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必須加強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43W

論文摘要:計算機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普及,使當代學生們盡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帶來的各種便利,但同時網絡道德失範的現象也比較嚴重。病毒的攻擊、黃色信息的傳播和西方文化的滲透,對中學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學校採取正確的措施,加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規範學生網絡行爲,確保他們健康成長。

對於必須加強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生;互聯網;網絡道德;教育

一、關注網絡道德.正確引導學生

網絡上信息豐富,對於中學生來說不僅能豐富知識,而且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學習技巧和技能,其巨大積極作用已爲中學生們所廣泛稱讚。但網絡上一些不健康內容和信息污染也會對中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網上交往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虛擬的網絡世界突破時空的限制,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正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在緊張、繁忙而又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中忙裏偷閒,上網聊天,尋找精神寄託。這樣,網上交流的虛擬性極易使中學生在感情和心理上受到傷害,藉助於電腦交流的雙方缺乏真誠和責任感,感情的創傷難以扶平。過度上網還會導致上網成癮,出現厭學情緒以及生物鐘紊亂、思維遲緩、行爲古怪等現象。

爲此,我們要把好網絡內容關,充分認識到網絡的作用以及它給思想政治工作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主動關注網絡,把握德育工作制高點。要對網絡瞭解、知情、監控,在源頭上加以防控,依靠技術手段對有害信息加以技術過濾。一旦發現不良信息,要及時加以制止,並提供正面事實,加以說明、澄清;對於反動的、無中生有的謊言以及影響大局的言論要堅決加以刪除;對熱點問題要提出正確觀點,有爭議的問題要從正面加以引導,對於極個別學生的“網絡上癮症”、“網絡虛假戀情”、“網絡孤獨症”要及時提醒,並採取有效的心理幫助,防止其陷入網絡暗井;要通過講座、座談會、知識競賽、網絡創業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行爲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制定網絡道德規範,約束學生網絡行爲

由於網上世界的虛擬性,網絡道德行爲失範的現象時有發生。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網絡犯罪的滋生。在網上世界中,傳統道德的約束力、法律的權威性均被弱化,網絡侵權行爲在大量重演。事實表明,在現實生活中遵紀守法的中學生,一旦成爲網民就有可能目無法紀,傳統道德中的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對中學生的約束會在網上世界中形同虛設。據報道,某高校學生在2001年8月,以“花花公主”的網名,先後侵入“中國大冶”、“科技之光”、“黃石熱線”等網站,並塗改網站主頁,導致這幾家網站無法正常運行。

二是黃色信息的傳播。信息內容一般來說帶有地域性,而英特網的信息傳播是全球性的、超地域的。由於色情信息在有些國家是合法的,這就使得一些黃色信息隨着英特網在世界範圍內無障礙地傳播開來。據有關專家調查,網絡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每天約有2萬張色情照片進入互聯網,對於正處於青春發育期的我國青少年危害更爲嚴重。

三是西方文化的侵略。英特網信息的開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在網上交匯,特別是西方國家藉助於網上優勢,傾銷西方文化,宣揚西方的民主、自南和人權觀念,這就加劇了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問道德、文化的衝突。一些國家還通過英特網發佈惡意的反動信息,攻擊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很容易使青少年在政治上迷失方向。

爲了減少上述問題的出現,制定具體的規範準則,能對網絡行爲起到明確的約束和導向作用。在制定我國的網絡行爲規範和準則時,應注意既要與國際接軌,又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要更多地考慮爲國人所普遍認同和理解,要有利於保護和促進中學生對網絡的興趣和使用水平的提高。既要能保護現時網絡的安全和秩序,又不能制約網絡的繼續發展。網絡行爲規範標準則應能夠適應網絡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需要,避免西方網絡道德規範中奇怪的悖謬現象。

三、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指導學生遵紀守法

網德教育既要有網絡意識、網絡規範和網絡行爲準則的灌輸,也要有網德情感和意志的培養;既要有對理論的傳授與討論,也要有對具體的網德失範行爲的剖析與評價;同時還要有對網上的不道範行爲在道德上和法律上制裁和處罰的宣傳和曝光。從目前情況來看,網絡道德主要牽涉到下列幾個問題:一是知識產權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下載、複製文件輕而易舉。一些軟件開發商任意複製他人的源碼,作爲自己開發的軟件出售,這使中學生的科技創新受到挫傷。二是信息網絡安全問題。未經授權闖入網絡的病毒,從開始的惡作劇到有意識的犯罪,再次告誡人們必須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手段規範人們的思想行爲。是個人隱私問題。在網絡信息時代,個人隱私權受到信息技術系統採集、檢索、處理和重組等信息能力大大增強的挑戰。四是信息產品開發商對社會的責任感問題。有的開發商把渲染暴力和色情等垃圾信息編入程序,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

網絡信息時代,自主、自願、自覺、自強是中學生的重要特徵。學校在加強對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通過網絡文化的宣傳、主題演講、與名人對話、網德討論和設立院長信箱等等一系列活動,使院長、班主任、輔導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網絡世界裏平等地與中學生聊天、討論,拉近雙方的距離,讓中學生懂得爲什麼要遵守網上道德,網德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應怎樣合理合法地使網絡來促進我們的學習,豐富我們的生活。讓中學生在思想上清楚地認識到網絡上需要道德約束,從而通過自律來規範自己的行爲。

開展網絡道德教育要與法律、法制教育相結合,要教育中學生遵守國家有關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其中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1997)、《關於信息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規定)(2000年)等等。此外,我國《憲法》、《民法》、《刑法》、《國家保密法》等中的有關條款對此也有相應的規定。尤其是1997年3月頒佈的新《刑法》,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加了關於計算機犯罪的有關條款。現在,有關方面已開通“網絡道德法庭”網站,專門對各種不道德的網絡行爲進行揭露和曝光,同時設有電子信箱接受廣大網民投訴。這將與其他措施一起促進網德教育的最終目標的實現,促使、引導人們形成良好的、自覺的網絡道德觀(包括網絡信息價值觀、網絡信息商品觀、保護知識產權觀、合法利用網上信息資源觀、尊重他人隱私權觀、網絡環境保護觀、網絡社會觀,以及同情和合作精神、契約精神等),自覺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爲,切實履行維護網絡空間(包括現實的和虛擬的)秩序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四、齊抓共管,構造網絡道德教育新模式

網絡道德教育是一項新課題,它涉及的面較廣,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大衆傳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構造新的教育模式。隨着計算機的`普及,上網已成爲中學生生活中重要的內容。他們從網上獲取知識,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培養了許多能力,但網絡的負面作用也會影響着中學生的成長。中學生上網場所的不固定性,表明僅僅靠學校的教育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社會、媒體界一道攜起手來,共同開展有關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形成整體教育網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尤其是學校,要引導中學生網民對於大量的網絡信息持“揚棄”的態度,增加網絡操作“網風”、“網德”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增強對全球網絡信息的識別和抵誘能力,堅定信念,把握良知,這樣才能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還應加快網絡信息控制技術研究,淨化網絡信息。這是網絡道德建設的技術保證。淨化網絡信息,必須對網絡信息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從技術上解決網絡管理難題。網絡信息的控制在於對信息的過濾、選擇。通過對信息的淨化,從技術上保證中學生免受互聯網上非法內容的侵害,爲網絡道德健康發展提供技術保證。

建立網絡行爲監督機制,是保證網絡道德規範和法律法規切實執行的重要環節。要把道德監督和法律約束機制引入電子空間,健全有關電子信息網絡的法律規定,對違規者進行必要的處罰;有關機構有權、有責任且能夠對網絡責任主體的網上行爲進行檢查;建立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爲的可追尋的一一對應關係,最終形成網絡行爲監督的客觀條件。

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在網絡社會中,如何使當代中學生成爲網絡世界中的合格網民,已成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課題。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鼠標下的道德”亦將是一個跨學科的課題,需要各方面專家從技術、心理、倫理、教育、法律等諸多方面來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