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審計風險成因與控制論文

學識都 人氣:5.03K

摘要: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審計工作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審計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審計風險就是其中的一種。此文在闡述審計風險的內涵及特徵的基礎上,就引起審計風險的原因從審計主體、審計方法、審計客體、審計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和探討,提出控制審計風險的對策和措施,以此提高審計風險的防控水平。

經濟新常態下審計風險成因與控制論文

關鍵詞:審計工作;審計風險;原因;控制措施

1審計風險的概念及特徵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審計環境的複雜化,審計工作面臨着許多新的挑戰,其中審計風險就是難以迴避的一種。關於審計風險,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重要性和審計風險》、美國《審計準則說明》、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等,雖都對審計風險作出了權威性的解釋,但到目前仍無一個完整的定義,學術界也未達成共識。不過根據形成審計風險的原因,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審計單位(審計主體)或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或結論。主要表現在被審計單位在財政、財務收支中存在舞弊嫌疑,審計人員在沒有了解清楚的情況下作出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或結論。(2)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或結論,給被審計單位及其相關者造成一定的傷害或損失。(3)審計單位要承擔審計風險的責任。審計風險主要體現在無意識地發表錯誤審計結論的可能性及引發的風險,包括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及報告風險等。在實施審計的工作中,審計風險具有客觀性,審計人員只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審計風險發生的頻率及可能造成的損失,卻不能完全消除審計風險的存在。而且審計風險普遍存在於審計活動的全過程,在準備階段、實施階段、撰寫審計報告階段都可能導致審計風險的發生,包括越權風險、程序風險、判斷風險及撰寫報告風險等,所以說審計風險還具有普遍性。另外,審計風險也具有可控性,在審計工作中發生的風險,雖然並非審計人員故意所爲,但可以通過採取相應措施避免風險或控制風險。

2經濟新常態下引起審計風險的原因及分析

2.1審計主體方面

(1)審計主體不能獨立進行審計工作引發的審計風險。在經濟新常態下從實施審計工作情況來看,不管是國家審計、社會審計還是企業內部審計,因政治體制原因和審計規章制度的限制,使審計單位(機構)的審計工作受到外部的阻力和壓力,難以獨立的開展審計工作,嚴重地影響了審計工作的時效性和權威性,從而引發審計風險。以企業內部審計爲例,企業內部所設的審計部門,在日常審計工作中涉及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並關係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如果不堅持審計原則而順應企業的任何生產經營活動開展審計工作,就比較容易產生審計風險。另外,如果審計部門的審計制度不健全,也難以保證審計工作質量,也難以從審計的角度保護企業的權利與義務,以及企業的合法權利,從而導致審計風險的發生。(2)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低引發的審計風險。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工作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直接關係到審計工作質量。如果業務能力和工作責任心強、道德水準高,就能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否則,就難以保證審計工作質量,從而引發審計風險。目前,我國審計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知識結構、年齡結構等不夠合理,專業水平欠佳、審計技能滯後、工作經驗不足等,都使審計人員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審計工作內容的深入和所面臨的.複雜環境所提出的新要求,造成對審計工作的客觀把握能力偏低,導致審計風險尤其是檢查風險概率的提高。

2.2審計方法選擇方面

在實際的審計工作中,被審計單位的情況各不相同,審計目標也不盡相同,針對具體的審計對象和審計內容要選擇適用的審計程序和方法進行分析與判斷,才能保證審計意見或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否則,就會對審計結果產生重要影響,造成不應有的審計風險。也就是說,面對被審計單位的審計任務和內容,其審計方法的選擇正確與否是引發審計風險的關鍵。如果審計方法選擇不當,不但造成審計週期長,增加審計成本,而且還會發生主次不分的情況,造成錯誤的判斷,導致審計結論與實際不符,形成審計風險。另外,在實時審計中採用的抽樣方法也受審計人員業務水平、工作能力與經驗的限制,如果出現遺漏,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審計的檢查風險。隨着計算機技術的普遍應用和被審計單位逐步實現電算化,對審計方法的選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針對被審計單位財務電算化的應用,需要採用新的技術和手段來降低審計中發生檢查風險的概率。

2.3審計客體方面

審計主體在實施具體的審計工作中,主要將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會計資料作爲審計對象和內容。所以,審計工作質量的高低是由所提供的會計資料質量決定的,特別是所提供資料的符合性及真實性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質量。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工作比較規範,規章制度比較健全,會計人員對工作認真負責,會計資料達到存放標準,那麼就爲保證審計工作質量奠定了基礎,就能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避免存在的審計風險(固有風險)。相反,如果被審計單位爲了謀求某種需要或達到某種目的,提供的是虛假的財務信息和會計資料,就會導致審計人員對審計結果作出錯誤的判斷,得出偏離事實的審計結論,從而引發審計風險。也就是說,所進行的審計流於形式,起不到應有的監督作用。

2.4審計環境方面

(1)法律環境可引起的審計風險。在經濟新常態下,開展審計工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或滯後,以及有的規定可操作性差,造成審計人員在開展審計工作中難以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實事求是的開展審計工作,遇到事實而非的問題,只能根據自身業務水平和經驗進行分析與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結論的科學性及權威性,同時也增加了審計風險。另外,對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違法違紀行爲的處理,以及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的失職或違法違規行爲的責任追究,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和加強。(2)社會環境可引起的審計風險。目前,不少單位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不重視有關審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缺乏對審計工作的正確認識及所起的監督和控制作用,難以積極而主動的配合審計工作,有的迴避審計,有的甚至提供虛假的會計資料,由此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3)市場經濟環境可引起的審計風險。隨着市場經濟的多元化,被審計單位面臨的生產經營活動日趨複雜,一些不確定性的生產經營活動支出,也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並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市場經濟環境、審計對象和審計內容,審計人員僅憑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會計資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審計對象和審計內容作出全面的評價,得出正確的審計結論,由此也增加了審計風險。

3控制審計風險的對策及措施

在經濟新常態下,審計工作在維護財經紀律和經濟秩序,保障國民經濟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爲此,增強審計風險防範意識和控制審計風險發生的概率,已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我國經濟學家劉勁哲曾經說過: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審計面臨的領域在不斷拓寬,內容在不斷加深,審計執法難度也在不斷提高,審計面臨的風險性也更加突出了。爲此,要在把握審計開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審計風險的防控工作放在事關審計事業健康發展的高度,認真客觀地做好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進而對症下藥,積極主動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範和控制,提高審計風險的防控水平。(1)從多方面提高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包括改革我國當前的審計體制,如國家審計實行司法型審計機構模式;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獨立開展企業的審計工作。從法律層面明確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並保證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建立健全審計機構開展審計工作質量的內控制度,實現審計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和制度化。並通過審計複覈制、質量考評制等,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水平,降低審計風險。(2)加強審計人員的道德修養,提高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以務實、負責、客觀、公正的態度開展審計工作。強化業務培訓,深刻認識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和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發生審計風險的特點,提高判斷和分析能力及執法水平。(3)針對要實施的審計對象和審計內容,通過分析,對可能產生的審計風險進行評估,然後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的審計方法;通過審計抽樣,開展審計工作,避免審計方法不當造成的審計風險。爲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可通過審計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整合審計資源,保證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4)完善審計法律法規體系,對審計工作的權利和義務及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保障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同時加強違紀違法行爲的處罰力度,加大違紀違法行爲的成本;完善責任追究制度,降低審計風險。(5)加大整改力度,督促被審計單位完善會計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實現財務工作的規範化管理,以此降低審計工作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6)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對審計工作的認識,關注、重視和支持審計工作,以此防範和控制審計風險的發生。另外,完善審計結果公示制度,如實披露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在人們的監督下改正不符合要求的做法,降低審計風險。

4結束語

開展審計工作的目的是爲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但隨着審計環境的日趨複雜化,審計工作面臨着許多新的挑戰,可能發生的審計風險就是其中的一種。本文在闡述審計風險的內涵及特徵的基礎上,就面對的幾種審計環境可能引起的審計風險原因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和探討,提出了控制審計風險的對策和措施,以此提高審計風險的防控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波.對提高審計質量的幾點思考[J].西部財會,2011(1):67-69.

[2]王凱.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質量體系建設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59-60.

[3]申黎英.農村財務管理運行機制創新研究[J].河北農機,2014(5):36-37.

[4]王嘉程.論事業單位會計覈算體系建設[J].消費導刊,2014(12):72-73.

[5]孟慧超.街道辦事處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農業會計,2015(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