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語言觀的啓示

學識都 人氣:1.82W
關於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語言觀的啓示


  論文摘要: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發展明顯地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其前後期思想可以說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前期,維特根斯坦哲學中的語言觀表現爲意義指稱論和語言界限;在後期,其哲學中的語言觀表現爲家族相似性、規則悖論和私人語言,在這期間他提出了著名的語言遊戲說,認爲語言重在參與,只有在語言中才能分析出具體語言的意義,給當代語言和哲學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啓示,研究視角也發生了重大轉變。

  論文關鍵詞:後期;哲學;語言觀;啓示
 
  一、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綜述

  上世紀的頭20年是維特根斯坦哲學的前期階段,其思想主要來源於弗雷格和羅素,強調以邏輯構造世界,用邏輯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題的意義。對邏輯實證主義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前期的代表作爲《邏輯哲學論》(1921)。30年代之後他的思想發生重大轉變,他部分地受到摩爾、萊姆塞以及19世紀的德國語言學家毛特納等人的影響,注重正確使用日常語言,強調語言的不同用法和語言的約定性質,代表作爲《哲學研究》(1953)。後期研究的實質是對語言和事實的區分,尤其是對日常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語詞的意義和應用。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語言觀前後期也發生了很大轉變,前期研理想語言,認爲語言是現實的邏輯圖畫,這些觀點都嚴重脫離了生活形式;他在後期轉向了研究日常語言,認爲語言的意義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語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論——家族相似性。後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觀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爲家族相似性、規則“悖論”和私人語言,他的這些語言觀給現代哲學研究和語言研究帶來了很大啓發。

  二、家族相似性的啓示

  維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來界定語言遊戲間的關係,把語言遊戲的關係比作家庭成員的關係,描述了語言之間的相似性,但否認語言本質說。關於維特根斯坦批判語言具有本質這一點,國內外很多研究維特根斯坦的學者觀點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認知語言學範疇化理論的產生,給語言學帶來了新的研究視角,這一點兒無人能否定。
  維特根斯坦說:“《邏輯哲學論》並不全錯,它不像冒充鐘的一袋破爛貨,而是像一隻不告訴你正確時間的鐘”。這句話足以說明儘管他否定自己前期所提出的觀點,但是也並沒有完全拋棄。維特根斯坦的前後期哲學思想雖然迥然不同,但是並不意味着前後兩種哲學的完全對立,不管是在主題還是表達思想的方式上,都存在很多相似性,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前後期哲學思想關心的主題如何用思想表達語言,儘管兩者對語言的認識不同,但是這兩種哲學都是對語言的批判。前期批判的是很多哲學家認爲語言存在本質,並且澄清了命題意義的提出主要由於人們誤解了語言本質;後期是對其前期語言觀的批判,提出哲學的目的在於治療人們由於誤用語言而產生的理智疾病;(2)前後期的哲學思想都認爲哲學是一種活動,徹底否定了傳統哲學所認爲的哲學是一種理論體系的看法。在前期,他把澄清命題意義看作一種活動,後期則把語言看作一種遊戲;(3)前後期在處理哲學問題的方式上也有相似之處,維特根斯坦不認爲哲學存在真正的問題,所有哲學當中存在的問題都是由於人們誤用語言導致的,最終通過分析的方法消解了這些問題;(4)維特根斯坦前後兩種哲學的相似之處在於看待形而上學的態度上,對於“可說的”和“不可說的”的看法上,還有在關於哲學和科學關係的問題上。維特根斯坦關於可說的東西可以顯示的思想在他後期思想中得到了繼續,後期思想顯示了不可說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其前後期思想存在內在的邏輯聯繫。
  前後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存在着一定的連貫性,後期並不是拋棄了前期的思想,只是轉換了一種視角來觀察和分析問題,兩者之間存在深刻的家族相似性。
  維特根斯坦在前後期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哲學,但是前後期思想之間的連接點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前後期思想的“家族相似性”是什麼?
  (一)前期維特根斯坦哲學的理論基礎是關於意義的問題,這一問題也成爲他後期哲學的出發點。他在《邏輯哲學論》中關心的中心問題是命題和詞的意義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他和羅素的觀點一致,認爲詞或名稱的意義就是它所指的對象;同時也贊同弗雷格的看法,認爲名稱只有在命題的語境中才有意義,命題的意義在於它所描述的事實之間的關係。前期維特根斯坦認爲意義問題與真假有着密切關係,而在中期則發生了轉變,但是他仍然堅持:“一個詞只有在命題的語境中才有意義”。並且他還明確指出:“一個命題一旦被解釋爲必然爲真或爲假的,那麼它就是完全獨立於實在的,因而不再行使命題的職責了”。在這個時期,對於語言的意義與外在對象的對應關係,維特根斯坦已經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堅信了,這種對應關係開始變得相對自由了。他的這種觀點得益於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並且詹姆斯對於意識活動和經驗現象的微觀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維特根斯坦對於語言意義的認識,他將命題的意義由命題與外在事實的對應關係轉變爲命題與經驗的關係,這樣的轉變表現出較爲明顯的實用主義特徵。
  (二)關於意義的證實問題,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指出只有建立於邏輯規則基礎之上的理想語言才符合世界的邏輯結構,然而這種觀點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開始發生了變化,主要有表現爲:1、維特根斯坦開始放棄早期的圖象理論,從理想語言轉向日常語言,注重語言的實際使用;2、擴大了命題的適用範圍,把命題看作了與假設具有相同的含義,並且經常把這兩個詞交替使用。
  以上是導致維特根斯坦思想發生轉變的內在因素,也可以看作語言研究的一種視角的轉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將視野轉向了廣闊的人類社會的語言世界。前期思想爲後期理論的提出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