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與高職女生女性觀建構

學識都 人氣:1.04W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材 女性形象 高職女生 女性觀

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與高職女生女性觀建構

論文摘 要:本文以某一高職院校爲例,首先分析高職女生的現狀,隨後把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梳理爲六類,並從女性觀建構的角度對這六類女性形象作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分析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女性形象中值得學習的部分,可以建構高職女生的正確女性觀。

一、高職女生女性觀現狀分析

筆者曾在某一高職學校,對五年制高職女生作過問卷,主要調查她們對早戀現象以及上流行的“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觀念的看法。

通過調查得知,大部分高職女生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清醒,有相對正確的女性觀,認爲女性必須獨立、自立,才能在家庭和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當今社會總體比較浮躁,急功近利,鑑於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也由於家庭、個人性格等原因,毋庸諱言,有一小部分女生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依賴男性的思想,她們認爲“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與其辛辛苦苦付出努力,還不如趁年輕及時玩樂,女孩子讀個五年制高職也算過得去了,畢業以後早點嫁人,結婚生子,做個全職太太也挺舒服的。這種思想的具體行動表現爲:學習馬馬虎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打扮和交友上,沉迷於玩樂與早戀之中不能自拔。儘管這只是一小部分女生的思想和行爲,但學生之間容易互相模仿,這種思想會對其他女生產生惡劣影響。

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爲高職語文工作者,可以通過分析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女性形象人格當中令人尊敬、值得學習的部分,建構高職女生的正確女性觀。

二、語文教材中的六類女性形象

高職女生接觸得比較多的女性形象主要出現在語文教材裏,經過初步梳理,這些女性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六類。

1.魯侍萍、竇娥等:含辛茹苦、受剝削被壓迫的賢妻良母型婦女

賢妻良母型的婦女以現代著名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話劇《雷雨》裏的魯侍萍、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雜劇《竇娥冤》裏的竇娥爲代表。

魯侍萍作爲舊時代的一位下層勞動婦女,倍受欺辱壓迫,嚐盡人間辛酸,她的人生被分成兩部分:一半屬於丈夫,一半屬於兒女。她希冀在默默無私地爲他人奉獻中得到對方的關愛與理解,從而確證自己存在的價值,但即使是這樣卑微的願望也無法實現。可侍萍依然是一個剛強的女性,三十年以後她在周公館與周樸園不期而遇,撕了周樸園爲彌補過失而拿出的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並說:“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充分表現了侍萍對周樸園發自內心的輕蔑與憤恨。

回到古代,關漢卿作品裏的古代民女竇娥連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在官吏橫行、司法的社會裏都得不到保證,但她在臨刑前想到的卻是不讓婆婆看到自己的慘相,並且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本來面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表現了封建社會一個無依無靠的善良女子難能可貴的覺醒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2.白妞:有一技之長的女性文藝工作者

有一技之長的女性文藝工作者以《明湖居聽書》中的說書藝人白妞爲代表。作者通過戲園盛況、琴師彈奏、黑妞演唱和觀衆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戲園裏人多得“什麼都聽不清楚”,白妞出場以後,卻是 “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兩相對照便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令人歎爲觀止。

3.林黛玉、王熙鳳等:封建社會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貴族婦女

先來看《林黛玉進賈府》,林黛玉儘管出身貴族之家,但由於年幼失去依靠,只好投奔賈府外祖母家,她年紀輕輕便學會了剋制自己,“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王夫人請她上炕,她留心到炕上只有兩個座墊,另一個必然是舅舅賈政的,便怎麼也不肯坐上去。當賈母問她讀了什麼書時,她脫口而出“只剛唸了《四書》”,後來得知賈母不喜歡女孩子多讀書,在賈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就改口了,“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可見,林黛玉的生存能力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差,在她願意的時候,她也能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初進榮國府的時候,她就是這麼做的,她察言觀色的本事並不下於薛寶釵、王熙鳳等人。

若論與人交往的技巧,王熙鳳當然更勝一籌。僅舉一例,林黛玉初進榮國府,黛玉深得賈母喜愛,熙鳳說:“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總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熙鳳這話,可謂一石几鳥,名爲讚美黛玉,其實主要歌頌了老祖宗,順帶讚美了王夫人、邢夫人兩位婆婆,捎帶迎合了迎春、探春、惜春三位小姑。

同爲貴族婦女,《長亭送別》裏的崔鶯鶯始終在追求真摯的感情,這位相國小姐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爲“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4.翠翠:天真單純的“化外”女性

沈從文代表作品《邊城》裏的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爺爺相依爲命,對爺爺關心備至。因爲爺爺不理解她的心事,就幻想出逃讓爺爺去尋找自己,可是想到爺爺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爲爺爺擔心起來,爲自己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愛得純潔真摯,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

在翠翠身上,寄託着沈從文對理想的美好人性人情的嚮往,同時也蘊含了作家對生命和女性美的獨特認知。

5.瑪蒂爾德:“追求虛榮”又努力抗爭的小資產階級婦女

對小說《項鍊》中瑪蒂爾德形象的爭議一直很大,但卻基本認定她是一個具有虛榮心和追求享樂思想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瑪蒂爾德確實愛慕虛榮,但她又不僅僅是一個貪圖享受、愛慕虛榮的女人,因爲她在丟失項鍊後十年間爲還清鉅債而含辛茹苦、省吃儉用,表現出了英勇不屈的精神,展露了她誠實守信、要強堅韌等性格中可貴的另一面。她從不屈服於命運,敢於和命運抗爭,從丟失項鍊前消極、庸俗的抗爭,到丟失項鍊後積極、自覺的抗爭,她始終在勇往直前。

6.水生嫂、“我”:追求自我價值、追求愛情平等的女性

追求自我價值、追求愛情平等的女性有孫犁小說《荷花澱》裏的水生嫂、舒婷詩歌《致橡樹》裏的“我”等。

現代小說《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澱地區人民羣衆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爲代表的婦女羣像。這些婦女勤勞、樸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荷花澱》着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編葦蓆,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愛丈夫、愛家庭,而且眼光不狹隘,她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係。當她知道丈夫報名參了軍,雖然也心疼丈夫,依戀不捨,但她還是很快欣然同意,併爲丈夫準備好了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