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優秀數學小論文

學識都 人氣:2.03W

做好論文寫作所需資料的收集工作,是提高論文質量的基礎。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優秀數學小論文,大家趕緊來查閱下吧。

四年級優秀數學小論文

四年級優秀數學小論文1

人類的活動離不開思維,錢學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終機智在於人腦的思維過程。”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一個廣泛而值得探討的課題。數學教學與思維密切相關,數學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在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努力中,不僅要考慮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還要深入研究數學科學、數學活動和數學思維的特點,尋求數學活動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直觀思維

直觀思維是指爲經逐步分析,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人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敏銳的觀察力、迅速的判斷力對問題做出合理的假設、常試和判斷。在教學中,對於學生有意無意地運用直覺思維解決問題,教師應給予鼓勵。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現象,通過比較、概括,反映出客觀事物和現象的直觀性的特徵,就能獲得正確表象。數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形是具體實物、圖形、模型、學具。數和形是緊密聯繫着的,學生只有先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觀察、操作,進行比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礎上,才能獲得數的知識。例如10以內數的認識,學生先要數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後數課文實物圖:1只熊貓、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氣球,通過數具體事物,在獲得感性材料基礎上,才能建立1、2、3……10的概念。在這樣數形結合的教學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直觀思維的能力。

如角的認識,既要觀察有銳角、直角的物體,也要觀察有鈍角的物體;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圖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種角的圖形;既要出示靜態中的角,也要演示動態中的角。學生觀察客觀事物和現象越全面、深刻,獲得的表象就越正確、豐富,直觀思維水平就越高。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我們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問題的習慣,久而久之會形成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阻礙創新思維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大力提倡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敢於打破常規,別處心裁,勇於標新立異,尋找與衆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例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有這麼一道習題:"修路隊修一條72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長的1/6,照這樣的速度,修完餘下的工程還要多少天?"就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體量,解1:7200÷(7200×1/6÷4)-4 ;解2:(7200-7200×1/6)÷(7200×1/6÷4); 解3:4×[(7200-7200×1/6)÷(7200×1/6)]。思維較好的同學將本題與工程問題聯繫起來,拋開7200米這個具體量,將全程看作單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 此時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又有同學想出解7:4÷1/6-4; 解8:4×(1÷1/6)-4;解9:4×(6-1)。激發學生一題多解的願望;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興趣;講清一題多解的思路;學生在求異思維中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簡捷方法,有利於各層次的同學參與,有利於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 這樣的教學,即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求異思維的能力。設想教學活動過早止步,將會泯滅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三、培養學生逆向思維

用命題形式給出的一個數學問題,要判斷它是錯誤的,只要舉出一個滿足命題的條件,但結論不成立的例子,就足以否定這個命題,這樣的例子就是通常意義下的反例。學會構造反倒不僅對加深記憶,深入理解定義、定理或公式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糾正錯誤的常用方法,是培養逆向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個順向問題都可以變爲逆向問題,例如:“百分數應用三”一本書打九折後,便宜了5元,這本書原價是多少元?這是一道用方程來解答應用題,按順向思維數量關係爲:原價-現價=5元”。但這個問題把這個數量關係逆轉可以轉化爲5÷/10=原價”,5元錢所對應的分數1/10,轉化成已知部分求整體。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逆向轉換,有助於擴展他們的認知領域,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意去做與習慣思維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這種思維方法無疑地是發散思維的一種。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不僅對提高解題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改善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方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開拓精神,培養良好的思維品性,提高學習效果、學習興趣,及提高思維能力和整體素質。事實上,關於逆的思維方法在中學數學教材中隨處可見。教者只有用心去挖掘,才能更有效地組織教學,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思維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動腦,善於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在實踐中提高其思維水平。

四年級優秀數學小論文2

“課堂教學四環節”進行創新教學,四個環節主要是創設問題情境、探究交流、拓展應用。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創設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通常來源於對於學生來說充滿疑問和懸念的情境。本環節力圖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創設問題情境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趣味性、新奇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多樣性、新奇性、不可預測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處於大腦興奮、思維活躍的狀態中。要善於創造新奇的事物,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2.障礙性。障礙性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衝突,產生不平衡。

3.差異性。應適合各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去探究,作出由淺入深的回答。

4.開放性。解決問題的思路靈活多樣,答案不一。對於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教師不應簡單的直接給出,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提出。

第二環節,探究與嘗試

探究與嘗試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數學知識,更在於讓學生在探究與嘗試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做到:

1.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質疑問難,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不要急於得出問題的結論或答案。

2.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探究嘗試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展示才華和創造力。

3.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差時,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進行自我矯正。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不應暗示、不應代替學生的思考。

第三環節,解釋與交流

學生只有通過與物質世界以及其他學生的相互作用,進行解釋與交流,才能使概念變得完整。解釋與交流,就是讓學生在個體探究嘗試的基礎上,在小組內或班級範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解釋與交流中,學生可以學會使用語言交流將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清晰地表達出來,並與別人的思想和理解進行比較,以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環節,拓展應用

拓展應用,形成能力,是讓學生在探索中瞭解實際問題的各種關係,進而將實際問題用數學關係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這一教學環節的關鍵是練習題的設計,教師設計的練習題,不僅要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新知識,更要有利於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是有個性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四環節”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究,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嘗試解答並進行驗證,揭示知識規律,求得問題的解決。其實質是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年級優秀數學小論文3

一、提煉寫作主題

1 從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和困惑中發現寫作的主題。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有一系列難點、疑點、焦點問題,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癥結在哪裏,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因素有哪些,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可能會有效,從而發掘出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寫作主題。例如,怎樣提高計算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口算能力的策略,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如何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等。也可以捕捉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作爲寫作的主題。例如,目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費時低效”的癥結在哪裏,如何把一些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轉化爲可操作的教學行爲等。

2 從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中提煉寫作主題。例如,新課程下教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自主式教學結構、交流式教學結構、練習式教學結構、自學輔導式教學結構),如何評價接受性學習,如何有效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等。

3 大量瀏覽文獻資料,捕捉寫作主題。這種方法就是通過對佔有的文獻資料快速地、大量地閱讀,在比較中確定主題。

二、收集和積累資料

做好論文寫作所需資料的收集工作,是提高論文質量的基礎。所積累的資料必須是有根據的,而不是主觀臆斷的。必須是通過自己親身實踐研究出的,或是他人研究總結的真實成果。收集資料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閱讀有關的理論書籍。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提高理論水平。

2 調查研究,廣泛收集、整理資料。在瀏覽文獻中要勤做筆記,隨時記下資料的綱目,記下資料中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觀點、論據、論證方法等,特別是要寫下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的點滴體會。

三、精心構思寫作過程

明確了主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思考,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就應思考如何寫作,我寫教育教學論文大致按下面步驟進行。

1 確定題目。論文的題目是論文的眼睛,也是論文總體內容的體現。一個好的題目應醒目新穎,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擬定題目常用的方法是:用簡明凝練的文字點明文章主題。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是新課程提出的要求,而數形結合思想又是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涉及《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數學思考”、“解決問題”等目標領域。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教學“解決問題”產生了一些新的體會,於是以《數形結合思想在“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應用》爲題寫了一篇教學文章,發表在《雲南教育》2010年第12期。這個題目一看就明白雖然“解決問題”涉及的知識和策略是多方面的,但這裏只談如何應用數形結合思想來解決問題。可見,論題新穎和開口小是擬定題目的兩大要素。注意用簡練的文字,點明主題。

2 構思寫作提綱。確定了寫作的主題後,就要思考怎樣撰寫整篇文章,這就是論文的構思與佈局。

(1)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文章的中心論點也叫總論點,它是文章闡述的中心觀點,文章裏的全部材料都是爲它服務的。要把中心論點闡述得具體、切實,需要將其分解成若干個分論點。分解中心論點的依據一定要明確、統一,前後一致。分解出的分論點既要有緊密的內在聯繫,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個分論點都是中心論點的構成部分,幾個分論點的綜合就是中心論點。然後,根據分論點的序列展開論述。如,我寫的《數形結合思想在“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應用》這一大標題已點明瞭文章的題目(中心論點)。引言部分對“數形結合思想”進行了簡明、準確的詮釋,指明文章是結合教學實例談“數形結合思想”在“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應用。正文中的三個分論點依次是:數形結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數形結合,引導學生探索解題途徑;數形結合,提高學生思維層次。根據“解決問題”這一具體知識領域的特點,首先是全面讀題、審題,理解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其次是進一步分析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數量關係,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明確思路,確定解法,最後達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目標。這樣把分論點採用遞進的方式進行論證,各分論點鮮明、突出,使讀者一目瞭然。

(2)論證要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和過程,是把論點和論據聯繫起來的紐帶。因此,論證必須使論點和論據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常用的邏輯論證方法有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這些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常常交織運用。在論證的過程中要注意:第一,不要以偏概全,要分析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再得出結論。第二,不能省略必要的推理過程,要一環扣一環地闡述,也要注意詳略得當。第三,不要循環論證。

寫出提綱以後,再審視、複檢,力求邏輯嚴密,結構和諧。材料的主次安排要得當,重要的部分佔的篇幅大些,次要的內容佔的篇幅小些。

四、仔細斟酌,反覆修改

論文的初稿寫出來以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修改。

1 重審論點,看文章中的論點是否表述得準確、清楚。寫出來的和設想的是否相符,文章中的每一個分論點是否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中心論點。

2 覈實論據是否充分、貼切。對所使用的每一個論據加以覈實,看觀點與材料是否吻合,論據有沒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用得是否恰當、準確、有力。文章的質量不在於材料的數量,關鍵是材料本身的性質、特點和對論點的直接論證效果。因此,修改時應將可有可無的材料刪掉。

3 斟酌佈局,修改論文的結構。文章寫出初稿之後,要根據中心論點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對於諸如順序顛倒、詳略不當、前後重複、層次不清、缺乏條理性等,都要進行具體的修改。

4 推敲語句是否通順、規範、精練。論點、材料、佈局等方面的內容,歸根到底都要落實到文字表述上。讀者總是藉助語言來評判、接受作者的觀點。爲了使語言不嗦、不凌亂,修改時要一字一詞地推敲,運用準確的詞句來表述內容,使文句通順、流暢、準確。

四年級優秀數學小論文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堂,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爲此數學教學既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建構的過程。這種主動建構必須是學生對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體驗、反思的基礎上實現的。從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認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學生都是有着豐富的人格、豐富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當今課堂上,就自己的親歷,談談“體悟”教學。

一、重實踐探索,在操作情境中“體悟”學習

數學學習只有通過學生的探索、發現,在發現中體驗認知、情感、技能、態度才能協同發展,這纔是真正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這些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體驗。這正是“學科本位”轉向“關注”學生髮展。在《什麼是周長》的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概念,我設計了(1)比一比、畫一畫、評一評三個環節,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感知周長。讓學生在比較中給圖形分類,揭示封閉圖形與非封閉圖形。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媒體的直觀演示,便於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互使用,發展了思維能力。請同學評一評,並指出所畫圖形的周長,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進一步體會到在同一平面內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2)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體驗周長。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經歷實物操作,再到畫圖表徵,充分體驗周長的意義,並感悟周長的實質。激起學生的思維振盪,放射出欲罷不能的情感元素,從而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展開學習討論。

《課標》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面對新的問題,雖然沒有現成的經驗,不同的學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在發現中加深對圖形周長的感受、體驗。

二、溝通聯繫,在遷移同化中“體悟”學習。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覆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與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先讓學生把一個蘋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導出“1份可以怎樣表示”。在學生無法用整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再引出分數。顯然這種教學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完整,牢固的數學知識,不利於學生面對問題、主動搜索、溝通聯繫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用已有的經驗來解釋同化新知的過程,也是未知與已有的經驗之間建立實質性聯繫的過程。現在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首先讓學生用1、2兩個數字組成儘可能多的算式並計算出結果。這一開放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溝通了數與式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學生探究“1÷2是什麼意思”時,老師巧妙地提供8÷4、4÷2這兩個算式。學生藉助它們,通過類比思考,發現了1÷2與8÷4等算式的本質聯繫。這樣的教學善於把握學生學習的挈入點,引導他們着力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學生在捕捉聯繫,發現竅門的“頓悟”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經歷着知識經驗的遷移與同化,認知矛盾趨於平衡,認知結構得以拓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獲得知識,又發展思維,同時也在解決問題學習成功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引導深究,於反思總結中“體悟”學習。

建構主義認爲:一切認識都必須通過主體的建構活動才得以完成。所以學習者必須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監控,自我檢查,以診斷和判斷自己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設置的目標。通過反思,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思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高元認知能力。我認爲課堂上教師應“導在所當導,放在不得不放處”。上面的教學中,當學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種想法時,教師創造性地提供了一個變式,讓學生深究,從而強化對口算方法和轉化思維的認識,又孕伏了優化的策略思想。這樣的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的主體建構。

四、營造氛圍,在師生評價中體悟學習。

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發展爲本,對學生進行終合評價,使全體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提高,每個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發展。朱熹不是說過“大以成大,小以成小,無異人也”。在我的教學中,很注重從多層次,多角度地對學生評價。對於一些後進生實行“暫不答分”,“捨得送分”,對於一些特優生的表現,實行“突破滿分”。又爲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師生的鼓勵聲中,激勵聲中去體驗知識的來龍去脈,去攀登知識的高峯。課中,課尾的師生自發的熱烈鼓掌,既是對問題解決的評價,更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自信心的培養。

總之,要實現數學教學從獲取知識這個目標轉變爲關注人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在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