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辨

學識都 人氣:1.52W
“學而優則仕”辨 內容提要: “學而優則仕”,在孔子時代,還只是一個政治號召,其所體現的是儒家“內聖外王”的政治理想。而漢以後,隨着儒家思想成爲正統之官方思想,特別是隨着隋、唐之後科舉制度的實行,此一政治號召之具體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成爲統治者對士人所發出的誘惑,這種政治上的誘惑,久而久之,亦成爲士人自覺的心理追求,並由此而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學 優 科舉

“學而優則仕”辨

“學而優則仕”,語出《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則仕”,對中國社會、對中國人之心理意識、對中國知識分子之人生追求,有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必要對其加以認真地刨析。

一、“學而優則仕”釋義

“學”,本作“壆”,象雙手構木爲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爲義符。子,孩子。古文字或從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從子學爻於大人膝前。

古教、學原爲一字,《廣雅·釋詁四》:“學,教也。”《集韻·效韻》:“教,《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學。”《國語·晉語九》:“順德以學子,擇言以教子,擇師保以相子。”韋昭注:“學,教也。”《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鄭玄注:“學,教也。”教與學,後分化而爲二。“上所施”爲教,“下所效”爲學。“學”者,學其所不知、所不懂而效法者也。《廣雅·釋詁三》:“學,效也。”《玉篇·子部》:“學,受教也。”《字彙·子部》:“學,受教傳業也。”《書·說命》:“學於古訓,乃有獲。”《白虎通·辟雍篇》:“學之爲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

今文“學”與“習”往往聯用,爲一合成詞:學習。而在古語中,學與習雖有關聯,但有很大的不同。習,本字爲習,從羽,與鳥飛有關,本義爲小鳥反覆地試飛。《說文解字》:“習,數飛也。”《六書故·動物三》:“習,鳥肄飛也。引之,凡數數扇闔者,皆謂之習。”“學”是由不知到知而模仿的過程,“習”是知而反覆模仿練習的過程。《論語》開首之言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朱熹曰:“‘學’,是未理會得時,便去學;‘習’,是已學了,又去重學。非是學得了,頓放在一處,卻又去習也。只是一件事。”又曰:“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謂學;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謂習。”(《朱子語類》卷二十)

孔子很重視“學”,亦很重視“習”,這從“學而時習之”一語即可見出。但比起“習”來,孔子更強調“學”的重要性。朱熹曰:“‘學而時習之’,雖是講學、力行平說,然看他文章,講學意思終較多。”(《朱子語類》卷二十)“習”字在《論語》只有3見。而“學”字在《論語》中則65見。這不只是用詞頻率的不同,亦是思維重點不同的表徵。

“學”在《論語》中不僅出現頻繁,亦有着較爲特定的含義,主要是指學做人、學做人的道理、學做人的規範。《學而》篇“學”之凡6見,除“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學”具有普遍之義外,其他均指學做人。他如: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爲政》)

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孔子之“志於學”,顏回之“好學”,其學者,即是學做人。《史記·孔子世家》記曰:“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 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孔子“年少好禮”,“禮”者,做人之禮儀法度也。

孔子於“禮”雖多有論及,然卻從未對“禮”做具體之說明。對於“禮”的具體說明散見於其他一些文獻之中。《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漢書·公孫弘傳》:“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孔子“好禮”,即孔子“志於學”之明證。故孔子自謂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子罕》)孔子謂顏回“好學”,顏回“好學”者何也?孔子謂其“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不貳過”,即顏回“好學”之證也。何晏曰:“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遷者移也,怒當其理,不移易也。不貳過者,有不善未嘗復行。”孔子謂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或問:“詩書六藝,七十子非不習而通也,而夫子獨稱顏子爲好學。顏子之所好,果何學歟?”程頤曰:“學以至乎聖人之道也。……若顏子之非禮勿視、聽、言、動,不遷怒貳過者,則其好之篤而學之得其道也。”他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憲問》)其義均是學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