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社會領域論文

學識都 人氣:2.9W

《指南》社會領域論文你會寫了嗎,一起去參考一下範文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指南》社會領域論文

一、爲什麼《指南》要把社會領域作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內容之一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中,最終也必然從一個“生物”的人成長爲一個“社會”的人。幼兒期是人的個性初具雛形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對人對事對己的態度、個性品質、行爲風格,不僅直接影響一個人童年生活的幸福感,身心健康,知識、能力、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響其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在這個時期,幼兒學習怎樣與人相處、看待自己、對待別人,逐漸認識周圍的社會環境,逐漸內化社會行爲規範,逐漸形成對所在羣體及其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髮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因此,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幼兒心理髮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領域的學習是幼兒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核心價值在於引導幼兒逐步學會共同生活,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包括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社會性方面的個性品質。

二、爲什麼要把“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作爲社會領域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兩個子領域

幼兒的社會化是在人際交往和對社會生活的主動適應中進行的。幼兒從家庭走進幼兒園,經歷的不僅是生活空間的轉換,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際關係、行爲準則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只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幼兒纔可能形成積極的交往態度、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對人對己的正確認識與態度。同時,也只有在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才可能瞭解社會行爲規範並自覺遵守,體會到自己與所在羣體的密切關係並形成歸屬感。因此,“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構成了社會領域中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幼兒在交往的過程中,分享着他人的信息,瞭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解決同伴之間的衝突,也能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人,讓別人瞭解自己的觀點,感受自己的主體性。幼兒在適應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或修正各種行爲和生活方式,逐步接受所在社會羣體的生活方式、行爲規範和價值觀。所以,《指南》將“願意交往”“友好相處”“自尊自信自主”“善待他人”四個目標歸入“人際交往”這一子領域,將“喜歡並適應羣體生活”“遵守基本行爲規範”“有初步的歸屬感”作爲“社會適應”這一子領域的基本內涵。

對幼兒來說,每一次社會環境的改變都是一次挑戰,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與發展的機會。比如,在幼兒園中班的閱讀區裏,一位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安靜地看書。另一位小朋友對看書的孩子說:“這本書是我帶到幼兒園來的,我現在想看。”看書的孩子說:“這本書是我先拿到的,應該我先看。”……兩位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執起來,最後書也被撕爛了。顯然,拿圖書的孩子沿襲了在家庭環境中的慣性思維,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圖書拿到幼兒園,就是爲了分享給大家閱讀。幼兒只有認識到並理解這種變化,主動變換角色、調節行爲,適應新的社會羣體,才能建立起和諧的關係。

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和成人的教育引導,幼兒與夥伴交往和相處的經驗會逐步得到積累,會逐步適應和感受到集體生活帶來的樂趣。比如,在幼兒園閱讀活動中,小班幼兒爲獨自、平行閱讀,中班幼兒逐步過渡到共同閱讀,而大班幼兒則發展到利用集體閱讀的機會表現自我,乃至不斷體會合作閱讀的樂趣,不斷嘗試創新合作閱讀的機會和方法。這些變化與幼兒自身交往與適應能力的提高均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三、怎樣更好地貫徹落實《指南》中社會領域目標的具體要求

1.深入理解、把握《指南》中目標的內涵

在《指南》頒佈之初,曾有社會人士對有關條目發出過質疑:“4歲的孩子能否體驗家長的辛苦?”“幼兒園的孩子是否能有歸屬感?”……其實,認真閱讀《指南》社會領域的目標不難發現,《指南》關於“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及其子目標的確定,重點是爲了教師或家長把握教育要點和實質,明確社會領域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重點內容,使幼兒在感性的層面上積累屬於這個年齡階段能夠感受和理解的情感體驗,而不是上升到理性層面掌握條目中抽象的概念。

比如“社會適應”部分的目標3爲“具有初步的歸屬感”。每個年齡段又有4個分目標。其中第3個目標是:“能說出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小區(鄉鎮、村)的名字。”“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可以看出,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經過進一步分解目標要求,表現出圍繞一箇中心,要求從幼兒自身的生活環境開始,從個人到集體,從家庭到幼兒園,從自己的居住地再到國家,逐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要求。幼兒的歸屬感,往往來自於他們對羣體生活的直接感受和體驗。在家庭這個幼兒最早接觸的社會羣體中,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會使幼兒對家庭產生一種歸屬感。若幼兒園能像家庭一樣帶給幼兒溫暖、關愛、尊重、支持和鼓勵,他們自然也會對這個羣體產生歸屬感。

在一次送教下鄉的活動中,支教教師問鎮上大班的小朋友:“誰能告訴老師,你們是哪裏人?”班裏的小朋友用手指着地面爽快地回答:“這兒!”不難看出,孩子們明白自己所在的幼兒園和歸屬地,但因平時教師和家長缺乏教育的目標意識,導致孩子不能深入地理解並明確說出自己的.所在地。因此,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正確理解和把握教育要點和實質,善於將家庭、幼兒園及當地的各種情境和每一個活動的內容結合起來,使幼兒在點點滴滴的學習和感受中,瞭解社會常識性的知識,感受和體驗作爲集體中的一員的快樂。

2.注重幼兒在實踐中的觀察、感受、體驗和理解

社會實踐是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中極爲重要的內容和途徑。幼兒良好教育的完成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三位一體的合作。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重點是在實踐中去感受和體驗。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要重視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讓教育迴歸自然的環境、真實的生活;讓幼兒在獲得直接的經驗的同時,逐漸懂得一定的道理,遵守一定的行爲規範,獲得社會性的發展。

我國現在的幼兒大多爲獨生子女,在家庭中鮮有與同伴合作的環境,缺少與同伴相處的經歷和經驗,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爲準則。如果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往往會使幼兒不自覺地表現出以自我爲中心的傾向,這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將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當幼兒進入幼兒園後,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在與同伴的相處中,不斷學習與同伴交往、友好相處的要點和方法;在感受和體驗中分享合作,養成自尊、自信、自主的態度,逐漸規範自己的行爲。有人認爲,社會領域的教學只要把道理講清楚就可以了,幼兒自然會懂得。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如在幼兒園遊戲活動中,娃娃家出現了小小的混亂:小偉把桌上好吃的東西全放在了地上,另三個孩子不滿意地上前阻止,大家爭搶起來。教師問原因,三個孩子搶着說:“老師,小偉把家裏吃的東西全放在了地上。”小偉一臉委屈:“他們都不讓我在桌上吃飯,我生氣了!”教師看了看問:“你們是娃娃家裏的誰?在幹什麼?”邊上的孩子說:“我們是娃娃家的客人,她是媽媽,小偉是爸爸。我們在過生日。”教師問小偉:“是這樣嗎?”小偉點點頭。“爲什麼不讓他在桌子上吃飯?”教師問。“這張桌子只能坐三個人,我們這裏正好。”孩子們解釋道。教師笑着說:“餐桌比較小,只能坐三個人。小偉,家裏來了客人,你覺得讓誰先吃飯比較合適呢?”小偉想了想說:“客人。”“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看現在家裏這麼亂,客人看到了多難爲情啊。”小偉蹲下去,開始撿地上的餐具。“我們幫你一起撿吧。”其他三個孩子也加入了進來。在大家的共同參與下,地上的餐具很快撿乾淨了。他們又開始了遊戲……

可以看出,幼兒在玩遊戲的時候,也在經歷和感受與他人相處、交往的過程,教師在幼兒遊戲中要善於觀察,並針對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介入遊戲,幫助幼兒從無意狀態發展到有意注意,引導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相處,學習適應遊戲規則,在適應遊戲規則的同時,更好地促進相處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3.重視一日生活各環節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社會領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綜合性、伴隨性和滲透性。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包含着重要的學習內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中發揮着獨特的教育作用。

首先,教師應重視自身日常的態度、言行,因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常常受到老師的態度和參與程度的影響。比如,幼兒所表現出的自尊、自信、自主的態度,與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關愛、尊重並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是密切相關的。如果幼兒經常處在一種高壓的生活和學習狀態中,就很難有自主的表現機會。幼兒自尊、自信的培養,並不完全依賴於教師單純的說教,關鍵在於不斷的成功所帶來的感受和體驗。一個慣於嘲諷和批評幼兒的教師,十分不利於幼兒養成自尊、自信的生活態度。

其次,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是教育。在入園、飲食、午休、活動等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都包含着社會領域中幼兒應學習的重要內容:不私自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能基本遵守規則、愛惜物品……比如,在幼兒園課間休息喝水的環節中,有些幼兒自控能力不強,常常會把飲水當成好玩的事情來做。教師要提醒幼兒:“喝水時不要擁擠,排好隊一個一個地來,不要把水灑到別的小朋友身上和地上。”良好的常規不僅能保持班級正常的保教秩序,對幼兒本身發展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幼兒可以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環境,適應集體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遵守班級活動秩序等。

教師要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培養幼兒的好習慣,提高生活和常規活動的教育性,通過點點滴滴的教育滲透,引導幼兒學習並遵守基本的行爲規範,並通過長期的行爲練習,幫助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品德和行爲規範習慣。

最後,教師要注重各種教育形式的有機結合。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是多種教育方式共存的,實現教育目標的途徑也有多種。就教師所熟悉的常規教育活動、區角活動和遊戲活動來說,應結合社會領域相關的學習內容,將常規性的社會常識教育、體驗活動、常規培養、社會實踐活動等,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開展。

比如常規教育活動“我長大了”,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幼兒回顧自己在小班時的行爲表現,感受自己的變化;通過實踐活動,組織幼兒到小班幫助弟弟妹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邀請小班的弟弟妹妹來做客,增強幼兒的責任感;幫助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以繪畫的方式進一步展現、感受自己的變化;引導幼兒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觀察和了解社會中不同的職業,和老師、朋友、家長一起,暢想將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自己有什麼理想……

總之,學習和領會《指南》社會領域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目標,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把握幼兒社會領域學習的正確方向。在幼兒園工作實踐當中,我們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幫助幼兒獲得簡單的交往常識和技能,逐步引導幼兒學會共同生活,建立和諧的我羣關係,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爲他們將來長大成人,特別是成爲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奠定良好的基礎。

TAGS:指南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