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2.89W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選5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1

摘要:

解決大學生中日益嚴重的心理問題是當前大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人格缺失、人際交往困難、戀愛情感波動和學習、就業壓力是造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學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危害着青年學生身心健康,阻礙着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建立科學、有效、靈敏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

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法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標。一直以來,大學生都被認爲是受命運青睞的天之驕子,他們具備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質,是優秀的代名詞。但是,從當前反映的一些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潛伏着心理危機。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強,情緒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等等。

楊叔子院士曾經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現問題,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因此,分析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緩解心理壓力已經成爲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學生處於青少年向成年的過度轉變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容易出現考上大學的自豪感和處理問題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衝突,強烈的交往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矛盾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在遭遇某種刺激時,就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容易出現心理問障礙。

從學校環境方面來看,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與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學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問題,只重視升學率。而將學生的生活能力的培養,心理素質的培養,品德的教育等問題放在次要位置,有許多中學根本就沒有將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心理素質培養,品德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這種高中教育的現狀,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是極爲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當受到過這種中等教育的學生升入大學後,角色、地位及學習和生活環境與高中時期有着極大的改變。必然對大學生活產生極大的不適應;而中學生中又有許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其家庭是貧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寵兒,由於聰明、學習好,受到老師及親友的過多關注。進入大學後,當這一切不復存在時,就會產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靈會變得更加多疑和敏感。

加之這個年齡段正處於青春躁動期,渴望友誼、愛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於和人溝通、交往,不會主動地去理解他人。他們也必然會對大學的生活感到很不適應。

第一,大學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獨立的處理學習、生活、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據調查,有相當多的學生以前在家裏沒有洗過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

第二,大學中評判學生優劣的條件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已包括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這種標準的多樣化,使部分成績優秀而其他方面較差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

第三,現在的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若幾門功課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降級甚至遭遇退學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加之大學中主要是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來進行學習,與以往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很不一樣。使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樣進行學習,而感到茫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情緒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導致心理異常。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從家庭方面來看,家庭是始終伴隨人類從嬰兒,少兒一直到成人時代的重要外在因素。衆所周知,人類的價值觀,人生觀都以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爲基礎。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較開朗,心理承受能力較好,父母關係緊張的家庭,孩子的脾氣也趨向於暴躁。而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點。很多大學生家庭的不幸福,會使他的心理產生陰影,在日後的生活學習中逐漸顯露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同時,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過於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問題。

從歷史文化方面來看,受中國悠久的文化和封建歷史影響,使中國人在骨子裏有一種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內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對心理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造就了西方人張揚個性,提倡人權的特點。然而,進入新紀元後,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驕子們的思想中匯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對立的文化特點,使大學生在人格與道德方面倍受衝擊,而脆弱的心理防線也隨之崩塌。使許多人產生了浮躁的心理,無所適從,有的人由於某些心理壓力,產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醫,甚至不敢去就醫。

同樣的,由於以上原因,也導致了大學生在擇業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容易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一下四個方面:

(1)自負心理。這種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績較好的畢業生當中。他們往往被社會公認爲學習成績優秀,勤奮好學的榜樣。因而產生自負心理,擇業要求過高,在擇業過程中容易產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

(2)自卑心理。這種現象與自負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績較差或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面對當今社會日益尖銳的激烈競爭,總覺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縮手縮腳。自卑使他們缺乏自信心和競爭力,參加面試時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極差,遇到挫折概率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這種心理現象的學生往往在擇業時看重職業的性質,自己的地位和報酬,一心只想進大城市,大機關,到掙錢多待遇好、工作輕鬆的單位,或渴望一步到位,這種心理不僅脫離實際,而且不利於大學畢業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4)依賴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大學畢業生可分爲兩種傾向。

一是依賴大多數的從衆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虛榮心和僥倖心理會使他們改變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切合自身實際的選擇;

二是依賴政策,依賴他人的心理,他們不是主動去選擇積極參與競爭,而是坐等學校給自己落實單位,或者依賴家長與親友走後門、託關係,甚至讓家長出面與用人單位洽談,一切由家長包辦。這會使得這些大學畢業生失去更多的機會。同時,依賴心理也反映了這些大學生缺乏開拓能力和競爭精神。

根據上面所述情況,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學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傳統教育方式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理論做指導,重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動干預機制。

第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充實高校課餘生活,探索不同路徑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強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縛,走到學生當中去,走進學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諮詢工作,做細,做實,做好,給學生們更多的心理關懷。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普及和增強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以便於他們在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和疏導。

第二,輔導員在加強心理教育這個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數同學們的心目中輔導員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人,輔導員是他們心靈中的依靠,他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輔導員。所以,輔導員來做學生們的心裏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輔導員應該將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裏素質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輔導員應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貼近同學、瞭解同學,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及時的發現問題,及時做好學生們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及早發現,及時疏導,及時解決,是解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主管制度。學院要有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展開以及經費支持負責,這樣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貫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實效。

第四,要建立能夠上傳下達信息暢達的危機處理網絡。有專業人員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班主任,寢室長(學生幹部),家長,是構成這個網絡的必要環節。建立完善的信息檔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臺,及時掌握患有心理問題學生的狀況和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

第五,要轉換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學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對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有助於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建立有專家和專業人員著稱的工作隊伍。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由專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並且把它放在學校網頁上,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心理狀況作出判斷。在網頁上設置由專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論壇,或者採通熱線,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諮詢和幫助。

家庭方面,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構建一個和睦,互謙,互讓,友愛,尊重,和諧的家庭不僅僅是責任也是義務。給子女營造一片美麗的天空,一個健康成長的氛圍是每個家長都應該盡到的職責。此外,家庭的教育也應該趨於科學,不要動輒打罵訓斥,也不應過分溺愛。糾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錯誤的行爲不能手軟,但也要尊重事實不可以妄自決斷,對孩子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輕家長和即將做家長的青年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歷史文化方面,轉變思想,老師應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外來文化仔細篩選,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讓兩種文化在大學生的思想中融會貫通。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即將產生的,或者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諮詢、疏導,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和學校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

同樣,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也要充分認識到心理調適的積極作用,提高自我調適的自覺性,增強承受挫折,化解衝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順利擇業。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覺地調整內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強心理素質,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擇業要充滿信心,要注意磨練自己的意志,培養豁達、樂觀的態度,不要懼怕困難、挫折,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的心理。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僅只應從大學開始,而應該從中學、小學和每個家庭開始早期的教育培養,這樣更有利於人的成長。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也包括家長,甚至學生自身的調整。只有正確認識並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更有效的引導大學生走向成材之路。當今提倡的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更符合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同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對不斷地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應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和諧大學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動干預機制,解除大學生的心理疾苦,調整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讓他們順利畢業,順利就業,既是我們當代大學培養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的工作重點,也是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2

摘要: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本文闡述了大學生在大學時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出現原因和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建議方案。

關鍵詞:

心理健康、大學生、環境因素、生活因素

隨着我們踏入大學的校門,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到來。大學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在大學路段走的成功與否將直接關係到我們自身未來的成功與否。所以要想把大學這段路走的更好,更穩定,爲以後積累寶貴的基礎財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問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認清自身心理問題和解決自身心理問題、以免誤入歧途造成自身遺憾。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是與我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階段有關,也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升一般年齡都在十八到二十三、四歲之間。而這段年齡正是處於人生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段時期,也是人一生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可能是心理髮展不成熟、不穩定;面對一系列生理問題、心理問題、社會適應問題。心理矛盾衝突時有發生,像: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競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如果這些衝突與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疏導和有效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我們這些當代大學生,經過數十年寒窗苦讀,走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在以前的學習階段我們全心投入,無力其他。家長更是對我們無微不至,溺愛至極;而這些就導致了我們缺乏症真正的生活能力。而上大學更是遠離家鄉,遠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這些就導致我們當中有些人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學習、生活、交友、戀愛等等小小的挫折就足以使我們當中的某些大學生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問題,最後出現不好的結局。

現在就拿我自身舉個例子:我來自農村,家裏世代務農。在如今這個社會激烈發展與競爭的時期我承擔着父母無限的期望踏入求學之路。然而、在高中時期我曾經退過學。因爲我厭倦學習,是的我學習不好。我自己覺得在求學這條路上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可是當我踏入社會,看着眼前洶涌的人流我感到無處可落腳。我又一次感到無力,自己未來的路徒有望洋興嘆。在感到自身渺小的同時,我又回到學校繼續學習。如今我考到我現在這個大專院校!父母常年在外,根本無法在我旁邊陪同我。而我所遇到的問題只能自己去解決;同時這也造就我的某些性格與問題。

例如:自卑啊、不是很願意和人打交道也就是所謂的社交能力差!我害怕新的環境、新的人物。我捨不得我高中的朋友與同學,我不願意背井離鄉。偏偏我又本性倔強,我拒絕父母臨時回來的相送。可是我又不得不面對!我自己獨自一人揹着這行李。踏上離開家鄉的旅程。當我來到大學時,我承認我有點慌了,陌生與不熟悉充斥在我的腦海。我記得很清楚,剛來學校我不清楚大學報道行程,又因爲來的較晚學校未能及時安排住宿。我自己一人抱着行李在網吧住了一晚上。次日清晨,我自認爲厚着臉皮找到一些新生,和他們一起完成了入學報道程序;而社交能力差導致我現在的朋友只侷限在我的班級。在大學,我所接觸的新的課程裏面出現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在上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自己的某些心理問題。現在我正在努力的去解決這些問題。而如今,我坐在這裏寫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課論文》。我相信我一定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以上的一段話是我自身的真切經歷。雖然我自身可能未出現打大的心理問題,但我相信:絕大多數大學生心理會如同我一樣或多或少出現過一些問題。我們大學應當如何去解決這些已經出現或者可能出現的問題呢?那就是找出問題所在。要學會分析自己、認清自己。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我已經在上文分類列舉;也從我的自身經歷中反應出一些問題。我想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我們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供一些幫助。

首先,我們要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而良好的人格品質應有:正確的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地去完善自己。其次是應該提高自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應有正確的認識,採取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樹立科學人生價值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還有,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作息有規律、科學用腦、少喝酒、不抽菸、儘量多做體育運動提高身體素質、講究自身的衛生。當然,科學安排學習更爲重要。學習是我們作爲大學生的必要任務。所以我們要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興趣才能夠自覺去投入到只是的海洋之中,不斷地汲取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於自身更爲重要的是我們呀保持樂觀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我們要對未來充滿希望與信心。當遇到悲傷或者憂愁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

①合理宣泄:例如哭泣啊(莫以爲哭是很丟人的事情,這樣可以很好的宣泄我們心中的負面情緒)、旅遊或者運動。

②學會幽默;幽默是消氣的最好方法。既不傷害別人又不煩惱自己。

③學會轉移:移位思考是解決憂鬱心情的好方法,聽音樂、接觸自然美景等;

④學會迴避:當你覺得即將出現不愉快的場面是,不放加以迴避,找個僻靜的地方迴避一下,這樣做能幫助你緩和緊張的局面。

以上種種是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以及一些體會,可能說的不是和全面,但我相信,如果能夠按我說的這樣做,你一定可以避免心理健康這些問題!另外,我之所以認識到這些心理健康問題,與我大學所開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很大關係,在此感謝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讓我能夠在人生迷茫多事的階段認清自身問題,準確定位自己,從而在大學這個新環境中慢慢融合,提高並完善自身。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3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今天社會,知己知彼仍然至關重要,尤其作爲一個獨立的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剖析自我,認清自己的長短、優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把握自己的長處並使其得到充分發揮,才能脫穎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如何正確認識自我,並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們才能解決好各種問題與矛盾。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巨大的社會壓力,所以如何調節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壓力,解決好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及戀愛中的矛盾問題就顯得尤爲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題,來進行自我梳理,作此論文。

關鍵詞:

剖析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成才

正文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據瞭解,關於心理健康的定義,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英格里氏認爲:“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認爲:“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爲:一方面能爲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爲本身帶來快樂。”我國傅連璋強調健康的含義應包括以下因素:

1、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

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鉅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

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有較高的效率。

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學生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學習方向專業化、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的自主性等學習上有了改變,而且在人際環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變化。那麼,究竟要怎麼調試自己的心裏,從而使自己能夠較好的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呢?這首先要剖析自我,給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總體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平時熱衷於參加各種活動,喜歡結識各種朋友,所以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樣子。可是,每個人都有着不爲人所知的一面。也許是因爲表現出來的堅強給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實際上越是這種看似堅強的人越脆弱,因爲堅強的外衣下掩蓋的是不爲人知的不堪一擊。所以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 這種僞裝的堅強是否有意義,可總是在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時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因爲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個弱者的事實。

也許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時候會覺得因爲我的這種外在的堅強會讓大家認爲我什麼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擊都能扛得住,認爲我是一個不需要顧及、不需要保護的人。從小到大,在學校跟在家裏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裏我是個處處被保護的小孩子,不管是來自於爸媽還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麼都不會做的人,所以他們認爲我很弱;可是在學校,我卻一直扮演着強者的角色,不管是作爲一個班幹部還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同學們總是會認爲我是一個足夠堅強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輕易不會有什麼回報。可是時間長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讓自己成爲強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麼的需要被理解、被保護,我想要大聲的向全世界吶喊出我心裏的委屈,可事實確實總是把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裏,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沒心沒肺的堅強與樂觀,也許這纔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個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強者。在所有人看到的樂觀、堅強背後也盈滿了心酸、委屈與淚水,只不過這些都是屬於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個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將心事付瑤琴,所以只能讓委屈隨着淚水在黑暗中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燦爛的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壓抑的'不正確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點:不要因爲自己不爽就連帶別人遭殃,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到是可以改變心情,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尋找另一種心態對待。總之,不要轉嫁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確信是正確的。

(二)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馮忠良教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裏對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認爲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學習區別有三:

1、掌握前人的經驗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

2、從總體上來看,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驗的形成爲主,以直接經驗的形成爲輔;

3、由於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不斷髮展的時期,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

之所以提到這種特點與區別,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學習特點進而與權威的研究做比較以求異同。

我是一個學習比較自主的人,我認爲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主動接受與學習的效率遠遠高於被動接受。因此,我習慣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應該得到的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做作業抑或是自我補充都是如此。從小到大,我的學習從來沒有來自於父母的壓力,也許是家庭環境的關係,我一直都認爲自己肩負着一種職責,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所以我的學習都會是自己主動接受室的過程。

雖然學生的學習很狹隘,但也不僅僅侷限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必然的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及學習生活的能力。亦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認爲不管是哪方面的學習,都不能脫離主動接受這一中心要點,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纔會有想要學習的慾望,纔會想要主動學習與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學習,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覺走,興趣第一。

(三)人際交往能力分析

大學生由於自身成長中的固有特點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對於人際交往有一定的障礙,比如認知錯覺、性格障礙、能力缺陷等。大學的同學在生活習慣、性格、過去經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在校園內交往的主體同爲面臨艱鉅適應任務而又缺乏經驗的個體,雙方的人際適應困難較爲突出。

性格決定我的人際交往態度,我認爲與人交往貴在一個主動。主動的與人溝通、交流纔會讓你更快的打入人羣,拓寬你的人際關係面甚至人際關係網,只有這樣你纔會擁有寶貴的人力資源與人際關係。當然,圈子大了,那麼衝突也越容易發生,在我看來解決人際衝突的關鍵是要相信一切衝突都是可以通過理性的建設性協商獲得解決的,這也少不了一個主動:主動的弄清楚衝突的原因、主動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地面對錯誤從而主動的提出可能解決衝突的方法。

(四)戀愛心理分析

戀愛是一種高級的情感交流,是男女雙方相互傾心、相互愛慕,以愛情爲中心培養愛情的社會心理行爲。斯滕伯格認爲不論人類的愛情有多麼的紛繁複雜,它都是由三個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動機、情緒與認知。進而又將動機、情緒與認知三者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分別稱之爲熱情、親密與承諾。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相信會有最完美的愛情,即完全擁有親密、激情和承諾。作爲互相吸引的兩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親密與激情,但是我認爲完美的愛情承諾確是最重要的,這種承諾並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種基本的對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擔保,這是我們獲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爲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徵就是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在人格結構中,氣質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人的氣質類型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我是一個多血質爲主體的人,平衡靈活善於交際,行爲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內部心裏和諧發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發展友誼;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從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動的融入社會、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王巧雲上海交通大學,2006.

[2].《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程》齊力主.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4

摘要:

現代社會中,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羣體。這裏不乏精英和驕子,他們代表着祖國的未來。因此,他們能否健康成長是社會倍加關注的焦點。心理問題已成爲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以及高校穩定的突出因素。而開展課內外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積極的影響和有益的作用,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 心理素質 健康教育

當代大學生有着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着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高。近年來,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身心疾病已成爲大學生休學、退學甚至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隨着高校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貧困大學生的增多以及因學業方面、經濟方面、情感方面、社會失業率方面、人際交往方面及職業選擇方面產生的心理問題尤爲常見,當然,也包括少數大學生的心理變態以及人格障礙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問題。論文格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現,校園極端事件屢見不鮮。因此,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的。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學課堂

每一個大學生在受到專業教育的同時也應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又要掌握養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由於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爲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學術研究的狹小範圍內,使得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術難以應用。針對上述情況,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觀指導,使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必修課納入大學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努力使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應當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所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以及心理諮詢理論和技術等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他們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衝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過程得以正常發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促進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發展,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健康地發展。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讚語營造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在愉快中求發展,用對專業課的熱情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共鳴,激發學生愉悅、興奮的狀態。其次,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難易要適度,教法的運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態和特點,使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二、課內外相結合,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外活動包括課間活動、課餘活動,還有相應的一些競技比賽和運動會等,教師要充分認識課外活動中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加強課外活動的組織指導和訓練教育,一方面,通過課外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成長髮育,增強他們的體質,滿足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發揮他們的特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身體健康的教育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和堅強毅力,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課外活動的開展,對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實效性和實踐性。

三、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發揮學校行政部門、社團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創造一個積極的、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環境。如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寢室的評比,“五四”系列活動,“一二九”系列活動,具體包括演講比賽、辯論賽、火炬接力賽、大合唱,等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並且以這些活動作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使學生們在活動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學生在社會上活動、生活,就必然受到社會心理的影響。目前,一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風氣,給學生的心理素質造成惡劣的影響,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圖書、音像製品以及不健康的網站等嚴重污染學生的心理環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極爲不利。另外,某些宣傳媒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傾斜,如報道大款大腕多,而報道艱苦創業少,報道港臺明星多而報道英雄模範少,報道個人奮鬥多而報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學生追趕時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現象。因此,就必須進行社會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穩定大學生的社會心理,使他們有正確的心理選擇和取向。

四、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和指導

在大學裏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和心理諮詢活動,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和指導。學生入學後,通過輔導員、學生會找學生談話,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進行跟蹤瞭解,把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分類歸納,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有條件的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心理諮詢機構,配備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品德高尚的專兼職人員,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種信息服務網絡,發揮學生管理隊伍和學生幹部隊伍在心理諮詢中的作用,發現心理問題特別是心理危機的學生要早報告、早干預,以便及時疏通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衝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結束語

全社會都應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社會的種種變化和衝擊,學生心靈中常常會產生巨大波動:一方面,他們爲社會的改革、進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對某些具體變化迷惑不解。因此,我們就要在全社會樹正氣、治歪風,儘量減少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消極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要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和行爲發展變化情況,不斷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分析研究,不斷充實、完善,併發揮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普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會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則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德智體諸多方面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1]賈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遠.中國學生體育,24,(2).

[2]周濤,王曉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4,(1).

[3]張海瑩.大學生健康心理養成的途徑和方法.中國成人教育,26,(2).

[4]王維銘.淺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衛生職業教育,24,(19).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5

摘 要:

爲更好地深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雖然高校日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大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方法不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難操作、措施難到位。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差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學後,生活的環境改變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變幻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爲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四)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爲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爲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爲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對如何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一)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濃厚活躍的學習氛圍,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開設系統心理健康教育課。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三)注重專業師資培養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並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瞭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

(四)豐富和健全多樣的心理疏導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班會、走訪學生宿舍、和學生談心等形式,引導學生自省,讓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諮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繫實際,防患於未然。

(五)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學到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知識。社會實踐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實踐動手能力,有助於走上社會後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學會生存,懂得生活,瞭解別人,融洽人際關係,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讓大學生身心健康,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走出陰霾,擺脫困境,以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情緒去面對各種挑戰。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

[2]陳素紅,胡小紅,張西.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J].中國論文中心,2009(11)

[3]史濟純,陳玉民.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EB].天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