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我國第四增長極的戰略定位與思考

學識都 人氣:2.29W

一、引言

試論我國第四增長極的戰略定位與思考

從極化空間的概念伸展出來的增長極的理論最初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提出來的。他認爲,“增長並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後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並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麼位於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稱之爲增長極。增長極是圍繞推進性的主導工業部門而組織的有活力的高度聯合的一組產業,它不僅能迅速增長,而且能通過乘數效應推動其他部門的增長。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技術進步和創新,而創新總傾向於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業。這種特殊的企業就是領頭產業。這種領頭產業,一般來說增長速度高於其它產業的增長速度,也高於工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同時也是主要的創新源。這種產業是最富有活力的,佩魯稱之爲活動單元(ActiveUnit)。佩魯指出,“增長極理論與含有活動單元的經濟空間理論是一致的,因爲活動單元可以創造自己的決策和操作空間,建立具有推進效應的中心,並推動整個經濟多維的發展。”這種產業增加其產出(或購買性服務)時,能夠帶動其它產業的產出(或投入)的增長,也就是說,這種產業對其它產業具有很強的連鎖效應和推動效應,稱之爲推進型產業。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經歷了均衡(20世紀50-70年代)—非均衡(20世紀80年代)—非均衡協調(20世紀90年代)的動態發展過程。典型的發展中大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這一國情和區情,決定了我們應該採用以增長極理論爲基礎的非均衡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區域“增長極”理論是一種非均衡發展理論,是採用動態非均衡方法來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該理論認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初始均衡—差異擴大—相對均衡,即從初始均衡到差異擴大再到相對均衡的發展過程。“增長極”理論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實現平衡發展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首先出現在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後隨着增長極規模的不斷擴大,從而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在中國當前的區域經濟板塊中,以上海爲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羣,以廣州、深圳爲中心的珠三城市羣和以北京、天津爲中心的京津冀環渤海灣城市羣,成爲國內外公認的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

二、增長極形成基礎與發展路徑

區域經濟中的增長極是指具有推動性的主導產業和創新行業及其關聯產業在地理空間商集聚而形成的經濟中心。增長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在產業發展方面,增長極通過與周圍地區的經濟技術聯繫而成爲區域發展的組織核心;在空間上,增長極通過與周圍地區的空間關係而成爲支配經濟活動分佈與組合的重心;在物質形態上,增長極就是區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長極通過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與擴散效應而對區域經濟活動產生組織作用。具體而言,經濟增長極形成的基礎應該由硬環境基礎和軟環境基礎組成。其中硬環境基礎包括要素資源、基礎設施(包括交通)等,軟環境基礎(即制度基礎)包括政策、文化、觀念、人才、科學技術等。制度經濟學家們認爲,制度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度制約着經濟績效。同時增長極的形成基礎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密切相關。

1、增長極的形成基礎。

(1)區域內擁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羣體和企業家羣體。

富於創新的經濟元素在經濟空間中處於支配地位,而其他經濟元素則處於受支配的地位。處於支配地位的經濟元素具有“推動”效應,它自身的增長和創新會誘導、推動其他經濟元素的增長。如果該經濟元素能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內集聚發展即可形成增長極。由於某些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在覈心地區或大城市的集聚,導致資本和技術的高度集中,形成規模經濟,通過自身迅速增長對臨近地區產生強大擴散作用,從而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所以培養增長極的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創新是產生極化效應的原動力,它不僅使單個企業獲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產生重要影響。

(2)具有規模經濟效益和適宜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

除了創新能力及其主體外,發育成爲增長極的地區還需有相當規模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存量,從而形成規模效益,提高經濟效率。良好的投資和生產環境,巨大的勞動力就業市場,良好的環境資源和國土綜合利用產出效率及其價值提升空間,能量巨大的內需型消費市場,內生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都有助於快速聚集資本、人才和技術,加上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夠使區域經濟快速成長爲增長極。

(3)擁有大規模推進型工業部門。

工業經濟的發展和成長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一個極點。要把區域增長極的建立與推進型產業相聯繫。所謂推進型產業一般是同主導產業緊密配合的新興產業,在區域內會對周邊地區產生較強的輻射能力,產業體系較爲完善和發達,具備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它們的發展往往能對當地經濟產生較大的產業關聯效應,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增長極培育內涵中,推動型產業是區域發展的領頭產業或帶頭產業,自然也是主導產業,它在區域經濟運作中起着支配作用。各地區通過扶持帶動性強的關鍵產業,培育和支持支撐力強的骨幹龍頭企業,通過抓好大支柱、大產業、大投資、大基地,促進地區工業經濟發展,通過工業經濟發展以工哺農,做到城鄉統籌,才能打造增長極。

(4)綜合交通設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設施。

具有基礎設施優勢(高速公路、現代化機場、海港、政策)的地區更容易吸引各類投資者進入,更容易形成資源聚集繼而發展成爲增長極。

(5)城市羣建設及城市化進程的巨大輻射力和擴張能力、吸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城市羣是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論文格式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超大或特大城市作爲地區經濟的核心,藉助於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發生與發展着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繫,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

2、增長極的選擇原則。

佈德維爾把增長極同極化空間、城鎮聯繫起來,使增長極有了確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長極的“極”,位於城鎮或其附近的中心區域。但這種增長極不一定選擇在傳統要素的產地,而是在較不發達的低層次的發展軸線上,這樣既可以使增長極有充分的發展餘地,又能使一定區域獲得增長極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增長極的定位和選擇不能僅僅依賴現有的資源如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等物質稟賦的投入,更不能單純依靠國家產業政策干預,而應隨着經濟的發展,在生產力發展的更高階段更注重競爭優勢。依靠外力(外地資本和本地自然資源稟賦等)和內力(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能力等)的雙重作用發展區域經濟,培育兼顧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新型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