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案例探討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83W

論文關鍵詞:文化概論 都江堰 教學實踐

高職院校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案例探討的論文

論文摘要: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作爲素質教育必修課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學時內激發學生最大的學習興趣,這對教師傳統教學方法形成挑戰,本論述試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爲例,結合筆者教學實踐,來闡述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普遍適用的教學方法。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擁有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的文化創造和積累。這些歷史性的文化遺存,既真實記錄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生存、成長所走過的漫長曆程,也爲我們今天乃至將來創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因此,從文化學的角度考察、闡釋和研究我們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過程,對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探索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以及提高全體人民的人文素質,都將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文化概論作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幫助青年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質。1999年,教育部將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確定爲高等院校的主幹必修課。中國文化概論是一門研究中國文化現象、體系和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它是“高校所有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人文類核心課程”,具有其他專業性課程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

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文化概論課程的基礎性,將傳統與現實結合,開拓學術視野,延伸思維觸角,一直是文化概論課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國思想文化作爲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如何讓學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華,領會其在現實中的應用,並能融匯到自己的人生思維中,是我們在教學中值得思考的。筆者試以道家哲學中老子的“無爲而治”思想作爲個案,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課堂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爲初創,《道德經》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討了宇宙的形成與自然的規律,國家的治理與人類身心的修養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道”、“自然”、“無爲”等著名的哲學概念,給人們以無窮的思想啓迪。兩千多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學、科學家乃至普通平民,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如果學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現似是而非的狀況,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首先明確“無爲而治”的思想內涵。

無爲而治最早的出處源自《論語·衛靈公》:“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無爲:無所作爲;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爲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無爲”作爲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爲而治”系統化而成爲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爲統治者的一切作爲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爲,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爲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爲“治”,“無爲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爲無爲”和“無爲而無不爲”,“無爲”,常被誤解爲消極避世,無所作爲。其實,所謂“道常無爲而無不無”,表面上守弱處靜,無所作爲,實際上遵循萬物的本性而不違逆,順應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經是有所作爲,也能無所不爲。老子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最生動的說明了“無爲”與“無不爲”的關係:治理國家猶如煎小魚,煎小魚亂攪就會攪爛,不亂攪,就是無爲。用這種“無爲”的辦法煎好了魚,治好了國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這樣也就達到了“無不爲”的目的。

在解釋清楚“無爲而治”的基本內涵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對“無爲而治”的最好實際應用。可以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例如圖片與科教片結合以此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學習興趣,之後進行相關的總結。這裏我們進行簡單的說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燦明珠。李冰創建都江堰,2260餘年來,川西10餘州縣“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成爲天府沃土。故史稱之爲“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區1010萬畝良田和提供7市36縣的城市、鄉鎮的工業用水、城市用水,養殖業用水,旅遊業用水。如此通古貫今,造福於人類的大型農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處。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堅持以和諧爲本。表現出來就是“無爲而治”、“因勢利導”。都江堰無壩,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結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農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時是爲“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澇,是那時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溼地,發展農業的'當務之急。都江堰建成後,創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優美人居環境。

通過介紹都江堰的文化意義,學生在無形中對“無爲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與自身、和現代生活相結合,讓自己能夠智慧生存,我們可以適當的舉例,引領學生舉一反三。

用現代管理學的事例來讓學生感受“無爲而治”的奧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學,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卻是將管理引人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無爲思想,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治大國如烹小鮮”,直至無爲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將老子的無爲思想運用到現代管理藝術中,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辦公自動化與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虛擬空間的存在也日益滲透到管理實踐中。美國管理專家畢可斯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由於信息技術的日益進步,未來企業的辦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訪客戶,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這種趨勢,恰恰也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的權威管理和嚴格管理,意味着組織的分權,把權利從領導者手中分散到組織成員中,成員獲得了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領導支持、指導、協調成員的工作,激發成員的智慧。這時領導就是集體智慧的網絡,大家通過網絡分享信息,形成一種“無爲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謂“無爲管理”並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進人更高層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執行者。管理達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領導者擺脫日常事務,面對未來,縱觀世界,審時度勢,籌謀大計。貌似無爲,事實是更加有爲,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無爲之道,是一種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種高明的管理方式,反覆體味這一思想,從終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們減少失誤,少走彎路。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圖標與動畫結合的方式來說明無爲而治的現代管理學應用,形象生動,便於說明。

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中,我們發現,初接觸中國文化理論的學生,大都會因其茫如煙海和博大精深而產生畏j嗅心理,故而教師必須始終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識和體悟用最簡單明瞭的形式表達出來,必要時輔助採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打消了學生在認知上的困難和顧慮以後,就可以在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性上傾注心力。我們認爲,文化情懷的薰陶和文化生活的創造,是該門課程的最終目的之所在。通過研修課程,希望學生都能過“一種有文化氣質、有文生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文化生活裏,華貴而不可有銅錢臭,簡樸清素而不可遨遏無禮數。”。所以在教學方法上,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1)師生課堂討論(按各重點、難點章節安排):在上課時事先提出討論任務,學生聽完課後,專門安排一節課進行課程討論。事先指定個別同學帶頭,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師和學生坐在一起,聽完一位發言後,先讓其他學生提問,然後作出點評。隨後下一位學生髮言,照此進行下去。每學期可以安排2次一3次課堂討論,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演說辯論能力。

(2)多媒體演示、參閱網絡:儘量結合學生自己的專業,思考文化現象,在作業中體現出來,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3)觀看有關文化影像:例如在講述思想文化時,我們既可以藉助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也可以安排觀看科教頻道《百家講壇》名家講授來更深刻領悟大家思想之美。講授器物文化時,組織觀看《探索發現》欄目。讓同學們感到既在學習,又在享受,調節學習節奏,形成課堂講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活躍局面。看完後,要求學生寫出讀後感(小論文)。

總之,《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內容龐雜,在有限的學時中難以盡述,教師必須以輕鬆活潑的教學技法讓學生易學易懂並將其身心沉浸其中。這種教學技法其實對教師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它迫使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語言的把握、課堂氛圍的調節諸環節上精心推敲並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