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羣衆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學識都 人氣:9.98K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執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羣衆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重要作用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小議羣衆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建設羣衆和諧文化,提升國民素質對於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弘揚我國的優秀文化精神,維護和宣傳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營造文明健康的社會風氣都有着重大的意義,同時,推進羣衆文化建設也將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思想導向以及輿論的支持等。

關鍵詞:羣衆文化;和諧社會;作用

一、新時期羣衆文化的特徵

(一)生產力水平提高,人民追求相應提升,羣衆文化需求已從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當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溫飽問題完全解決的時候,人民的文化需求將從物質文化需求轉向精神文化需求。當前,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單純的興趣愛好轉變爲“求知、求樂、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有強調個體文化享受,又有要求彰顯個體個性文化素養的;既有追求“下里巴人”的傳統大衆文化,又有崇尚“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的等。隨着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需求更加渴望的同時也有條件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人們與外界聯繫的更加緊密,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意識顯著增強,審美觀也向着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些都促使精神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成爲必然。

(二)羣衆文化主體日益多元化,豐富着羣衆文化隊伍,加快了更新速度

當前社會文化中“旭日陽剛”的走紅,“鳳凰傳奇”的崛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默默站起來的羣體――農民工,這是一支羣衆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隊伍。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的才藝選秀節目,你都可以在不經意間發現讓人詫異的身影。隨着物質文明提升,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不再是知識分子的專有。社區居民、企事業單位職工、在校的大中院校學生、奔波在城市間的打工一族,出沒在建築工地的農民工弟兄,在現時都成爲羣衆文化參與的積極參與者,推動着羣衆文化向縱深方向發展。

(三)精英文化對羣衆文化的滲透,提升了羣衆文化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各種傳媒手段讓人們能在第一時間接觸和享受精英文化成果。與傳統傳媒的滯後相比,現今羣衆文化受精英文化的影響立竿見影,也日漸其深。從影視到音樂作品、文學書畫,到羣衆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見到精英文化的影子,一方面這種滲透提升了羣衆文化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重視羣衆文化的民族文化意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羣衆文化建設中的平民性創新。

二、羣衆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關係

(一)建設和發展羣衆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執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中外歷史上都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進入21世紀以來,中共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並將其作爲加強黨的理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承接和弘揚中國自古所崇尚的和爲貴、和諧爲美的社會理想,建設各階層人民和睦相處、和諧共治的和諧社會,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追求的目標。

(二)建設和發展羣衆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和諧本身就是羣衆文化的特徵之一。和諧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代代相傳的美好傳統,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中,羣衆無不把喜慶和諧作爲首要的祈盼與目標,我們常說“以和爲貴”,“家和萬事興”,“天時地利人和”等,這也在昭示着“和”的.重要性,總之一句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諧就是我們衡量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杆。而羣衆文化呢,其主要特徵就是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羣衆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進程中,人民羣衆共同攜手建設的結果。因此,羣衆文化在促進社會和諧上起着相當關鍵的作用。

三、羣衆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一)羣衆文化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

和諧社會應滿足廣大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傳統的羣衆文化中,蘊涵着豐富的道德精華。“文以載道”、“寓德於文”、“寓德於樂”、“寓德於情”是羣衆文化的傳統。羣衆文化活動由於它的羣衆性、教育性、娛樂性特徵,歷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豐富多彩的羣衆文化活動,具有宣傳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質,塑造人的靈魂,豐富人的精神內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們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振奮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羣衆文化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

羣衆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經驗承載體,具有普及知識作用,即幫助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擴大知識領域,提高生活能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通過羣衆文化傳授交流效能的發揮,可以使人們在參加羣衆文化活動中增長知識、經驗和才智。羣衆文化又是人們終身教育的一個方面。羣衆文化的社會教育效能具有廣泛、業餘、靈活、方便、普及、實用、形式多樣的特點,可以爲廣大羣衆開闢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素質;羣衆文化通過參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可以提高社會的整體素養,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三)羣衆文化爲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羣衆文化具有精神調劑作用,即調控參與者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方面產生的效能,如娛樂效能、宣泄效能、審美效能等。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廣泛開展的羣衆文化活動,可以爲人們緊張的勞動之餘在娛樂中得到積極的休息,可以爲社會情緒的調節提供宣泄的手段和渠道,可以架起溝通心理的橋樑,粘和各種心理裂痕,調和各種矛盾,使人們消除隔閡,增進了解,營造融洽和諧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李萍.社會信任與羣衆文化互動的倫理辨析陰.湘潭大學學報[J](哲社版),2006,2

[2]尹曉芳.羣衆文化建設的思考[J],2009,15

[3]馬龍潛.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整體結構特性[J]貴州社會科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