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的創新作用機制探析

學識都 人氣:1.42W
    內容摘要:爲保證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持續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我國目前正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本文認爲,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必須通過法律制度、價格體系、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創新,確保循環經濟得以正常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 創新 資源
  
  黨的十六大和國家長遠發展規劃確定了我國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達到25000元人民幣(約合3000美元)、並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在2010年前,我國環境保護的目標主要是控制環境惡化趨勢,並改善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從2010年起到2020年,則是要求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到那時,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將初步進入到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從求生存、求增長階段到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整個社會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這一目標,可謂中國歷史性的跨越。
  爲確保上述目標的實現,2004年和2005年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爲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目前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爲世界各國包括髮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認同的發展模式。同時,“循環經濟”已經融入中國主流經濟概念當中,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爲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爲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爲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極低、環境容量不容樂觀的發展中大國。從資源稟賦看,我國是總量上的大國,人均水平上的貧國。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爲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從資源利用效率看,目前我國創造世界GDP的4%,卻消耗了世界上31%的鋼材、30%的煤炭和50%的'水泥。從資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國資源重複利用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資源循環利用比發達國家低50%以上,廢舊輪胎再生利用率僅有10%左右。從資源消耗角度看,自2001年起我國萬元GDP能耗已經逐年下降,2004年又上升了14%。
  另外,過去人們單純用GDP指標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以犧牲環境和子孫後代的利益爲代價,經濟增長主要是靠鉅額的投資推動,掩蓋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所產生的負面效用,導致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產品高價,資源地價,環境無價”的畸形特徵。顯然,不改變這種經濟增長對資源的消耗方式和對環境的破壞,要實現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從發展循環經濟的角度出發,人們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在計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成就時提高了對自然資源環境作爲“社會財富”和“潛在社會財富”的重要性的認識,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以往我國爲了擺脫貧困落後,選擇了效仿工業化國家走過的發展道路,作爲振興國力的手段,這造成國內生態環境形勢更趨嚴峻。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造成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改革開放以來,靜觀我國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總體上,我國的生態環境破壞還在加劇。人們不顧自然生態規律濫用環境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給現在的經濟生活帶來副作用的同時,還不斷地將這類後果傳遞給子孫,這種時間上的後代沿襲,最終帶來的只能是更多的自然災害和更多的物種滅亡。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環境質量,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環境,在環境保護中促進經濟發展。有效地防止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以較小的環境損失換取高效的經濟增長和較高的環境治理能力。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二者統一的基礎上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發展循環經濟的創新作用機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