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美學要素初探

學識都 人氣:3.06W

【論文關鍵詞】教材 語文教師 美學要素

【論文摘 要】美育對中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語文教師必須把握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美學要素。本文認爲, 從藝術風格方面去探討,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美學要素有雄渾之美、對稱之美、悲愴之美、意象之美、柔婉之美、映襯之美、獷悍之美等。

   我們的周圍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高水平高質量的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基本條件之一。作爲教育實施者和主體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時時貫穿美的教育,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美的理想、美的行爲、美的一切。
   一、雄渾之美
   雄渾,即雄健渾厚,雄壯浩翰。[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悽婉。”由此可見,雄渾之美,歷來是文學作品的美學特徵之一。
   “雄渾”之美是一種整體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如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雄渾的詩境有如一團自在運行的元氣,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正象嚴羽所說:“氣象混沌,不可句摘。”如王維《使至塞上 》,其中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爲“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凸現了大漠粗獷雄渾。無際無涯的大漠中,一縷烽火臺上的孤煙,直上青天;長河似帶,落日降臨,異常渾圓, 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 漠之大、煙之直、河之長、日之圓,四個元素渾然一體,營造出一種讀者無法拒絕的、心靈沉醉的雄渾之美。
   二、對稱之美
   人們在發現宇宙和大自然的和諧美的現象和規律時總會感到興奮,讚歎“天道崇美”;見到精美的藝術品時,就會有愉悅感。而這種愉悅的情緒常常是由對稱引起的。
   對稱是重要的美學要素,又分結構對稱、功能對稱、裝飾對稱等。對動物來說,結構對稱是生存的需要,進化的結果。爲了生存,左右結構必定對稱,才能跑得快,飛得起來。功能對稱是在結構對稱的基礎上疊加的功能,如左右眼圖像的立體感和距離感,使它能夠準確捕捉食物;左右耳的聲音疊加,使它能躲避來犯之敵。
   對稱有虛實之分,實的對稱可以用物理學對稱操作討論:物體相同部分有規律的重複;虛的對稱是概念性的,如左旋、右旋。
   三、悲愴之美
   悲愴的極致是晉魏時期的作品,“建安風骨”的一個重要美學特徵慷慨悲涼,這個歷史時期的特徵之一是頻繁的改朝換代。從魏晉到南北朝,皇帝王朝不斷更迭,社會上層爭奪砍殺,政治鬥爭異常殘酷。門閥士族的頭面人物總要被捲進上層政治漩渦,名士們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場。何晏、嵇康、二陸、張華、潘岳、郭璞、劉琨、謝靈運、范曄……這些當時第一流的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都是被殺戮害死的。應該說,這是一張相當驚人的名單,而這些人不過代表而已,遠不完備。“廣陵散於今絕矣”,“華亭鶴唳不可復聞”,留下來的總是這種痛苦悲哀的傳聞故事。這些門閥貴族們就經常生活在這種既富貴安樂而又滿懷憂禍的境地中,處在身不由己的.政治爭奪之中。“常畏大網羅,憂禍一旦並”(何晏),“心之憂矣,永嘯長吟”(嵇康),是他們作品中經常流露的情緒。正是由於殘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毀滅,使他們的人生慨嘆夾雜無邊的憂懼和深重的哀傷,從而大大加重了分量。他們的“憂生之嗟”由於這種現實政治內容而更爲嚴肅。從而,無論是順應環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尋求山水、安息精神,其中由於總藏存這種人生的憂恐、驚懼,情感實際是處在一種異常矛盾複雜的狀態中。外表儘管裝飾得如何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心卻更強烈地執著人生,非常痛苦。這構成了魏晉作品悲愴的一面。向秀的《思舊賦》雖是剛開頭就煞了尾,把受殘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傷曲折而強烈地抒發出來,大概從來沒有像阮籍寫得這樣悲愴而美麗。
   受其影響,唐宋時期的作品,更是將悲愴之情與家國命運聯繫在一起。
   四、意象之美
   所謂一草一木總關情。在中學語文教材的所選材料中,飛鳥蟲魚,風花雪月,都可能成爲表達某種思想或者情緒的載體。這種載體就是所謂的意象。作爲一種美學形態,意象通常是指以獨特、完整的形象體系爲基礎,進而表現或暗示出一種超越這一形象體系的豐富、深邃的美學意境的表現方法。因此,其基本特徵應是:首先它具有獨特、完整的形象體系,而不是隻有局部、甚至孤立的細節形象;第二,它應能表現或暗示出超越這一形象體系的深邃、豐富的美學意境。也就是說,它不能只是一個形象的簡單比附、單向譬喻,而要有多義性的哲理內涵,應是具象與抽象的深層融合。
   意象之所以美,就在於它承載了超出它本身的感情和觀念,而又不把這種感情和觀念表達的那麼直白。
   意象之美還在於,它爲每個讀者提供了不同的空間。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由於自身的經歷、素養、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對作品中相同的意象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讀。因此,這個意象就愈發顯得千姿百態,美不可言。
   參考文獻:
   [1]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3]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