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芻議

學識都 人氣:7.49K
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芻議
  摘要:本文就非主題文化傳播的起源、表現,特徵、本質及未來走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 非主題文化 傳播
  
  一、非主題文化傳播的起源
  
  在現今互聯網網頁的瀏覽中,你不難發現很多以“非主題”命名的文化現象,如非主題塗鴉、非主題攝影、非主題詩、非主題創作、非主題營銷、非主題服務、非主題活動,非主題環境創設、非主題空間、非主題愛情、非主題公園、非主題風景、非主題聚會、非主題系列、非主題變奏、非主題城市、非主題模式等,作爲一種值得關注的文化傳播現象,“非主題”文化傳播正在網絡上悄然流行開來。
  如何界定非主題文化。從字面理解非主題文化應該是一種與主題文化相對的文化取向。雖然還沒有人爲非主題文化下過準確的定義,但我們從其表現特徵上可以發現:非主題文化現象的提出是基於“像”大於“意”的理念,同時提倡“迴歸”,強調樑莠並呈、醜美相伴、多樣生活格調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動、藝術創作、感情交流和景觀。它是對社會過於單一化意識的一種反叛,也是後主義在文化意識領域的一種表現。後現代主義從內容上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立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
  非主題文化繼承瞭解釋學反對傳統哲學對本體、本質的追問,否認中心、整體性、認識性、客觀性,強調主體對事務、對象的解釋、理解,注重從主體出發而發生的主體與對象的意義關係。主張多元、主觀和不確定。這也是爲什麼非主題文化強調樑莠並呈、醜美相伴、多樣生活格調生活旨趣包容。
  而後現代主義的代表羅蒂的反對真理符合論,也在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上成爲很多人的理論依據。真理只是“我們最好加以相信的東西”而已。所以不要讓真理再壓迫我們了。我們相信與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縛都要被打碎。
  作爲另一位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德里達就認爲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讓各要素之間、等級結構的兩極之間進入一個自由嬉戲的範圍。所以善的、惡的、醜的、美的、不善不惡的、不醜不美的,正常戀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個性的和沒有個性的都能成爲非主題活動的受邀者,德里達認爲事物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徵或本質,一切都是變動的、不確定的,意義只存在於解釋者的解釋行爲中,“閱讀就是一種誤讀”。也正是非主題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題活動取得了主題活動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當然,非主題文化核心還主要來源於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奧塔,他宣告:元話語已經過時,元敘述的社會語境如英雄聖賢、拯救解放、偉大勝利等已散入了後現代知識的雜亂的星空中,人們不再相信偉大“推動者”、偉大“主題”,人們只運用“小型敘事”,只相信後現代世界是一個“凡人”的世界。
  哈貝馬斯則竭力主張用談話、溝通、理解來達到不同人、不同羣體的一種具體的共識的過程。這也就是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十分活躍的理論依據。
  
  二、網絡非主題文化傳播的表現與特徵
  
  哈貝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爲非主題的即沒有通過理性和論證的世界。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贖是通過交流、溝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進而實現共識的過程。在哈貝馬斯理論框架中,他把普通語用學首先定義爲關於理想的話語環境的學說,他認爲在理想的話語情境中:“所有參與者無保留地追求加強語義的語言目標,以便達成共識,爲各人所追求的行動計劃能一致協調奠定基礎。”“共識的範圍越寬,合理性就越大。網絡環境顯然是哈貝馬斯最佳的理想的話語環境。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認爲,網絡構築了“賽伯空間(Cyberspace)”,而在“賽伯空間(Cyberspace)”這個虛擬世界裏,意味着對於每一位獨立的個體可以有着一種與真實社會不同的放鬆的感覺、放鬆的心態,你的態度、你的興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與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與共識,直接可以決定你有無數的聚合與分離,在線與離線,創建與刪除等等情況發生。而另一面,該空間的開放性特徵類似於對物理空間物象性的理解:我們似乎沒有能力想象空間怎麼會是有邊界的。正是這種開放性它也爲個性化遊牧與對話創造機會和可能。只要願意,網絡就是一個永恆“自由”的互動過程。“自由”的牽引者一是興趣,二是對話後共識和理解,這種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態,網民只有在這種心態中,纔可以參與話語併爲自己的觀點辯護;纔可以擺脫強制、統治、權力遊戲等純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動機;纔可以把那些潛在於我們的斷言中的認知性的、規範性的、表現性的三種有效性要求區分出來,並且僅僅通過辯論達到這種區分;纔可以使人們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連續的基礎達成共識;纔可以達成一項合理的同意,這項同意可以根據進一步的協商進行修正。所以無論是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贖溝通理論的實施還是哈貝馬斯所代表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形成的非主題文化傳播,必然借用網絡獲得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縱觀網絡傳播,從搜索引擎到網站、博克、,從點擊、鏈接、超鏈接無處不留下非主題文化傳播的影子。網絡空間不僅有冠以“非主題”名頭式的藝術創作、活動、組織和種類繁多的形式,還有很多隱性的非主題文化傳播,譬如聊吧、網絡小說、QQ、網絡在線等形式,就是在這些虛擬交互空間裏,網民通過聚會、對話、發圖片、發帖子、作動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見個性化的語言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戲謔、調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種非傳統的另類表達呈現在網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誠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創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還可能是開放又帶有個人狹隘,可是無論怎樣,網蟲們在互動交流中決不乏個性的展示,決不乏民衆藝術的誕生,決不乏共識的達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裝、社會面具的摘下,“範跑跑”成爲面向網民敢於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溝通裏,山寨版的《春晚》、《無極》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達成的共識中,“俯臥撐”、“林卡脖”、“劉內褲”、“楊不歸”成爲人們共同征討的對象;而“打醬油”、“不怕雷到你,就怕囧自己”又表現了人們對網絡輿論變身網絡暴力干擾人們的現實私人空間時,網民“關我x事”的從容心態贏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鳴;“很黃很暴力”小學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語,則將網絡“新道德”問題提到了一個高度令廣大公衆思考。而諸如“山寨家電,山寨明星,山寨建築、山寨現象”、“正龍拍虎”、“不能太陳冠希”等網絡流行語所構成的另類網絡對話與文化傳播,既是非主題文化傳播的網絡表現又展示非主題文化傳播的網絡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