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校交往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及其功能

學識都 人氣:1.21W
試論高校交往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及其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從基本內容、實施條件、操作過程三個方面分析了交往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交往教學模式的主要功能,即有利於發揮高等教育的真正功能、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白信心、學生個性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論文關鍵詞]高校交往 教學模式 

  
  目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仍是主流,教師作用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面對注意力分散的學生,教師上課是“要我講”,而不是“我要講”,也缺乏激情和興趣,加之學校輕教學、重科研,大班授課,課堂講授的問題不能轉換成學生經驗層面和知識層面的問題而引起學生共鳴,而且學生的非主體性不利於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目前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新理念還沒有轉化爲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模式。2010年7月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這爲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原則性指導。而交往教學模式集討論、探究、參與方法於一體,爲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機會。交往教學模式的心理學基礎是人際關係心理學,它認爲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有效學習的條件,在良好人際關係條件下,學生個性受到尊重,把學習作爲一種樂趣,而非負擔,不但有助於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助於提高學習質量。
  
  一、交往教學模式的結構分析
  
  交往教學活動基本要素主要有教師、學生、教材以及儀器等中介系統。課堂設計着眼於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關係,把發展學生個性、激發創造力作爲學生學習的最高目標,強調學生價值“自我實現”。這種教學模式是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交往缺失、學生非主體等弊端提出來的。我國學者張廣君認爲:“教學與交往同一,教學本身也只能是交往,或者說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教學是專門組織的以特定文化價值體系爲中介,以人的文化建構爲核心,以完成預定任務爲目的的師生交往活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在研究了各種教學模式後肯定了交往教學模式的良好效果,即師生單向交往效果最差;師生雙向交往效果尚好;師生交往同時,學生之間有一定的交往效果較好;師生在集體交往中均是一個參與者,效果最好。
  
  (一) 交往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
  1.教學內容的互相交往。教師設計講授內容,如何處理教材是關鍵,實踐中有“照着教材講,順着教材講,自己講”三種模式,實踐證明前兩種方法教學效果不好,都缺少對問題的分析與重構,很難吸引學生;第三種方法要求教師以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知識爲基礎,結合教材並聯系現實提出問題,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構,講課具有創新性,引人入勝,效果最好。爲此,課堂要有吸引力,就需運用智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2.教學中介交往。這是教學的延伸,即師生分別對教材、儀器、實驗活動、社會調查等表徵的信息進行解讀、思考、問與答。經驗性知識是知識的邏輯起點,而對儀器工作原理、顯示含義、實驗過程進行釋義,教與學雙方互相感應與啓發,增強知識的可操作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人際交往。指在課堂及課堂外進行的認知和非認知的廣義交流。學生通過自主組織或參與的一些學習活動,或通過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等形式加人另一個共同體,變換角色,展示特長,與不同知識結構的人進行交流,培育各種能力,激發興趣,增強動手能力,開闊視野,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其全面發展。
  4.環境交往。教育學家把知識功能定義爲人的行爲能力。培養行爲能力一靠知識,二靠實踐,各門知識產生於實踐,並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學生要參與觀察、實驗、模擬、社會調查,積累經驗性知識,對所學經驗進行總結,上升爲定律性知識和原理性知識,並在條件許可時進行驗證。對實踐中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能體驗知識的價值,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交往教學模式實施的條件
  1.教師在教學行爲中起主導作用,應具備的條件是:(1)教師應創新自己的角色。不僅傳播知識和經驗,而且要組織、管理教學活動。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高智商的創造性勞動,在交流中會不斷遇到新問題。只有勤奮敬業、全身心投入才能承擔這一角色。(2)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不但要具備專業和背景知識、理論和經驗知識、教育和心理知識,還要有組織管理能力、決策和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由於課堂是教師藝術化教學、充分展示智慧和經驗的平臺,爲此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用多種方式研究學生內心世界,認識個性,所制定的教學方案能使學生打開心扉,不僅能傳授知識,而且能教會從業及做人的道理。(3)良好的表達能力。語言簡潔、準確、幽默是交往教學模式的基礎。教師要以交往教學理念爲指導,吃透教材並有駕馭知識的能力,同時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探討適合不同對象的教學方法。而且語言表達要準確、生動、有感染力,體現個性和人格魅力。(4)以學生爲本。教師在課堂上不要照本宣科,要結合社會實踐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解讀教學內容,並針對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模式,使學生有所學、有所獲。
  2.學生主體應有的素質。(1)學生要自我強化主體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生非主體性地位不利於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根據觀察,筆者發現課堂上主動發言的學生約佔1/5,不過現時的學生已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慾望,經過引導,相互感染,可以激發羣體主動參與的熱情。因而,交往教學模式課堂要改變過去的非主體性,需用民主平等師生關係替代傳統的等級關係,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在交往教學模式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學生由於認知結構不同形成個體意識的差異性能營造多元化思想氛圍,各種思想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從而增強自主性和創新能力。(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接受知識,而且要培養自我學習能力,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如教育家所言,學習知識的道路像在曠野或森林中探索回家的道路一樣,要有“凡事懷疑”的精神,不迷信、不盲從,敢於挑戰權威,富有開創精神和自主意識。(3)促進個性全面發展。“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展、表現和體驗,尊重學生髮展的差異性”。充分利用課堂發現學生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潛力,積極引導,弘揚個性,促進其和諧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