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功能論文

學識都 人氣:1.46W

摘要 :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多媒體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輔助作用也日益突出。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使形、聲、色渾然一體,創設生動、形象、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主要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怎樣將以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更好地解決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發揮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功能論文

關鍵詞 : 多媒體;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可以把數學知識融入到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中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

課上,巧妙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並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爲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例如,在設計《商不變性質》一課的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山羊分白菜的故事。秋天到了,山羊伯伯的白菜多的吃不完,決定讓小白兔和小灰兔分給大家一些。小白兔拎着筐,小灰兔推着車來到山羊家。山羊伯伯覺得小灰兔貪吃,決定教訓小灰兔。山羊伯伯分給小白兔8棵白菜,分給4只小白兔,小白兔拎着筐蹦蹦跳跳走了。小灰兔16棵白菜,分給8只小灰兔,小灰兔看着滿滿一車白菜,高興得合不攏嘴,推着車走了。山羊伯伯是運用什麼知識來幫助教育這個既貪吃又自作聰明的小灰兔的呢?在學習了今天的知識後,你們就知道了。

這樣以故事導入,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形象逼真的屏幕圖像和動畫能將教師用語言和教具演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形象化處理,爲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更易體會到事物的本質。

又如《找規律》一課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新年聯歡會會場佈置時的場景,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能夠爲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交互式的計算機技術爲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還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運用多媒體化難爲易,突破教學難點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的信息傳遞形態,主要以靜態形象和口語交流爲主,以模型、掛圖,板書,和實物演示爲輔,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感到單調、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學習效果不理想。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之感,能化抽象爲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是不容易觀察到的事物充分顯示出來,而且積極調動學生的視覺直觀功能,刺激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找到事物間的聯繫,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用課件展示圓柱的組成,兩個底面和一個側面,得出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面積。側面積的含義及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師課件演示圓柱側面展開圖,側面的長和寬用不同的顏色標出,學生回顧側面的形狀以及長、寬與圓柱的關係,根據圓柱的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即得出長=底面周長、寬=高。此過程藉助課件進行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側面展開圖的長、寬與圓柱的關係,繼而掌握側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難點。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由於學生剛剛接觸圓錐,他們在理解上有很多的困難,特別是很難理解“圓錐體積”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但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對學生以後實際應用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這裏就需要藉助與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可以在學生認識了圓柱的基礎上,提問:要研究圓錐的體積需轉化成已學過的物體體積計算,你認爲轉化成哪一種物體最合適?,使用課件出示一些圓錐、圓柱容器圖,應選擇哪個圓柱做實驗,通過比較,學生明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最合適。接着演示:用空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裏倒,讓學生觀察看看幾次才能倒滿圓柱。用空圓柱裝滿沙子往圓錐裏倒,讓學生觀察看看需要幾個圓錐。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1/3。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模擬的演示了圓柱與圓錐的關係,化靜爲動,變抽象爲形象,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圓錐,幫助他們更好地建立深刻的思維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用得更多的是它的'演示功能。

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在課件中演示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梯形的右下角的頂點不動,再使一個梯形逆時針旋轉180度,使梯形上下底成一條直線,然後把第一個梯形向左邊沿着第二個梯形的右邊平行移動,直到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爲止。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於梯形的高,每個梯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還可以將梯形切割成兩個小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上底×高÷2,另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下底×高÷2,得出提醒的面積是(上底+下底)×高÷2.。利用遷移的方法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三、運用多媒體化靜爲動,轉變學習形式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有着巨大的優勢,因爲它圖文並茂,可以化靜爲動,化難爲易,化抽象爲具體,加深理解知識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組合圖形”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一個動態的圖形,學生可以根據組合圖形的分割,清晰地看到組合圖形是由多個學過的平面圖形組合而成,學生可以根據圖形特徵,計算圖形的面積。這一教學環節,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認識整時的能力。

又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優勢,課件演示將圓柱切成兩半,再分別將兩半均分成多個小塊,將兩半模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把圖片情境由靜態變動態,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觀察即能得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更快、更直觀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既節約了時間,又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內容簡單,但信息量大,我利用電腦設計,把有關新資料(文字、圖形、聲音等)做成課件,在課上講解,以彌補查閱資料的繁瑣;上課時還可自如操作鼠標或鍵盤,顯示豐富多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正確讀、寫。由於人的視覺作用勝於聽覺作用七倍,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內容,保證了教學密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活動充滿活力,優化教學過程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再如,每節課的鞏固練習部分我們可以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出示練習題,讓他們通過電腦自己動手解答,然後和老師的正確答案對照,發現錯誤及時改正。老師也可以將學生中出現的典型錯誤,通過攝像機顯示在電腦上,和學生共同分析造成錯誤的原因,這樣,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節省了時間。還可以把典型的練習題及錯誤案例存儲在電腦裏,反覆練習,以達到鞏固的目的,還可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3]五、運用多媒體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3

課後鞏固練習,傳統的教具、單一的的練習形式,時間長了學生會感到乏味,表現出厭倦。數學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維目標的培養,需要形式多樣的練習。多媒體課件就能以其圖、文、聲、像並茂的優勢發揮其作用,它能使練習、複習等環節輕鬆、愉快,能使學生在練題過程中始終保持興奮、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使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在玩中學的有趣的事。此外,多媒體練習課件還能增大課堂練習的容量,因不抄題,且能及時反饋,可以使學生在同一時間內能接收到更多更有生活情趣的練習題。這樣一來,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不僅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增長了知識,而且使他們的情感與態度得到了良好的薰陶和培養。

例如,在進行練習鞏固時,利用多媒體教學,事先教師製件了多樣的練習,靈活選擇題型進行練習,選擇、判斷題、操作題、計算題一應俱全,及時反饋學生的答題情況。全班同學一起校對時,更能將學生的想法直觀地顯示出來。由於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省去了板書和擦試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練習容量大大增加。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的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所以,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發揮計算機容量大,信息的檢索、提供、顯示及信息類型的轉換方便迅速,信息傳播速度快的功能優勢,巧妙設計練習,激發學生“樂學樂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應廣泛藉助多媒體爲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同時,也爲教師提供及時獲得學生準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及反饋信息的方法和途徑。

六、發揮多媒體的反饋評價功能[2]

教學活動是一種複雜的信息交流活動,通過反饋信息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於學習難點的解決。而且,反饋越及時越有利於學習。然而,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難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評價。運用多媒體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及時進行反饋評價。如在課件製作時,應用交互中的“判斷”功能,當學生回答的結果符合題意時,屏幕上就出現一隻鼓掌的小動物,同時播放一至五秒鐘的掌聲;當學生回答的結果不符合題意時,屏幕上就出現一位擦眼淚的小朋友。這種新的評價方式,能調節課堂氣氛,促使學生愉快學習。實踐證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比不了解積極性要高。通過反饋,他們既看到自己的進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們自我激勵,獲得“獨立發現的愉快體驗”,從而不斷提高內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劉雲生. 《信息網絡時代與教育最優化》.學科教育,2002.

[3]附城小學張海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