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牙期骨性Ⅲ類錯牙合咬合重建治療的研究

學識都 人氣:3.29W
替牙期骨性Ⅲ類錯牙合咬合重建治療的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的目的是對替牙早期和替牙晚期兩組骨性安氏Ⅲ類錯牙合患兒聯合應用上頜前方牽引和快速擴弓進行矯治,重新建立正常咬合關係,恢復良好的咀嚼功能。通過比較兩組治療前、後的頭顱定位側位片,分析上下頜骨、牙弓和軟組織的變化情況,評價治療的效果,比較兩組之間是否存在着差異。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病例選擇的標準:
        ①所有病例均來自山東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醫院)和山東省青州市人民醫院就診患兒,以前均未進行過任何正畸治療。每例患兒均有完整的病例記錄,包括病史、臨牀檢查、治療前左手腕骨片、治療前後的頭顱側位定位片、全口曲面斷層片、記錄模型等。
        ②ANB<0°,前牙反牙合,且下頜在最大後退位時,前牙不能達到對刃關係乳、恆尖牙均成Ⅲ類關係,恆磨牙爲近中關係。
        ③左手腕骨片提示患兒處於生長髮育高峯前期至生長髮育高峯期。
        22個病例中  男9例,女13例,平均8.6歲。根據年齡分爲兩組:A組替牙早期(6~8歲)男4女7例共11例,平均年齡7.2歲。B組替牙晚期(9~12歲)男5例 女6例共11例,平均年齡10.5歲。
        1.2上頜前方牽引矯治器的設計與臨牀應用
        (1)材料:美國3M公司生產的螺旋擴大器和彈力牽引圈,杭州奧索公司生產的前方牽引器。
        (2)矯治器的設計與製作:在上頜第一恆磨牙或第二乳磨牙上放置箭頭卡或單臂卡,上頜雙尖牙之間放置鄰間鉤加強固位,用1.0mm不鏽鋼絲彎制牽引鉤放置於上頜側切牙遠中,螺旋擴大器置於齶中縫正中,前後向位置與第二雙尖牙或第二乳磨牙基本平齊,用自凝塑料將上述部件與螺旋擴大器連接起來,牙合面加平面式牙合墊,向後包繞上頜結節,頰側包繞至後牙頰面1/3處。
        (3)臨牀應用:將矯治器在口內試戴、調磨合適後,清潔後牙頰、舌面,酸蝕、沖洗、吹乾,用釉質粘合劑將其粘固在牙齒上。首先進行上頜快速擴弓,對有寬度不調、後牙反牙合者,每天擴弓2次,每次180°,直至反牙合解除、上後牙舌尖與下後牙頰尖接觸爲止;對無寬度不調者,亦給與快速擴弓,目的在於鬆解上頜骨縫,每天擴弓1次,每次180°,一般使用7~10天。擴弓前後拍攝上頜咬合片,觀察齶中縫擴大情況,然後行上頜前方牽引,由位於上頜側切牙遠中的牽引鉤牽出,用3M公司生產的橡皮圈(3/8″3.5oz)進行牽引,每側白天用3根橡皮圈,晚上用2根,方向向前、下與牙合平面約成30~35°,牽引力每側400-500g,每天戴用時間不少於 14小時。複診時檢查調整前方牽引器,並視反覆牙合解除程度調整牙合墊。當前牙覆蓋達到 2-3mm 時,停止牽引,戴用保持器或進行二期固定矯治。
        1.3研究方法:治療組患兒在前牽引治療前、治療後分別拍攝頭顱定位側位片,所有X線片均由同一操作人員、同一部專業頭顱定位 X光機 (西門子公司產OP- I OE型)拍攝,參數爲90kV,12mA,球管至膠片的距離爲150cm,頭部正中矢狀平面至膠片的距離爲 15cm,圖像放大率爲 11.1%,未予校正。所有頭顱定位側位片由同一位醫師以細尖5H鉛筆在硫酸紙上描圖、定點、測量,兩週後重複測量一次,兩次測量值無顯著性差異。並對治療前後15項相關的軟硬組織項目進行了測量及統計學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兩組不同年齡兒童治療前後所測量項目的差值進行比較分析,以此評價矯治效果,從而選擇出最佳矯治時機。
        1.4統計分析:本文測量結果以Spss10.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方差分析和t檢驗。
        2結果
        22例患兒經過6~10個月治療,平均8.6個月,有效的刺激了上頜骨在橫向和矢狀方向的生長,使軟組織側貌明顯改善由“凹”變直,上下脣位置關係改善。獲得較豐滿的上脣和麪中部形態,且患兒能恢復正常的咀嚼和咬合關係。前牙覆蓋覆牙合正常,磨牙呈中性關係。
        治療前後頭顱側位定位片重疊測量後顯示,22例患兒的A點明顯前移,SNA角平均增大2.86°,ANB增大3.27°,上頜長度(ptm-ANS)平均增加或前移2.12mm,下面高(ANS-Me)平均增加2.86mm,這些都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SNB平均減少1.45°,下切牙的舌傾,雖測量值及臨牀上都有改變,但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上切牙脣傾,上頜磨牙平均伸長1.25mm,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個年齡組的比較:上頜的移動、上切牙的移動、下頜的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