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自體血液回收121例的臨牀觀察

學識都 人氣:2.75W
術中自體血液回收121例的臨牀觀察
作者:高小芸 秦凱 招偉賢 謝曉瀾

【關鍵詞】 血液回收機
【摘要】 目的 爲了解決血源緊張以及減少輸血併發症,應用Medtronic autoLogTM血液回收機共對121例患者進行術中自體血液回收並觀察其效果。方法 選擇擇期預計出血量>600ml,無自體血液回收禁忌證和急診大出血患者121例,術時接好血液回收機,在術中或手術結束時將濃縮紅細胞回輸給患者。結果 (1)984%的患者術後Hb及Hct測定趨於正常,WBC與術前比較差別有顯著性。(2)778%的患者術中不用再輸庫血,121例患者總共回收濃縮血量達56222ml,自體血回收率爲402%。結論 應用自體血液回收機進行術中自體輸血安全有效。
  【關鍵詞】 自體輸血;血液回收機;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
回收式自體輸血(intraoperative autotransfusion,IAT)是運用血液回收技術(blood salvage techniques,BST)回收術中的創面出血,有助於減少異體輸血對血源的依賴和輸血併發症的發生。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對估計出血量較大的骨科手術及其他外科手術施用IAT,應用Medtronic autoLogTM血液回收機回收術中創面出血,經處理後回輸給患者,在合理應用血液和血液保護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創造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現將其中資料完整的121例患者情況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1例中,男54例,女67例,年齡15~77歲,平均495歲,體重38~82kg,平均564kg;其中骨科大型手術93例(包括髓關節置換4例、膝關節置換1例、脊柱內固定88例),宮外孕20例,脾破裂1例,腹主動脈瘤2例,顱腦外科手術5例。
  1.2 方法與監測 於術前、術後監測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容(Hct)、凝血功能、生化指標及電解質,術中持續監測心電、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和尿量。手術開始時,使用血液回收機(Medtronic autoLogTM)的負壓吸引把傷口創面的血吸入貯血器內,同時將抗凝藥滴入吸血管道內與回收血混合。抗凝液用生理鹽水500ml加入肝素12500u配成,滴入量與回收血量之比爲1∶5。血液在貯血器內經過多層過濾,然後進入血液回收罐經分離、清洗、淨化處理。細胞碎片、遊離血紅蛋白、抗凝劑等被離心分流到廢液袋內,紅細胞則被濃縮後輸送到血液保存袋內,在術中需要時回輸給患者。
  1.3 統計學方法 術前術後所測Hb、Hct和WBC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術後數值與術前進行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121例患者術中出血和血液回收情況見表1。121例患者共收集到創面出血162987 ml(平均1347ml/例),回收到濃縮RBC血總量56222ml(平均541ml/例)。若按回收血的Hct 55%[1]計算,相當於回收到正常血液(Hct 40%)77305ml(平均744ml/例)。因此,自體血的回收率爲402%。本組血液回收病例中94例(777%)未輸庫血。但有27例(222%)由於各種原因術中輸用了庫血,共9600ml。其中8例輸用了新鮮血漿或(和)血小板,2例術後複查血常規Hb、Hct偏低,分別輸濃縮紅細胞200ml、400ml。所有自體血回輸者未見輸血相關併發症發生。此外,本組中18例患者在麻醉後手術開始前進行了自體採血(200~800ml)和血液稀釋。表2是本組患者手術前後血液學數據變化情況,雖然術後Hb和Hct均低於術前,但維持在十分滿意的水平。
  表1 121例患者術中出血、回收血情況 略
  表2 患者手術前後Hb、Hct比較 (略)
  3 討論
  爲了緩解日益緊張的血源、減少異體輸血可能導致的疾病傳播及輸血反應的發生,有計劃地管好和用好血液資源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儘可能地減少術中血液丟失和回收創面失血以及嚴格把握輸血指徵、儘可能減少或避免異體輸血尤爲關鍵,已受到麻醉及相關臨牀學科的高度重視,確立了多種有關的血液保護措施和方法。就自體輸血而言,已被許多臨牀研究報道證實是十分有效的血液保護和減少異體輸血方法。目前在臨牀上成熟應用的自體輸血方法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預貯式自體輸血;(2)稀釋式自體輸血;(3)血液回收式自體輸血(I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