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探究論文

學識都 人氣:5.46K

關鍵詞:銜接學法課堂效益認知結構

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探究論文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結構從新課程標準、知識架構、學法轉變、能力要求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探索適應高一新生的教與學的方法。對提高課堂效益,實現素質教育有深遠意義。

一、新課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的必要性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臨許多變化,新教材、新老師、新集體,環境的改變制約了部分同學不能很快地適應高中的學習,通過調查發現許多曾以優異成績考入高中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開始下滑,有的甚至跟不上班級,高中教材起始部分的集合和函數思想等內容的引入使數學無論在下降的人數還是在下降的幅度更甚於其它學科,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對數學產生畏難情緒,學生不適應高中的數學學習。如何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數學教學面臨新的課題。按照銜接期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結構設計出指導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穩定情緒,適應新教材,接受新變化,順利完成初高中數學銜接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課標高中數學教材有如下特點,一是容量大,以第一、二章爲例,概念多達三十多個,性質、法則、定理多達二十多個。而且在這兩章中滲透了高中所有必須掌握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如集合與對應、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及配方法、換元法、反證法、待定係數法等數學方法。二是新增內容抽象,不僅有大量抽象的數學符號和數學術語,我們既要準確理解它們的意義,還要能夠運用它們進行推理、運算,這對剛進高中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小。三是起點高,從整個高中教材編排體系來看,雖然把立體幾何安排在高二,降低了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的難度,但由於《函數》這一章太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畏懼情緒,新教材把命題和充要條件安排在高一的第一章中,也超出了部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識脫節。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揮棒的牽制,雖然教材變了不少內容,但許多教師不敢輕易降低難度,補充了大量的知識,人爲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難度差距。

二、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是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有效途徑

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內容多,抽象性、理論性更強,思維的跳躍性強,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學習高中數學不適應,碰到上課時聽得懂,但課外習題不會做,作業書寫不好等問題,不習慣於預習、複習,缺乏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需要我們教師去關心和幫助,隨時瞭解他們的情況,瞭解學生對概念、符號、定理的理解情況,掌握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和根源,同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強化學生行爲參與的內驅力,逐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專心和努力程度,保持注意的持久性,平日注意調控學生行爲參與的延續性,重視學生的課後行爲參與,使他們養成自學預習、複習、筆記、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善於運用情感,激勵等手段,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應注意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教學,避免大量的重複的機械性訓練,採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變,模型改制等方法,指導學生摒棄只靠記憶,練習等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同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充分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從教材中進行挖掘,並滲透於日常教學中,也就是要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潛能,實現育人的功效。

三、挖掘教材“銜接點”,延拓教材

找準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區別點和需要鋪路搭橋的知識點,有利於我們設計科學的教案,採取合理的教學方法,新教材突出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繫,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新教材起點雖然較低,但彈性較大,可由不同的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推向不同的檔次。如高一集合的教學,初中教材已有涉及,學生較易適應,但他們往往數學語言不嚴謹,推理不嚴密,對集合的.表示不容易掌握,講授這些知識的時候,需要我們適當放慢進度,加強學生對數學符號的學習,精講多練,多一些作業的點評,有意引導學生聯繫、複習和區別舊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溫故而探新的效果。

四、活用多媒體,深化數學思維

布魯納曾經說過:任何知識都可以用合適的結構傳授給任何年齡的孩子。多媒體技術的介入也可以讓數學真正“動”起來,穩重的數學教學與靈動的多媒體課件相結合,多媒體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結合在一起,並提供人機交互功能,使靜止的圖文視聽化,複雜的內容簡明化,抽象的思維過程可視化,知識的發生過程動態化,可以喚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反思,自然而然地得到結論。同時,它還利用演示功能將許多抽象的和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使那些原本需要老師費盡口舌,花費許多時間講不清楚的知識變得一目瞭然。

五、關注數學人文內涵,培養應用創新意識

著名數學家徐利洽先生認爲,數學有着兩個重要的功能,一個是科技的功能,一個是文化的功能。大綱要求我們將知識和能力結合起來,重視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重視數學的應用。現實世界中有着許多社會問題,也是高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淡水不足、交通擁擠、商業薪金、策略優化等等。藉此類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也可引發學生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激發他們作爲“社會人”的責任感和參與感,強化他們求真求實的精神,更讓學生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高中數學的銜接教學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初高中一線教師必須做好的工作,課程建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工程,作爲教師只有充分體會課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了解初高中數學教材的邏輯結構以及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能力,注意知識的整體性,採用合作、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注重教法的研究,才能減少銜接期不必要的損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榮《淺析數學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2.《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3.盧良生《讓學生展開翅膀自由地翱翔——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的探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