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審計評價

學識都 人氣:6.78K
  

內容摘要:在評價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的實踐中,通過對科技型企業技術經濟活動分析,逐步認識到,科技型企業技術經濟的效益形態,具有科技型企業所特有的科技人才價值和企業存在價值的雙重特徵。爲此,對如何評價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以及可能出現的誤區,提出了幾點粗淺的不成熟的看法,供審計人員在對科技型企業技術經濟效益評價時參考。

淺論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審計評價

    關鍵詞:科技型企業  技術經濟效益  雙重特徵  客觀評價 誤區

    科技型企業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產物,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科技型企業的產品主要是科技人員所創造的智力成果,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工業產品。因此,與工業產品生產型企業相比,有其獨特的企業產品形態和技術經濟形態。具體地說,科技型企業不僅具有廣義的企業經濟價值,而且具有科技型企業所特有科技人才價值。簡言之,科技型企業技術經濟的效益形態,具有科技型企業所特有的科技人才價值和企業存在價值的雙重特徵。這一效益形態的雙重特徵,對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提出了新的課題。爲此,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的基本特徵是科技人員所創造的智力成果及其貨幣化價值

    作爲技術經濟實體的科技型企業,其產品的載體是科技人員所從事的技術服務、技術諮詢、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等科研項目(以下簡稱“四技”項目)和承攬的一些技術工程服務項目等,核心是以市場爲導向的學科建設和技術研發。其目的是通過發展企業自身所特有的科技生產力和不斷提升技術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科技型企業的人才價值和企業價值。客觀評價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至少必須把握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客觀評價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把握科技型企業技術經濟活動形態及其運作機制

    以某科技公司技術經濟活動形態及其運作機制爲例。該科技公司通過設立“專業技術研究中心”,並構建以專業研究所和科研項目(課題)爲技術經濟活動載體的技術經濟運行機制,使科研項目(課題)所蘊涵的科技應用價值及其利益關係等核心要素,設置在企業管理的基礎位置上,以績效掛鉤的利益分配關係爲紐帶,最大限度地釋放和創造科技型企業基礎生產力的能量,使專業技術研究機構始終處在能夠自我發展的最佳狀態,並通過創新學科和科研項目(課題)的技術成果,去創造技術經濟效益和科技型企業的社會存在價值。

    考察科技型企業這一經濟活動形態,就不難看出,科技型企業中的專業研究中心,相當於工業產品生產企業的一個“車間”;合格的學科帶頭人(或專家)就可能創造一個高科技的品牌產品,其產品形態就是這個專家或由他領導全體科技人員所共同創造的智力成果。能夠向當今社會展示的價值,就是智力成果被貨幣化了的價值量。這是科技產品社會認可價值的基本特徵,也是科技型企業生產力的基本特徵。蘊涵在科技型企業基本特徵中的經濟效益,也就具有貨幣化的人才價值和企業存在價值的雙重特徵。

    (二)評價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把握科技型企業技術經濟效益所特有的科技人才價值和企業存在價值的雙重特徵。

    上述分析,使我們看到了科技型的科技人才價值和企業價值的並存關係。評價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應當首先從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這一雙重特徵(即人才價值和企業價值)入手,即要既考察人才凝聚能力(即企業特定的科技人才貨幣化價值對科技人員的激勵能力)和人力資源儲備能力(即爲企業未來儲備的人力資源預計創造貨幣化價值的能力)所表現的貨幣價值量;又要考察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對投資者的貢獻能力。這應當成爲科技型企業、企業員工和企業投資人所共同追求的效益評價目標。

    就近期情況看,人才凝聚能力與人力資源儲備能力,仍然是科技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在穩定前者的同時,應通過對科技型企業發展前景和技術經濟狀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積極探求合理的企業、員工與投資人利益共享的目標和效益評價體系,應當成爲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審計評價重點關注的問題。否則,經濟效益審計評價將有可能步入誤區。

    二、客觀分析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的雙重特徵,是把握經濟效益審計評價尺度的切入點

    科技型企業是現代企業形態中的特殊形態,沒有現成的經濟效益評價體系可供借鑑。必須在把握其經濟效益特徵的前提下,尋求經濟效益審計評價尺度的切入點,至少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分析科技型企業“科技人才價值”貨幣化特徵,是評價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的基本切入點。

    考察科技型企業轉制後走向成功的“祕訣”,就在於科技型企業徹底打破了原來的科研事業單位“平均主義”工資制度和利益分配方式,真正實現了“科技人才價值”貨幣化。並依此調整企業、專業技術研究部門、科研項目組及廣大員工的利益關係,走出一條通過解放科技生產力發展科技生產力和最大限度地釋放科技生產力能量的新路子,從而凝聚了一支學科和專業基本配套的科技人才隊伍,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激活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性思維和科技人員開拓技術市場的潛力。

    據某科技公司的一組統計數字表明,統計年度內,技術專家年收入爲一般管理人員年收入的7至8倍;專業技術人員年收入爲一般管理人員年收入的2至3倍,在工效掛鉤的激勵機制推動下,當年的技術經濟創收總量較往年增長了50%。並在此後三年創造了連續遞增50%的技術經濟創收業績。

    就單純的科研創收財務總價值而言,另一組統計數字則表明,由於體制的轉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所列舉的科技公司3年所創造的技術經濟總量,等於改制前15年所創造的技術經濟總量的1.75倍;經營利潤則爲前15年的近3倍。

    科技型企業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走出了一條具有科技經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關鍵在於激活和釋放科技生產力,從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而科技人才價值難以貨幣化,正是多少年來科學技術生產力績效倒掛又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難題。科技型企業通過變革企業生產關係,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解決了這一難題。這一現象也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客觀真理性和時代實踐性。

    (二)把握廣義的企業財務評價指標和科技型企業特有的技術經濟內涵指標,是評價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的主線。

    這裏提出的廣義的企業財務評價指標,就是指企業財務報告的各類評價指標。也是一般意義上的評價指標。比如說,銷售收入增長率、淨資產收益率、利潤率以及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經濟評價指標。

    這裏提出的技術經濟內涵指標,就是指對科技型企業進行效益評價應當所特有的技術經濟指標。從科技型企業經濟活動的基本形態分析,至少需要建立以下幾大類指標:

 

    第一類,人力資源儲備指標。即依據企業技術經濟發展規劃與目標所確定的年度人力資源儲備的'增長和調整指標。其資源結構與人員分佈及其預計產生的貨幣化價值指標,如某一類專業技術人力資源預計給企業直接創造或能影響團隊創造的貨幣化價值量;

    第二類,以技術市場爲導向的學科建設指標。即科技型企業依據自身的技術市場領域設置的專業技術研究中心、這些專業技術研究中心又依據各自的專業技術特點、進行具有某一技術領域的方向性的技術研究與開發、而應當實現的科研成果項目數和預計產生的貨幣化價值量;

    第三類,技術儲備指標。即通過對未來技術市場進行長遠規劃或階段性的計劃投入、或年度計劃完成的技術創新項目前期研究經費投入的貨幣化價值量;

    第四類,技術平臺建設指標。即支持科技型企業技術經濟發展規劃與目標實現所必須的成套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手段的貨幣化投入量;

    由此形成具有科技型企業特點的持續、遞進的指標評價體系。

    列舉某科技公司初始的年度經營業績指標評價體系如下:
    科技公司年度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科目 比重 指標內容 比重 考評結果
    年度經營業績 40% 技術合同總額 40%
    承擔主業技術項目 30%
    員工收入增加 30%
    財務指標 30% 主營業務收入 30%
    現金流量 30%
    利潤 10%
    淨資產收益率 10%
    資產保值增值 保值額 10%
    增值率 10%
    持續發展能力 30% 發表論文、獲獎成果、專利 30%
    年度科研經費自投入 30%
    培訓經費投入 20%
    人力資源儲備、結構優化 20%

    不難看出,上述指標體系雖帶有科技公司起始時的年度經營業績指標評價體系形態,但已具有明顯的科技型企業的業績指標評價的特徵,即:所表明的技術經濟效益特點可描述爲:力求企業、科技人員及廣大員工、投資者(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各方利益和價值綜合性提高。

    所表明的利益分配關係可描述爲:激勵 “多盈”的利益驅動機制,使科技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技術經濟充滿活力。

    其揭示的重要內涵可描述爲:追求科技生產力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科技人員及廣大員工、投資者利益最大化,並依此實現企業的社會存在價值和願景目標。

    而原來的科研事業單位的技術經濟基本特點是:收支平衡,略有結餘,即“事業收入-事業支出≥0”;其利益分配關係爲:計劃經濟體制下缺乏足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力的“平均主義”。

    上述兩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科研事業單位的經濟關係和利益分配關係,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制度的經濟關係和利益分配關係不僅差別之大,而且具有本質的不同。這爲客觀評價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性思維。同時,也爲把握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審計評價尺度找到了切入點。

    三、當前,在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審計評價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誤區及其對策提出

    誤區之一:綜上所述,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的基本特徵是科技人員所創造的智力成果的貨幣化價值。因而人力資源成本在科研項目成本中所佔比重較大。而具有“四技”服務特徵的科技型企業,在科技體制轉換的過程中,一般都進入了集團型企業,成了集團型企業的成員單位。如果用企業集團中工業產品生產型成員企業的單一的平均人力資源成本指標,來評價科技型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指標,就意味着將科技人才的“貨幣化價值”量與一般產業人員的薪酬價值量相提並論,並依此得出評價結論,容易步入“平均主義”的誤區。
爲此提出:科技型企業與企業集團中工業產品成員企業的單一的人力資源成本,無橫向的直接可比性。

    誤區之二:科技人員往往以地區同類層次薪酬與消費水平爲參照系。要定位科技人員和員工的人才貨幣化價值,從科技型企業以往流失人才的教訓看,應以能夠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留得住人才”爲前提,防止偏離地區性薪酬與消費的參照水平,單純以科技人才貨幣化價值某一增長因素去評價科技人員的薪酬水平,容易步入“薪酬孰高”的誤區。
爲此提出:應以企業所處的地域經濟區的中、高層次人才的薪酬水平爲參照系。

    誤區之三:科技形企業本身就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產物,也是新生的企業形態。特別是在利益分配關係的處理方面,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鑑。因此,容易步入用傳統單一的財務報告指標評價科技型企業經濟效益的誤區。

    爲此提出:年度財務報告可以反映科技型企業年度財務狀況,而不能完全反映科技型企業的經濟效益所蘊涵的的科技人才價值與企業存在價值、及其潛在的具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應當根據科技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人力資源儲備的潛在能力和階段性技術經濟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科技型企業大多經歷過由科研事業單位轉型爲科技型企業的陣痛,度過了體制轉換和機制改革的崢嶸歲月。有些成功了,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有些則不那麼幸運,跨入了關停並轉的行列,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總之,科技型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帶有時代變革時期的諸多特徵。如何對科技型企業的技術經濟效益進行客觀的審計評價,應當是一個歷史性課題。我們憑藉一些實踐的積累,提出了一些粗淺的幾乎是不成熟的看法,還有待於實踐的檢驗和沖刷。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