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豬常見傳染病的檢疫與處理措施

學識都 人氣:4.32K

 摘要:文章針對目前我國生豬傳染性疫病日益增多,病情複雜多變等現象,對幾種常見的生豬傳染病檢疫與處理方法進行探討。

淺談生豬常見傳染病的檢疫與處理措施

關鍵詞:生豬;檢疫;處理;傳染病

豬的疫病尤其是傳染性疫病,其傳染速度很快,不但可以在豬羣中傳播,還可以通過屠宰、加工、搬運以及烹飪和食用等環節,將病傳染給人,對人類的健康形成威脅。所以必須加強獸醫衛生檢驗管理工作,及時找出傳染源,並根據現行的肉品衛生檢驗規程作適當的處理,使對人畜可能有害的屠宰產品及時淘汰或做無害化處理,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防止疾病的流行。

一、豬瘟

1、宰前檢疫。該病僅限於豬發病,不同品種、年齡及性別的豬均可感染,所以典型豬瘟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無季節性,急性暴發時,最先爲急性型,以後出現亞急性型,到流行後期少數呈慢性型,病程較長者常繼發細菌感染。豬瘟病豬在臨牀上有典型豬瘟和非典型豬瘟之分。

典型豬瘟。該型通常出現於未免疫的豬羣。急性病豬體溫升高到41℃左右,稽留不退,粘液膿性結膜炎,喜鑽草堆,弓腰,易退槽,喜引污水,間有嘔吐。先便祕後拉稀,或便祕拉稀交替出現,糞內有纖維素性白色粘液和血絲。鼻、脣、耳、下頜、四肢、腹下及外陰等處皮膚有點狀出血,指壓不退色;慢性病豬多見消瘦貧血,體溫時高時低,食慾時好時壞,便祕腹瀉交替,皮膚有紫斑或壞死幹痂。

2、宰後現場檢疫。最急性型病死豬,表現在漿膜、粘膜及內臟有少數出血點外,其它五病變出現。急性型患豬的病變和亞急性型相似,全身淋巴結邊緣呈網狀或大理石樣出血,嚴重時甚至全部呈黑紅色,多數臟器的漿膜、粘膜有出血點,尤其是脾臟病變更典型,呈淡紅色,脾邊緣有黑紫色突起梗死,切面皮膚有出血點,皮下脂肪、肌膜出血。腎臟貧血並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慢性豬瘟患豬多見壞死性腸炎,在迴腸未端、盲腸和結腸粘膜上有鈕釦狀潰瘍。

3、檢疫後處理。發現豬瘟時,應立即將病豬隔離,並且儘快確診上報疫情,禁止將生豬及產品運向向非疫區,對無利用價值的.病豬應儘快撲殺、深埋,對已被污染豬舍、場地、墊草、糞便等進行嚴格消毒。對周圍無病區和受威脅區的豬進行緊急接種。

二、豬丹毒

1、宰前檢疫。(1)急性敗血性。病豬臥地,高熱稽留,體溫升高到42%以上,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紅斑,或呈瀰漫性鮮紅,壓之褪色,以後變爲暗紫色,眼結膜潮紅。病豬食慾減退,先便祕後拉稀,甚致便血。(2)亞急性診塊型。除體溫升高和精神沉鬱外,典型症狀表現是在肩、頸、胸、背、腹側、腿外側等部皮膚上發生特殊的疹塊,稍高出皮面,呈暗紅色或中央蒼白的方形、菱形或圓形。病程較久的疹塊壞死結痂和剝落。(3)慢性心內膜型。病豬消瘦,便祕和拉稀交替出現,呼吸困難,被毛無光澤。關節強拘與變形,運動障礙。部分病豬皮膚成片壞死脫落,耳、尾可能幹脫。

2、宰後現場檢疫。典型的豬丹毒病豬胴體,在皮膚上常常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方形、圓形或菱形疹塊並高出皮面,該皮面呈白色、灰色或紅色。敗血型的病豬,胴體大片皮膚瀰漫性充血發紅,有時在耳根、頸、腹及後肢內側有密集的紅斑。慢性型者,主要表現在二尖瓣有菜花狀贅生物,四肢關節腫大變形時,囊內有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物。

3、檢疫後處理。胴體及內臟有顯著病變者,全部化制或銷燬,有輕微病變的胴體及內臟高溫處理後出場,血液化制或銷燬,豬皮消毒後利用,脂肪煉製後食用。規定高溫處理的胴體及內臟,應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病癒的丹毒病,皮膚上僅顯灰黑色痕跡,皮下無病變者,可將患部割除後出廠。

三、豬巴氏桿菌病

1、宰前檢疫。最急性患者常無任何表現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至41~42%,不食,臥地不起,頸下及咽喉部發硬並有壓痛,呼吸困難,呈犬坐姿式,張口吐舌,有時發出喘鳴聲。口鼻流泡沫,可視粘膜發紺。腹側、耳根和四肢內側皮膚出現紅斑。有的病豬腹瀉、跛行等。

2、宰後檢疫。急性病豬的特徵常常是纖維蛋白性壞死肺炎。胸膜粗糙並有纖維蛋白沉着。全身粘膜、漿膜、實質器官和皮下組織一般都有出血變化,最明顯的特徵是喉部及其周圍出血性漿液浸潤。淋巴結、心外膜及心包膜也常有小出血點。慢性經過者,肺內形成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小暗紅色小結節,切面深紅色並有灰黃色壞死或化膿中心。

3、檢疫後處理。對於疫羣中尚未發病的豬實行緊急預防接種,將病豬隔離進行治療,對死豬深埋或燒燬;肌肉有病變時,胴體、內臟與血液全部銷燬或作工業用;肌肉無病變或病變輕者,割出病變局部,胴體及內臟經高溫處理後可食用;皮張經消毒處理後方可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