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欣賞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6W

文學作品指散文或詩歌或小說或戲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達優美並表現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文學作品欣賞論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文學作品欣賞論文

文學作品欣賞論文 第一篇

摘 要:審美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中職語文教育卻存在忽視語文審美教育的傾向,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審美理解力、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是中職語文教育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審美觀 文學教育

中職語文課本中大部分的篇章均文筆俱美、感情豐富,可是由於考試指揮棒的約束,我們僅以講述分析性的命題爲中心,藝術欣賞很難滲入。這種教法由於沒有從形象到抽象的真切體驗,學生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除在一定程度上應付考試外,別無收穫。

一、預設審美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

審美化閱讀教學的鮮明特點之一就是情感性。語文是最富有生命和情感的學科,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喚起學生對文本情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各種情感。審美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成爲熱烈濃郁的教學情、學習情和各種豐富細膩的情感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懷着對語文教學的愛,懷着對學生的愛,用富含情感的教學方法、教學言語實現教學目標。如教學《祝福》時可這樣導入:“漫天大雪,爆竹聲聲。在現代文學人物畫廊裏,艱難地走出一位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髮蓬鬆、目光呆滯的四十歲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長的左手提着一個裝着破碗的竹籃,乾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開裂的長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魯迅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一個慘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迫害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通過文學獨白的方式,既高度概括出小說主人翁祥林嫂的形象,又營造出一種悽美之境,激起學生的審美熱情。

二、重視朗讀教學,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力

審美感知力的培養方式主要有聽和看,旨在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領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視朗讀。朗誦教學是培養學生初步具備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朗讀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朗讀過程是瞭解和欣賞的過程,教師要啓發培養學生美讀,品味其情調,或情緒激昂,或豪放悲壯,或悽切哀婉,或傷感低沉。朗讀能讓學生展開想象,涵養美感。如教學《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採用範讀法指導學生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整體感知詞的內容與詞中所蘊含的人情美與深刻哲理。《雨霖鈴》的感情基調格外低沉,詞的上片描寫了詞人與愛人在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別的情景,下片描寫了詞人想象別後羈旅生活的情狀。《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視爲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應讀得鏗鏘有力,表現出詞人對歷史戰爭場景的感懷與對英雄任務的敬仰,詞末應進行低調處理,讀得灑脫一些。其次要加強利用多媒體教學,運用幻燈、投影、錄像、錄音帶、電視媒介等把文字作品變爲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三、激發審美情感,讓審美主體走進藝術

著名的教育家普列漢諾夫說:“美則憑直感的能力而被認識。”文學作品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創造,它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學習鑑賞活動中,當學生感受到某種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時,就會產生一種興奮、愉悅感,進而激起學生嚮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養高尚情操的理想和願望。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時,就可藉助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展開想象,並用優美的語言散文詩般地表達出來。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由眼前嶽麓山的楓林聯想到祖國無數山嶽中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豔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還要絢麗。“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轉化爲散文詩:秋水澄澈,秋江碧波,眼前的湘江,時值秋季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又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機勃勃。這樣通過想象和再創造重新走進藝術創造的境界中,真切感受到詞中所描繪的雄奇偉麗景物的壯美,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體會詞中蘊含的革命者心靈的崇高美。

四、放飛情感思緒,用美好的情感創造美

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能動性,激發自己的情感,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過:在藝術作品中,發現是美的東西,通常不是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發現的。因此,想象力是創造美的基本前提條件。如教學《再別康橋》時,當我們讀到“金柳”、“青荇”、“星輝”時,可以感受到徐志摩對於康橋的戀戀不捨;《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可以體驗到蘇軾面對美景時的超脫情懷。所以說語文教材是一種很好的、能夠幫助學生髮現美的素材,這個素材中的自然、人物、歷史、風俗等都體現出對於學生的審美教育的滿足,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或含蓄深沉、或熱烈奔放的美,繼而讓學生體會到什麼是真、善、美。學生的想象,就是對於美的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拓展的過程就是審美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教師必須對這種行爲給予鼓勵,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發揮其對於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要結合當地實際的教育情況,充分發掘和應用當地的教育資源,選取出當地優秀的文化傳統,作爲額外的文化美育資源,充當語文教學的鮮活案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總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情境啓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得到理性的提煉,並不斷髮揮主體的能動性,盡力捕捉新鮮而獨特的情思。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獲得了審美的愉悅。逐漸將在作品中、意象中蘊涵着的美滲透到學生的心中,淨化他們的心靈,提升他們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李小琴.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課程(教師版),2010(8).

[2]潘偉志.新課改下語文教師課堂審美角色漫談[J].教學與管理,2012(18).

[3]孟昭水.淺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與審美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3(4).

文學作品欣賞論文 第二篇

摘 要:北雁南飛本是一種自然想象,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特殊的意義。在詩,戲曲,小說中都得到廣泛的運用。

關鍵詞:北雁南飛;意象;意義

北雁南飛本是一種自然想象,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但它已經擁有了自己特殊的意義。在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中,作者將北雁南飛作爲一種離別的意象使用。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作者更將這種意象所代表的離別之情渲染的恰如其分,將“北雁南飛”的動態意象與“碧雲天,黃花地”等靜態意象組合在一起,不但將張生與崔鶯鶯離別時的悲傷渲染地淋漓盡致,更將“北雁南飛”這一意象所代表的離別之情充分表達出來,達到震撼的效果。民國時期著名作家張恨水進一步運用北雁南飛這種意象,將自己的一部小說起名爲《北雁南飛》,透過表象,將北雁南飛作爲一種象徵,暗示小說的結局,寓意小說主題是分別。

北雁南飛是一種自然現象。百度百科對大雁南飛這種習性這樣解釋道:大雁每年春分後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後飛往南方越冬。往往千百成羣,夜宿時,有雁在周圍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羣雁飛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們稱之爲“雁字”,因爲行陣整齊,稱之爲“雁陣”。當古人看到“北雁南飛”這一自然現象後,不自覺地用特有的“東方認知文化”[1]對其進行闡釋,不斷地對“北雁南飛”這一意象進行感悟,最終形成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首先,在唐代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中,作者便寫出“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天。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全詩發端即緣物起興,用縈繞山巒的悠悠白雲襯托隱者(詩人自己)起然物外、怡然自得的情懷。接着筆鋒一轉,由相望引出等高又由心逐飛雁引出綿綿情思,表達詩人‘怡悅“中猶有淡愁對友人熱切的盼望和無盡的思念。而且一顆驛動的心也早已追隨飛雁到了友人身邊。然而無論詩人如何馳目遠望都無法看到友人的身影,就連鴻雁亦消失得無影無蹤。[2]詩人以“心隨雁飛天”寫自己由於望不到友人,站在高山處,心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作者登高望遠,又感傷友人與自己分離,看到大雁從北向南飛去,從表象上自然感悟到離別的憂傷,自然的將“北雁南飛”作爲一種離別的象徵提出,以抒發自己的離別悲傷之情。

其次,“北雁南飛”作爲一種動態的意象,如果沒有“碧雲天,黃花地”等靜態意象對離別氣氛的渲染,很難將其所代表的離別悲傷充分表達出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宋代范仲淹《蘇幕遮》中寫道:“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其中詞人用“碧雲天,黃花地”來描繪當時的景色:碧藍的天空飄着縷縷白雲,金黃的樹葉鋪滿大地。恰逢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碧藍的天空下,枯黃的樹葉落滿大地,一片衰敗之景,更將詞人心中的鄉愁牽引而出,使作者的愁緒一發不可收拾。後三句層層遞進,“黯鄉魂,追旅思”寫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悽愴,羈旅的愁緒重相續。“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寫自己想要消除這種愁緒,安枕入眠,必須夜夜都是好夢。“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眠,儘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爲一個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惆悵之情。只能借酒消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添相思之苦了。寫到這裏,鬱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到此黯然而至。

王實甫在《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中,正是巧妙的運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將“北雁南飛”意象所代表的離別表現的恰到好處。作者首先化用范仲淹《蘇幕遮》中“碧雲天,黃葉地”爲“碧雲天,黃花地”,不但將“葉”改爲“花”,使之符合元曲韻律,更適合歌唱。同時將“碧雲天,黃花地”愁苦淒涼、衰敗的景象來渲染張生與崔鶯鶯離別的環境,最後點睛之筆,將“北雁南飛”這種自然現象來象徵張生與崔鶯鶯像大雁秋天必須飛往南方過冬,必須離別。動態的北雁南飛意象與靜態的“碧雲天,黃花地”完美的結合,將離別的悲涼之情渲染到極致。“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3]也因此成爲千古名句,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紅樓夢》第二十三回題目便爲“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驚芳心”,講的便是寶玉在大觀園桃花樹下偷看西廂記,被黛玉撞見,就將《會真記》即《西廂記》推薦給她,黛玉果然非常喜歡。寶玉順口用《西廂記》裏的句子同黛玉開玩笑,兩人小鬧了一場。黛玉葬花歸來後聽到戲班演唱的《牡丹亭》唱詞,回想起剛剛讀到的《西廂記》許多妙句,不由心生感慨,黯然落淚。“北雁南飛”同“水流花謝”、“斷井頹垣”等悲涼意象讓黛玉心靈受到了震撼,驚警芳心。這段文字也是描寫藝術欣賞達到共鳴境界的絕妙文字。

《名家圖說林黛玉》中也有一段描寫:行酒令時,她(林黛玉)隨口說出了《西廂記》《牡丹亭》等淫詞豔曲裏的句子,失於檢點,以至於受到寶釵的蔑視。《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寶釵笑道‘你還裝憨兒呢?昨兒行酒令,你說的是什麼?我竟不知是那裏來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昨兒失檢點,把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不覺紅了臉。”[4] 由此推出曹雪芹筆下林黛玉也是喜歡《西廂記》中詞曲。民國時期著名作家張恨水也取這句中“北雁南飛”這一意象作爲小說的書名。小說意象所取亦是悲涼意義,其人物之間可望不可及的悲劇命運,構成了小說扣人心絃的力量。

“北雁南飛”作爲一種自然現象,經過文人的不斷加工,成爲了一種重要的文學現象,同時被廣泛的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影響。《西廂記》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也作爲千古名句被人傳頌,不斷積累、運用最終造就了這個特殊而有着深厚內涵的意象。

[1]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

[2] 畢業.詩苑[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7.39.

作者簡介:白啓蒙,男,(1990--),陝西渭南人,陝西理工學院文學院中文091班.

文學作品欣賞論文 第三篇

【摘 要】《圍城》是錢鍾書的代表作之一,被時代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小說通過複雜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反應了舊中國的社會現狀,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本文從高中生的角度對《圍城》的藝術特色進行賞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圍城》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圍城》 文學作品 賞析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唯一的一篇長篇小說。在《圍城》中,先生塑造了一批性格各異的另類知識分子,通過婚姻圍城、社會圍城、封建思想圍城等的描寫,揭示了民國時期,在崇洋思想和中國封建思想結合下知識分子的衆生相。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和傳統封建思想極盡嘲諷,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比喻生動形象

在《圍城》中,錢鍾書先生將暗喻和明喻巧妙結合,在勾勒人物時,筆法生動、細膩,卻又形象、貼切。錢鍾書不僅是一個小說家,更是一個學貫古今,譽滿中外的大家,他的學識在《圍城》中有較好的體現。文中廣泛運用比喻,喻體涵蓋了歷史、哲學、宗教、藝術等各個方面的不同知識。比如,錢鍾書在文中將沈子培寫“人”字時候的捺腳,喻做“老媽子纏的小腳”,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其畏首畏尾的性格;將蘇文紈的手喻作“捏着冷血的魚翅”,充分形容了蘇文紈對方鴻漸的冷淡態度。《圍城》中每一個本體和喻體都有着完美的結合點,每一個故事情節都蘊藏着先生的想象力和淵博的學識。同時,小說還運用了大量不同的中外典故,充分展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態變化。典故的使用使得全文語言生動活潑,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

二、語言詼諧幽默

在小說中,錢鍾書先生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刻畫了一批另類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封建思想和崇洋心態的相互作用下,整日過着勾心鬥角的生活,不思進取。《圍城》中出場人物很多,人物關係複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但是通過先生的描述,我們讀者心中對每一個人物都有具體的畫面,從而被完全帶入到故事中去,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圍城》圍繞三閭大學展開故事,用“錢式幽默”對當時的所謂知識分子進行了嘲諷和批判。

三、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

在《圍城》中,錢鍾書對每一個人物的心理活動都進行了較深層次的挖掘,運用細膩且豐富的文筆對人物心理進行雕琢。先生對心理的描寫,勇敢借鑑了西方幽默諷刺的技巧,用來刻畫文中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徵,眼光獨特,筆法尖銳。使得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人物形象在腦海中呼之欲出,對故事情節的代入感十分強烈。

四、象徵意義富有內涵

在《圍城》中,不僅有生動、趣味的比喻,而且有語言藝術的魅力,更有富有內涵的象徵意義。婚姻圍城、社會圍城、封建思想圍城,人的一生就是從一座圍城進入另一座圍城的過程。文中每一座圍城的刻畫都有着深遠的象徵意義。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一座圍城,他們苦苦掙扎,甚至最後分開的時候,都是在爭吵中度過的。趙辛楣窮其一生,也沒有進入到蘇文紈的圍城中。他們在愛情、婚姻中苦苦掙扎,最後卻還是以悲劇收尾。三閭大學是一座社會圍城,城中的每個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盤,整日勾心鬥角,對別人極盡打壓和詆譭,他們在事業上掙扎、奮鬥,卻也逃不過最終的幻滅。三閭大學象徵着當時的封建的舊中國,人們在水深火熱中期盼得到光明,但卻總是無法擺脫現狀,甚至深深沉陷於此。通過《圍城》,錢鍾書先生想要批判的並不僅僅是人,更是當時的整個社會,以及舊社會中的糟粕文化,具有深遠的象徵意義和現實意義。

五、意象化的描寫

意象化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很常見,但是在《圍城》中,錢鍾書聰明的使用意象化的描寫手法,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創作空間。這篇小說中,最能體現意象化描寫手法的地方就是前文提到的運用典故。比如用胡蘿蔔、驢和趕驢人三者的故事來類比下屬和上司之間的關係,趕驢人狡猾奸詐,驢愚蠢無知,形象地刻畫出領導對下屬的駕馭關係。同時,從這一點出發,引申到社會其他關係上,表現出了極大的諷刺意義。錢鍾書先生有其獨具特色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以此創造出了很多生動的意象,並通過他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來呈現給讀者,這是“錢式技巧”,是任何人都沒法複製的。

六、結語

總之,《圍城》這部小說,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而且有深遠的思想內涵,是一部值得世人傳送的佳作。整部小說巧妙運用比喻,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刻畫出了一個又一個豐富的情境,引人入勝。小說極盡嘲諷的筆法,讓我們在捧腹大笑的時候,又能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整個舊中國的不幸,笑中帶淚,淚中深思。所以,作爲高中生,通過對《圍城》藝術特色的分析,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錢鍾書先生的寫作特點,對理解他作品的深層意義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靖 .<圍城>中語言藝術賞析 [J].科技創新導報 ,2014(24):211.

[2]楊小淘 .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圍城>語言賞析 [J].中學生閱讀 (高中版·讀寫 ),2014(3):38~39.

[3]李宗成 ,張黎豔 .<圍城>中的比喻翻譯賞析 [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12,18(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