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和”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

學識都 人氣:2.99W

論文關鍵詞:傳統 和諧理念 和諧

淺談“和”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爲我國全體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奮鬥目標,挖掘、傳承中國中和諧理念的精髓,對於調節各種社會關係、倡導社會公德、整合社會資源,並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有着積極意義。

和諧社會是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概念,在社會主義和條件下,和諧社會實質上也是一個民主與善治的社會、秩序與法治的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社會、寬容與友善的社會、誠實與信任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從各個方面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既要努力發展經濟,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增強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又要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完善利益衝突的調節機制,依靠和制度來維護社會穩定和生活秩序。當然,挖掘傳統“和”文化的積極因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社會,營造團結合作的社會氛圍以及和睦相處的人際,這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以和爲貴”、“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和文化精神之表現,其“和”的理念已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治國安邦強調‘和睦相處’、‘和平共處’,治理家園講究‘家和萬事興’,爲人處事恪守‘貴和持中’的中庸之道,人生修養要達到‘心平氣和’的境界。”…具體來說,中國傳統“和”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和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普遍和諧理念

普遍和諧可以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和”主要有四個層面:人與自身之和、人與人之和、人與社會之和、人與自然之和,儒文化要求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其與己、與人、與國、與天下的和。

(一)自身之和

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修身,突出如何以仁心來做人處世,其實質就是要求人們在道德方面不斷自我完善,達到忘我的境界,成爲一個大公無私的聖人、君子或善人。其方法就是要通過“自省”、“慎獨”、“苦養”和“外求”等“先正其心”,而要正心“就要加強自身的修養、鍛鍊、磨鍊,端正自身的品質、情操、德行。因此認爲,修身是做人之本,‘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爲本。”也視其爲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大學》篇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