
  選擇一個時段的遙感資料(1987年和1993年TM數據)對毛烏素沙區進行了連續動態監測,結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積在 1987~1993年的7年間,由32586km2(佔監測區域總面積的 67.5%下降到30496.7km2(佔面積的63.5%),減少了 1936.3km2,總體上處於逆轉過程中,平均每年約有276.6km2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個北方而言,進入9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趨勢,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擴展,形勢更爲嚴峻。
  
  三、土地開發與沙漠化的關係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個人地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部分的人類文明歷史時期,自然資源與環境決定着人類的土地利用。但在現代的過程中,由於增加和科技進步,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爲必須和可能,因而逐漸在人地關係中提升了人類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調控力。在許多情況下,這是人類在有效利用資源方面的進步。但也時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於資源環境的變化過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資源環境的不良漸變或突變,如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大河斷流、火災、庫區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則是更爲明顯的一例。
TAGS:土地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