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構建情感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59W

關鍵詞:體驗認同

物理教學構建情感的論文

時代的發展促使了社會對人才使用的選擇。當前社會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於有根據的懷疑、具有尊重事實、大膽想象的拉學和科學精神的人才。這些要求實際上在對人的知識提出要求外,還對人在心理層面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而在過去,包們對“雙基”尤其對知識很重視,給經以超人的尊重,對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甚少。實際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知識後面更有價值的東西。因爲只有具有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人才會尊重事實而不崇拜權威,勇於懷疑而不盲從經典,大膽創新而不裹足不前。因此在新的《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三大課程目標,其中有一項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爲我們當前的教學工作展現了一種新思維:即在教學過程中開展“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從事相關活動,建立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進行價值判斷,從而領悟知識,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過程。開展體驗式教學對學生將會產生不同於往的感受,有三大特徵:

1.親歷性:這是體驗的是本質的特徵。

2.個人性:各個主體間存在種種差異,其主體性水平不一,興趣愛好各異,對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其體驗也各不相同。但正是這種個人性,又恰恰能促使學生認識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

3.緘默性:體驗是主體的親歷,意味着到場,主體從體驗中獲得的豐富的內心感受,對其它的另一主體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而有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如對物理世界的和諧存在的體驗。

由以上的三大特徵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中採用“體驗式”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知識和情感聯繫起來。“體驗式”教學的本質就是親歷、實踐,接受物理信息面對面的刺激,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使學生達到從感性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認同和領悟物理知識。筆者認爲物理教學中可在下列的一些環節中引導學生進行體驗:

一.體驗“物理現象、物理量”的存在

物理學其中就包含了對物理現象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上演示或直接到室外觀察一些物理現象將會把一些原本離學生較遠或平常常風而末觀察、思考的物理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那麼從這些物理現象中引伸出來的物理概念就更易於被學生的情感接受,並且還使學生受到一些美妙的物理世界的薰陶,感受物理世界的和諧,真正體會“物理就在身邊”。當然,這個過程還有其它多種方式,如:學生動手體驗、多媒體展示等。一般來說課堂上開展的體驗活動要注重直觀性和新奇性。

1.直觀性:即所進行的體驗活動,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如在課堂上體驗“撬棒”在工作時的情況時,學生每人利用身邊的一些文具設計一個用撬棒橇動物體的實驗。那麼學生可能有的用鉛筆作爲橇棒,將書本作爲重物,有的用米尺作橇棒,將放倒的板凳作爲重物等進行實驗,學生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想象,進行了實驗,並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橇棒的支點在哪、利用橇棒要作有什麼用處等。

2.新奇性。物理上有許多奇異的現象,而奇異的現象對學生產生的強烈的心理情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動力。因爲體驗完奇異的現象後,將使他們帶着“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的疑問去學習。如在學習直流電動機前,可先安排學生進行直流電動機的安裝的實驗(這與原課本的順序不同)。學生在這節課中積極地對照課本中的圖紙動手,將原本很簡單的幾個部件安裝起來後通電,電動機轉了起來,情緒高漲。這節課後,學生對電動機原先的那種神祕感去掉了,對電動機的結構在“情感”得到了認同,同時學習有關電動機的願望也得到了加強。

二.體驗物理研究的過程

對於初中生而言,對物理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探究。而他們的探究的目的是通過這個過程深刻理解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方法,重在培養科學精神和研究能力,這今後的進一步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在進行物理研究過程的體驗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過程,理解研究方法。對物理知識的探究,是一個理性的研究過程,它有一個科學的研究程序。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程序的操作。因此不能太在意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而應該是學生研究的過程。探究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六個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作計劃―――蒐集事實與證據(即實驗和記錄數據)―――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

2.對體驗活動的過程的交流與評價。體驗具有個人性,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的感受與形成的個人價值觀是有區別的。學生在活動中和在活動後進行交流,有益於相互補充,互相提高,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的精神。如在探究的“作計劃”的過程中,學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計劃,可以互相糾正對方計劃中的問題,並且制定出較爲合理的計劃。在此過程中學生髮現了自己的缺點,對對方的優點有了瞭解,從而知道了團隊精神在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性。對於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激勵他們以較強的自信心進行整個過程的探究。

3.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發現或思考進行探究。課外,學生能觀察到各種物理現象,很多時候也會對這些現象進行一些思考。如果有什麼想法或猜想要確定的話,這就需要進行一個探究活動,這對於學生來說,是將所學轉化爲所用。將課內學到的研究方法應用到日常思考的問題的研究中去,這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習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主動地進行課外的探究活動,養成研究的一種習慣。在《新課程解讀》中,就有研究棉花與塑料泡沫的隔熱(或保溫)能力的課題的案例,這個課題學生在課外可能已經思考過了,當然他們也可以自己在課外進行研究。

三.體驗物理知識的“真實性”

物理世界裏很多物理量都存在一定的聯繫,物理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爲了找出這些量之間存在什麼樣的定性和定量的關係(或者說某一個物理量與哪些物理量有什麼樣的關係)。因此就針對某一物理量而言,就可能有多種途徑去測量或計算出來,那麼這樣測量出來或計算出的量是否都真實呢?這個問題許多學生可能是存在這個疑問的,書面的計算問題是解決了,但是在情感上不一定會認同。另外由一些物理知識可以推出一些奇怪的物理現象,這些現象真實存在嗎?因此在對知識的認同上,也可以通過一定的課堂設計,讓學生去體驗知識的“真實性”。

1.體驗物理知識的“和諧存在”。如一金屬塊(如鐵塊),現給你測力計、細線、燒杯和適量的水,要求測出該金屬塊的體積。學生裝在學習了浮力後,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只須用浮力知識裏學過的稱重法即可,步驟如下:(1)將金屬塊用細線系在測力計下面,在空氣中測出它的重力G;(2)再將該金屬塊浸在水中,得到此時測力計的示數F`;則F浮=G—F`,物體的體積爲:V=(G—F`)/水g。這個數據是經過一定的測量,再經過用物理知識邏輯推繹出來的,這個結論真實可靠嗎?上述過程如果是一道單純的計算或者是實驗設計題,學生問題是解決了,但是這個過程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物理量之間的邏輯關係,同時情感上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同,針對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一個檢驗知識“真實性”的實驗,利用兩種方法來測量這個金屬塊的體積:(1)用上述的“稱重法”;(2)用量筒。最後將這兩種方法直接或間接測量出來的數據進行對比,結果相同了,學生也認同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得到了結論,也感受到了物理量的和諧存在與內在聯繫。

2.體驗由物理理論推論出來的物理現象。如在家庭電路中,結合前面學的電學知識可以推出當零線中的保險絲熔斷後,原來工作的燈泡將停止發光,此時用測電筆去測量燈泡的兩個接線頭,則電筆中的小燈泡將都發光。學生對此在情感上不能認同。針對這個情況,就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一些裝置演示或學生上來進行現場測量。這樣就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實用性的認識。

四.體驗創造過程

創造是具有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人的一種能力的展現,也是進行“體驗式”教學最後的着落點。因此在教學中要爲學生建立進行創造體驗的平臺。當前在這方面可進行兩個層面的體驗:

1.心理層面的體驗。這是爲他們進行第二個實踐層面體驗所做的前準備。在此過程中,應讓他們對創造有所認識,如觀看“小發明、小製作”錄象,也可組織他們參觀一些創造展示會。學生在此過程中必定會有這樣的問題:“發明者是怎樣想到發明的?”、“這些創造中用到的知識自己知道嗎?”等等,並且由此而想到,自己爲什麼沒有能發明或創造出來。這就爲他們進行創造在心理上作了個準備。

2.實踐層面的體驗。可通過組織一些興趣小組來合作完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帶着一雙思考的眼睛去觀察感受周圍的事物,在創造的過程中要有“以人爲本,長期發展”的思想。如對物理實驗的改進,物理教具的改進,生活小用品的發明或改進等等。

總之,在教學中採用“體驗式”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同、領悟知識,學生在這種用實踐來認識物理、體驗物理的環境下,更易於形成辨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易於學生養成實是求事、勇於懷疑、大膽創造的精神,這對於今後成纔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