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趨向的變化與農村社會發展

學識都 人氣:8.14K

    論文關鍵詞:甘肅農村 勞動力轉移 農村社會發展

淺談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趨向的變化與農村社會發展

    論文摘要:伴隨着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的日益擴大,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趨向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發展性轉移、組織化轉移、異地轉移趨勢明顯,青壯年勞動力、知識技能型勞動力日益成爲轉移的主體。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趨向的變化,對農村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來,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了一系列明顯的變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青壯年、知識技能型勞動力日益成爲轉移的主體。甘肅省是一個農村人力資源豐富,但人才資源嚴重不足的欠發達省份,技術和人才資源不足,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行的農村勞動力單純向外轉移的模式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過程,實際上已經成爲一大批青壯年、知識技能型勞動力流出農村的過程,對於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
  1青壯年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影響着農村勞動力結構的優化
  年齡結構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青壯年勞動力是農村現實的勞動力,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基於特殊的區域特徵,甘肅省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動力,缺乏文化科學知識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勞動力。而在甘肅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絕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動力。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於2006年就農村勞動力利用情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調查,有74.30%的村認爲本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已外出打工,這個比例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爲71.60%、76%和76.40%。另據統計,2004年甘肅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年齡爲33歲,40歲以下的人數佔78.70%,18~40歲之間的農村人口是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體。
  甘肅省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不但面臨着資金問題,而且還面臨着培育新型農民的艱鉅任務。如果未來甘肅省農村勞動力持續以這種趨勢轉移,再加上農村的落後狀態對農村青年“跳出農門”心理動機的強化,勢必會造成新農村建設中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局面,造成農村勞動力供給出現結構性短缺。
  2知識型、技術型的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進一步弱化了新農村建設的人力資源基礎
  甘肅省農村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知識型、技能型的青壯年勞動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永恆資源。新農村建設是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大批青壯年勞動力流出農村,既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對知識型、技術性勞動力的需求,又會造成新農村建設所需勞動力結構失衡,更不利於農村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由於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銳減,農村粗放經營日益顯現。根據甘肅省慶城縣的調查統計,由於該縣農村中知識型、技術型的青壯年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失,已經對該縣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一是棄田丟荒現象嚴重,調查的60個農戶中共有耕地面積48.13 hm2,而棄荒面積達3.93 hm2,佔耕地面積8.20%;
  二是田間管理簡單粗放;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勞動力。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如果不從統籌城鄉發展的全局出發,那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任何舉措,都有可能刺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和各類人才更大規模地流出農村,加劇農村的人力資源基礎的弱化。
  3知識型、技術性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制約着農村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
  儘管甘肅省農村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於農村經濟發展長期處於落後狀態,農村內部的第一產業基本上還是農村經濟的主要產業,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還沒有形成。對甘肅省而言,進一步調整農村內部的產業結構和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大批具有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也只有一大批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現實地從事農業生產,才能爲農村內部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應有的基礎。如果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和各類人才持續流出農村,勢必會造成農村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的缺乏,造成“老、弱、病、殘”留守局面的出現,影響農村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大批優秀勞動力被轉移後,留下來的老人、婦女等輔助勞動力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對農業科學新技術吸收能力差,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難度大,使得農業生產停留在粗放經營狀態。因此,必須將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改變長期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向發達地區輸送各種資源和人才的被動局面,防止出現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人才“孔雀東南飛”的局面在農村的復歸。
  4知識型、技術性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催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區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區域內各種要素與資源共同作用的結果。伴隨着大量知識型、技術性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甘肅省農村也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雖然不可以說這些社會問題都是由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候鳥式”的流出,至少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從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動因看,甘肅省農村勞動力已經由生存型轉移向發展型轉移轉變,由於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存在着明顯的收入差距,使得農村勞動力大多具有永久遷移到城市並定居的強烈意向。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年勞動力在農村發展的意願下降,伴隨着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轉移勞動力迴流農村的數量明顯減少。
  一方面,造成農村社會發展的資金和管理人才缺乏,使一部分屬於農村的資金隨着農村勞動力的流出而流出;另一方面,造成了農村社會女性化、老年化現象明顯,農村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如留守兒童問題,夫妻長期不在一起導致離婚率上升問題等。對於在短期內農村自然條件難以改變、資源有限的甘肅省而言,農村人力資源是唯一可以持續開發和激活其他物質資源活力的永恆資源。因此,大規模地組織農村勞動力向省外(異地)轉移並不是一條根本性的解決途徑,不僅無助於本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不利於農村勞動力結構的優化。
  5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年輕化趨勢,對農村教育形成一定的影響
  近年來,新生代農村勞動力開始轉移,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開始向城鎮轉移和流動。與第一代農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農民工離開農村的預期更加強烈,這種狀況直接對農村教育形成了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