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

學識都 人氣:2.77W
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
[摘要] 張之洞是晚清歷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又一個“中體西用”、“自強”的繼續者、開拓者。他熟悉到“自強”要靠近代化人才,而近代化人才在海外各國,於是他主動融進世界近代化的大潮,進一步拓展“中體西用”,廣引海外人才到晚清急需部分。他引進人才之多、之廣,可謂“晚清海外人才引進第一人”。本文研究了張之洞的人才引進之舉,探討了其對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鑑戒意義。?
  [關健詞]張之洞 “中體西用” 人才引進 近代化
  
  張之洞(1839—1909),字孝達,號香濤,晚年又自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出生於官宦家庭。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大學士、軍機大臣,是“中體西用”的倡導實踐者,晚清洋務運動的最後一位代表,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之一,歷經清朝幾代天子。他活躍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蛻變的過渡時代,打破傳統“天朝”人才觀,廣引海外人才,“愛才好客,名流文士爭趨之”,被稱爲“晚清海外人才引進第一人”。研究張之洞的人才引進之舉,對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
  
  一、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的原因
  晚清是多難多難的,屢遭外國列強的侵略而割地、鉅額賠款,可謂“國將不國”,民不聊生。儘管曾國藩、李鴻章等先輩洋務職員已經進行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探索,也引進過大量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大機器),也引進過海外人才(實業人才)到軍工企業、民用企業等中往充任技術員、治理者,但是這些官辦、官督商辦、商辦企業仍然具有很濃的封建性。也就是說,“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策未實施到位。
  而恰處在這過渡時代的張之洞,以爲“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舊學爲體,新學爲用,不使偏廢”,“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不引進“西學”,“中體”就不能支撐。實在,這正是他認真總結近代中國歷史發展得出的結論:中國最需要近代化。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萎靡不堪的清廷,中國的前途在哪裏?他總結了前人之舉,要拯救搖搖欲墜的中國,仍然需要“自強”、需要近代化。可是如何“自強”?如何近代化?“國勢之強由於人。”自強靠人才。人才是自強之本。但是人才在哪裏?“人才之成出於堂。”人才來自學校。可是此時的中國事如此的落後,如此濃濃的封建性,沒有急需的實業、軍事等人才。怎麼辦?張之洞反覆思考,權衡要害,以爲要打破“天朝思想”觀,引進海外人才,除此,別無他途。   二、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的特色
  在同時代與其他洋務職員相比,張之洞的海外人才引進具有特色性。
  特色之一: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要求之嚴
  張之洞所引人才是根據其人才之急需,考慮其世界各國之所長而引進的。他十分注重已擁有明顯技術上風的國度往引進人才。實業方面,要求:“務須精名著者。”創辦實業是張之洞洋務事業的實體,他以爲中國在工礦、交通等方面尚處於初創階段,國內技術職員經驗缺乏,不能不取才於海外。英國事“世界的工廠”,率先邁進產業化,擁有技術上風,爲此,實業人才主要有英國引進。
  軍事方面,他根據海軍、陸軍的不同兵種要求,提出“精通塞河火攻之法”、“須出色有據者”、“須武備精熟,老實和平者”的要求引進。先前以爲德國海軍、陸軍位列世界前茅,所引軍事人才多以德國爲主。但在日俄戰爭後,又以爲日本最精,則側重引進日本軍事人才。
  另外,各級學堂也是引進人才的重要場所。由於所辦各類新式學堂需要大量擁有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的師資氣力。各級學堂的'礦學、化學、電學、植物學、法律學、財政學、軍事學等學科課程以及俄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語言課程的授課人才大多數由海外引進。可以說,學堂這一方面引進的人才數目較多。   特色之二: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引進的方法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