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學習羣體效應論文

學識都 人氣:8.18K

自從班級授課制確立和普及以來。“由於固定的班級是班級授課制組織的基礎,使兒童有可能長期一直集中在一起,形成學習集體”。目前,在我國班級授課仍然是主要的教學形式,班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不管是“同步學習”,還是“分組學習”、“個別學習”,都在一定的班集體中進行。人具有社會性,在班級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多種羣聚形態,“這種羣聚形態對個體語文能力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我們可以把這種作用叫做‘語文學習羣體效應”’。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班級環境,利用班級羣體力量,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創設激勵學習的情境,是本文着重闡述的內容。

淺談語文學習羣體效應論文

一、語文學習羣體效應簡介

“語文學習羣體效應”的理論根據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提出的“羣體社會化發展理論”。其理論認爲:社會化是兒童被其所在的社會接納的過程,是通過學習逐漸成爲一個有明確行爲、語言、技能、恰當的信念和態度的社會成員的過程。在這一社會化的學習過程中,兒童可以模仿父母來發展,同時也可以從其他許多方面——包括同伴來學習。一般來說,兒童在家庭中,從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學到的東西,在家庭之外並沒有很大的作用。社會對兒童在家庭內外的行爲要求並不相同,一個在家裏隨意宣泄感情的孩子,出了家門再這樣就得不到認可。據此,哈里斯提出了社會發展理論的核心假設:社會化是一種高度情境化的學習形式。兒童獨立地在家庭內外習得兩套行爲系統。這兩套行爲系統的學習方式和強化途徑均不同。

依據上述理論,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爲,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同樣存在着家庭羣體和兒童羣體。學生的語言學習具有很強的情境性,不同的羣體構成了個體不同的語言學習情境。教師應注意研究學生的語文學習羣體,掌握學生語文學習羣體的特徵及對學生個體的影響規律。

二、語文學習羣體的類型和特點

研究表明,語文學習羣體類型有以下三種:正式羣體、半正式羣體、非正式羣體。

正式羣體是根據一定要求按照一定程序,得到明確承認的羣體,比如班級、班級裏的自然小組等。這些羣體得到學校和老師的承認,是正式的語文學習羣體。

其特點有以下幾點:

1、統一性。因爲要求一致,正式羣體具有比較高的統一性。

2、序列性。羣體內的組織整齊有秩序,體現出學校、老師的要求。

3、可控性。從形式上看,在教師、學校的系統管理之下。

4、被動性。正式羣體從組建到發展均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被動特點,羣體間缺乏積極主動的活躍溝通。

半正式羣體是既按一定的程序;又結合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組建的。語文學習的半正式羣體主要有文學社團、演講協會、書法興趣小組、影評小組等。這些羣體多爲學生主動發起、自己組織管理,聘請若干輔導老師,開展活動。

其特點爲:

1、協同性。學生之間基本上是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興趣,因而能相互理解、步調一致、協同行動。

2、穩定性。半正式學習羣體一旦成立,其內部組織便趨於穩定狀態,如在本羣體中的成員變動較小。

3、主動性。羣體成員之間能夠較積極主動地溝通。

非正式羣體沒有一定的目的,沒有一定的程序,沒有一定的組織,更沒有法定的領導人。班級裏的成員,因爲性格相近、心理相通、思想一致、互有好感而自發走到一起,成爲親密朋友,不但在語文學習上相互影響,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形影相隨。

其特點是:

1、隱蔽性。非正式羣體的形成不像前兩種羣體那樣明明白白地組建,它是班級成員之間自發形成的,不易被發覺,即使知道羣體組成,其活動內容也不易知曉。

2、感情性。成員間主要是靠彼此的情感連接。

3、波動性。自發性和情感性就決定了成員的關係不穩定,受外界干擾比較大。

4、複雜性。非正式羣體的作用比較複雜。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影響。比如容易在班級裏形成幫派、小團體。不利於整個班級管理。

三、語文學習羣體效應的利用

教師如何充分利用羣體學習效應開展教學呢?本人做了以下探索:

(一)建設正式羣體。形成濃厚的學習語文氛圍。

班級和班內小組是正式羣體,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着重進行正式學習羣體的建設。

1、建立良好的班級語文學習環境。馬卡連柯指出:我們與其採用對每一個學生逐個地進行說服的方法,毋寧創造集體。實行對全體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羣體通過感染模仿、從衆、認同的心理機制,使個體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響,引起個體心理和行爲的變化,以達到與羣體趨於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班級語文環境,濃厚的學習氛圍,會影響、推動班級全體成員積極主動地學習。

2、加強小組建設。現在的班級學生數量多,基本上是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室的空間呈“秧田型”,學生前後對齊,全部面向教師。這種狀態,不利於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關注的地區爲“扇形”,扇形以外的學生很少被提問或上黑板。總之,小組與小組、小組內部缺乏必要的合作與交流,不利於羣體學習效應的發揮。我認爲可採取以下措施進行小組建設。

(1)打破空間限制。每隔一段時間,小組之間座位對調,保證每一位同學置於教師關注的區域機會相等。每次課堂討論,允許、鼓勵學生離開座位,擴大交流範圍。

(2)改變做題方式。以往做習題。多爲“孤軍奮戰”,個人爲獨立單位。彼此沒有關聯。改變這種做題現狀。可以小組爲單位。比如,改錯別字,如果共l2小題,每組做3題。各組討論後推選一名同學上黑板做題做完後,本組同學可以訂正,直至覺得完全正確。

(3)引入競爭機制。如以小組爲單位做題時,請專人計時,各組互爲裁判,教師累計各小組總積分。看誰優誰劣。小組競爭能調動各小組的積極性,有利於小組內部的團結與交流,增強小組內部的凝聚力,活躍課堂氣氛。

(4)提倡小組間合作。小組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小組內部空前團結,但小組之間有時爲了爭分數,彼此爭吵不休,甚至成爲“敵人”。教師除進行適當教育引導外。還應有意設置小組間合作完成的題目,加強組與組之間的合作。

(二)重視半正式羣體,激發學習語文熱情。

半正式羣體是班級同學自願參加的各種社團。因爲其具有協同性、穩定性、主動性,是語文學習中最活躍的羣體。這些社團的活動開展得如何,直接關係着班級語文學習空氣的濃淡,學習興趣的高低,影響着語文學習羣體效應的發揮。

爲了充分利用半正式羣體的力量,發揮語文學習羣體效應,可採取以下步聚。首先,深入瞭解學生,掌握他們在語文學習上是否有興趣、擅長哪些方面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帶領他們觀摩鄰近學校的語文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第三,合理引導,充分發揮各小組的作用。根據語文學習的內容,班裏可組建寫作興趣小組、閱讀興趣小組、普通話興趣小組等等,學生自願報名參加。例如,寫作興趣小組成立後,每次的作文批改,可先由他們組織同學互批互改,教師在此基礎上批閱.並就作文及批改情況作評講。學生通過批改別人的作文,就會認識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長此以往,作文質量會明顯提高。

(三)兼顧非正式羣體。化解不利因素。

非正式羣體完全是學生自發的組合,具有隱蔽性、感情性、波動性、複雜性等特點,教師要利用其有利的因素,化解其不利的因素。

第一,教師要廣泛深入地與學生接觸,瞭解學生人際交往的情況。

第二,進行交際交往指導。調查發現,有的學生在作文、週記裏傾訴了因得不到別人理解的苦惱、遭到他人誤解的煩惱。抒發了對友誼的渴望、對友情的期待。對此。可結合教材中的“口語交際”練習,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辦講座、安排討論、設計練習,疏導和引導學生。

第三,正式、半正式羣體容納非正式羣體。比如,安排座位、編排小組,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硬性“搭配”;做練習,可以自選“搭檔”。

第四,杜絕小幫派。非正式組織的不利方面是容易發展爲小幫派,只講哥們兒義氣,不顧集體原則,教師應做細緻的工作,引導教育幫助,使他們團結協作,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班級授課制中,把握語文學習羣體類型,利用語文學習羣體效應,正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