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補貼熱門題目探析

學識都 人氣:1.3W
當前我國農業補貼熱門題目探析
2003年1月中心農村工作會議,將“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辦法”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着重抓好的工作之一。我國農業補貼改革複雜而艱鉅,仍處在探索階段,很多熱門題目還未形成共叫,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和探索步伐,儘快取得突破。
一、補貼階段:農業與產業平行發展還是產業反哺農業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究竟是處在農業與產業平行發展還是產業反哺農業的產業化階段,對此判定尚不一致。從1997年起農業進進新階段以來,我國產業化也邁進了中期階段。根據先行產業化國家中期階段的一般經驗,農業與產業處於平行發展軌道;只有到後期,產業纔開始反哺農業。目前我國固然已跨人產業化中期階段,但對農業的投進仍不足,產業化還在抽取農業的資金積累,並未主動轉移到工農業平行發展的軌道上來。而且我國正在走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化的新型產業化道路,與先行產業化國家當年走過的發展道路有較大區別。又值加進世貿組織初期,農業對外承諾的開放度高,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國際競爭加劇,發展環境也有別於先行產業化國家中期階段的情形。因此,不能機械照搬先行產業化國家的經驗,需要適當提前產業反哺農業的時間,逐步加大產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穩固新型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基礎。
二、如何看待農業補貼中的“少數人補貼多數人”現象
目前有一種流行觀點,以爲我國城市化率較低,城市人口少於農村人口,不可能由少數城市人來補貼多數農村人,因此農業補貼的時機還不成熟。一個國家能否對農業實現補貼,主要取決於農業勞動力的數目和比重、農業的財政收進貢獻和國民收進貢獻等因素,而不能簡單地以城鄉人口比例來衡量。由於能否補得起農業,主要看非農業部分勞動力的國民財富貢獻和財政收進貢獻能力是否明顯超過了農業,需要補貼的農業勞動力數目或土地等生產資料有多少,並不是簡單地按照城鄉人口一對一的方式來平攤補貼。2001年農業勞動力爲3.25億人,佔社會勞動力7.30億人的45.2%;農業佔gdp份額爲15.2%,稅收幾百億元,不足財政收進的10%。其中,種植業勞動力的社會就業份額爲37%,而土地密集型的糧食以及棉花生產者的比例,尤其是主產區生產者所佔比例更低。因此,只要適當限制補貼品種和區域,集中有限資金,僅對糧棉主產區的農民給予直接收進補貼,並不是“少數人補貼多數人”,而是在局部完全形成了“多數人補貼少數人”的格式。在這些多數人的補貼貢獻中,不僅有城市的非農業勞動力,還有農村的非農業勞動力,以及農業勞動力中尤其是東部糧食主銷區的非糧棉生產者。
三、農業補貼改革中的政策博弈
目前農業補貼改革的焦點集中在,如何將流通領域的低效率補貼,轉爲對農民收進的高效率直接補貼。固然此項改革從呼籲到試點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推進速度並不快,其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缺乏足夠的'增量資金,來填補巨大的糧食虧損掛賬和解決龐大的國有糧食企業職員臃腫題目。財政資金投進不足的背後,是農業部分與非農業部分在分配財政資金時氣力博弈不均衡的結果。加快基本實現產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又易導致農業部分與非農業部分在爭取增量財政資金投進方面處於較弱地位。
二是少數集中的國有糧食企業及職工與廣大分散的小農戶,在爭取財政補貼的博弈中還處於上風。目前多數國有糧食企業及職工主要靠財政補貼維持生存,假如切割甚至取消這部分補貼,又沒有別的補償,將直接威脅國有糧食企業的生存和職工的飯碗。這些職工相對於廣大分散的小農戶而言,是一個組織性較強、利益比較一致的小團體。相反,農民則是一個人數衆多、組織性弱、利益不太一致、比較疏鬆的大團體,缺乏利益驅動來改變對己不利的補貼政策。從糧食部分對國有糧食企業的利益維護,與農業部分對農民利益的維護來看,前者比後者的動力足、力度大,由於他們之間的利益連接比後者更加直接、緊密。因此,只要糧食生產和流通環境不發生大的變化,國有糧食企業在補貼政策博弈中仍比農民更佔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