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應着力於社會行爲心理的整合研究

學識都 人氣:8.63K

社會心理學應着力於社會行爲心理的整合研究
  

幾十年來,多種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向的存在,不僅影響了一門統一學科的發展,而且影響了其對人類行爲的科學研究。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出了要把個的和社會的社會行爲和社會心理的探討整合起來的呼呈,建立整合的科學大一統的整合社會心理學。人們認爲社會心理學是在多種學科之間形成的具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社會行爲心理學的提出和構建妝衰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社會行爲心理的整合研究勢在必行,總的設想是將社會行爲的個體作用、羣體互動、社會影響整合起來,從豐富多彩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切入,着力研究聚羣行爲心理的優化整合。

一、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整合趨向

從社會心理學誕生之日起,以羅斯爲代表的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和以麥獨孤爲代表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後來又出現了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等。社會心理學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點。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試圖從個人的人格結構中求得對人類社會行爲的解釋,強調個體變量的重要性;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通過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化等“塑造嬉體”的因素來研究人們的社會互動,並進而達到對人類行爲本質的解釋,強調社會呀羣體變量的重要性;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是從因素入手探索有關人類行爲的解釋,強調文化變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繫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間的互動是持續不斷的。要充分準確地描繪人的社會行爲,單一的研究取向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建立一種綜合的研究取向纔有可能。從本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開始,欲圖將社會心理學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體實施,儘管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學科間的聯姻卻未能獲得預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論爭再度興起,當理智戰勝了感情之後,開始邁上了整合之路。更爲重要的是,近幾年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爲實現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現實的基礎。

從國內外社會心理學多種研究取向的整合發展和現狀啓示中,我們認爲,社會行爲心理學是關於社會、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塑的造的綜合應用社會科學,是從心理層面上對於人類社會行爲的流行性反應的總體把握。從學科性質上講,它既不是心理學的分支,也不是社會學的分支,而是在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文化人類學、行爲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立的事合社會心理學。它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具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正如南京大學周曉虹博士所言:“我們只有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以至生物學的多維視野出發,才能獲得對人類社會行煌完整解釋”。從社會心理學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邊緣學科,是母體學科在解釋人類行爲及春與社會、文化、人格的關係時彼此接近、相互滲透的結果。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和理論體系來看,它雖然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學科的附屬物,又不是多種學科的簡單的拼湊和混合,而是多種學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全新的性質和特點。因此,社會心理學應獨立地着力於社會行爲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會心理學,其研究對象分爲三層次或三個單元:第一層次爲宏觀層次,又叫社會主體單元,其基本概念是社會、文化和人格,認爲社會行爲是這三個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爲B(S)=f(S.C.P);第二層次爲中觀層閃,又叫個人主體單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認爲個人行爲是這三個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爲B(I)=f(S.R.S);第三個層次爲微觀層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態度,又叫行爲主體單元,認爲任何作爲社會行動的行爲都是這三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爲B(A)=f(O.M.A)。夏學鑾教授“三層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關係,在水平層次上的任何一個主體單元的行爲都必須考慮行動的三個參照系數的綜合作用。總之,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從“三層次九因素整合說”中可以盾出,社會心理的外在行爲律與社會行爲的內在心理律的整合及個體作用、羣體互動、社會影響的整合是社會行爲心理整合的'關節點。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爲是人類社會性質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社會心理是社會行爲的內在過程,而社會行爲則是社會心理的外在表現。社會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會行爲流行性反應的內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規律的研究;社會行爲整合研究是指現實生活中人們直接關注的流行性心理反應的外在行爲特徵研究。社會心理的維度是我們所熟知的,而社會行爲的維度則往往有所忽視。目前,社會心理研究所有社會學化和社會行爲研究有心理學化的整合趨勢。社會行爲心理學既要探計內在的社會心理學過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會行爲規律,以避免行爲主義忽視行爲內在心理過程,而認知論學派忽視心理過程外顯行爲的偏向。

二、社會行爲心理不足合的切入點

中國社會近10年來,社會心理學進入重建與復興階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各界對社會心理學知識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實際研究中國社會的具體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因爲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社會行爲也是千姿百態的,對社會行的總體把握不僅涉及到對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對其各種存在樣態及方式的把握,面對五光十色的多種多樣的社會行爲,應該從哪裏入手呢?最適宜的入手處或生長點哪裏?

一些社會科學工作者發現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社會流行的社會行爲心理問題,並認爲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行爲科學的研究能夠爲這些總是提供依據和答案,因而開始了社會行爲心理與現實社會問題結合上的研究。一般來說,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和現實生活的信息資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點或理論的生長點。就此而言,當代中國的社會行爲心理研究的最適宜的切入點只能是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爲的熱點問題。社會行爲心理熱點問題是一種客觀的社會反映,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社會行爲心理熱點問題也是社會行爲的心理的重點問題,這些行爲關係到社會主義改革的進程和前途。社會行爲心理熱點同時也是社會行爲心理的難點和焦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銳的社會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銳的社會焦點問題,解決起來也往往難度不小。社會聚羣行爲是種種社會行爲心理的起始點和矛焦點,也是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爲整合研究的着力點。

社會心理學是對社會生活和處於熱烈社會生活聚焦點上的人們所思所慮、所作所爲的本質的思考,社會心理學一開始就是爲解決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社會心理問題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以後的每一步發展都直接從社會生活的急需中獲得了無限的動力。顯然,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試驗”中士氣與生產效率的提出,是爲了解決當時工業生產之急需;30年代輿論、流言、種族和價值衝突等主題,是爲適應世界經濟的蕭條和社會的動盪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態度、民族性格等主題,是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後社會相對穩定和平發展,許多具有明顯應用性的分支學科相繼出現,既繁榮了社會心理學本身,又使它在社會生活需要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僅在歐美國家,而且在日本、俄羅斯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社會心理學這門應用科學的社會職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都越來越大。有人統計,這10多年中《全國新書目》上刊有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有數百種,其中90%以上都與應用於社會生活有關。並且社會心理學應用成果相當大的一部分已經或正在轉化爲直接的社會生產力。

三、社會行爲心理整合的着力點

大量的有關研究表明,社會互動是人的社會行爲的主要表現形式。人們在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種種羣衆行爲、大衆行爲、集羣行爲。也就是不受通常行爲規範所指導的、自發的、無組織的、無結構的羣體行爲方式。也就是我們這裏所說的聚羣行爲。聚羣心理的外在行爲律與聚羣行爲的內在心理律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社會行爲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積極的社會聚羣與人們積極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爲之間正相關,而消極的社會聚羣(矛偏行爲)與人們社會觀念的偏頗和社會行爲的偏離也有正相關。特別是當代中國青年有一種比西方更重視同輩凝聚的矛羣意識,在這種社會心理環境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社會熱點問題,往往在聚羣面對面的互動中會越聚越熱,熱到一定程度就會將問題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施放出來。由此看來,聚羣和赤心理的發展存在着兩種可能性,既可能成爲社會變革的推動力,也可能成爲社會變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濟私在生生的聚羣行爲心理入手,探尋研究社會行爲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整合社會心理學具有生命力的着力點。

布魯姆(H. G. Blumer)1946年曾把集合體分爲四種:集羣、大衆、公衆和社會運動團體。後來,布羅溫(R. W. Rrumer0又把集羣分爲兩種:暴衆和聽衆。這種分類依照無組織羣體的有機程度和無組織羣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地全劃分的,有利於人們對無序羣體的理解和把握,對聚羣行爲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大衆與聚羣有聯繫也有區別。這兩類羣體都是一種無組織羣體的集合現象。在大衆傳媒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以大衆面貌出現的無組織羣體將越來越多,越來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引起重視的羣體現象。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人數和接觸方式上。大衆是散佈在廣大社會範圍內、接觸大衆傳播媒體爲數衆多的一羣人,大衆對社會生活的瞭解接觸是間接的,是通過大衆媒體發生作用的。聚羣是以視野所及、耳聞所達的一羣人,相互之間的接觸是直接的,通過感官和軀體感知羣體中的人與事。大衆和聚羣都是無組織羣體,具有自發性、散漫性、情緒性、無責任性等。

國外將聚羣行爲稱爲collective benhavior,也就是無組織無紀律的大衆集合現象。原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安德列耶娃把它稱爲“非集體行爲”(或譯爲“集體外行爲”),而我國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文獻上,一般譯爲“集體行爲”。中國人民大學沙蓮香教授稱爲在公共場合或社會活動中出現的集羣現象。蘭州大學曹孟勤教授等認爲,譯爲集體行爲不妥,稱爲“羣體行爲”失之過寬,沒有限制,稱爲“非集體行爲”也不妥,因“集體外行爲”並非個體行爲。因此,人道我這種偶然聚在一起無組織的一羣人的行爲爲集羣行爲。我們認爲“聚羣行爲”這個概念更能全面地動態地表達無組織的、自發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一羣人的激烈行爲特徵。

社會心理學認爲,趨羣性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人類行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趨向於合羣。社會生產方式越發達,生活方式越先進,各類人員的趨羣意識和結羣傾向就越強烈。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革和發展,社會聚羣現象 普遍存在的、經常發生的,發生的原因、情況和結果也是多種多樣的。這種隨意性、自發的、無拘無束的聚羣現象無所不在。它的啓動原因之一是出於人們最基本的交換信息需要。這一需要最原始的生物學價值是減少對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及時調整自身的行爲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聚羣者希冀在集合中尋找到共鳴點,併力圖補充缺陷,達到志趣相投、知能互補。不僅如此,而且聚羣行爲心理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聚羣已由過去的單一性發展到多學科廣泛交叉,層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趨複雜。因此,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優化整合聚羣心理與聚羣行爲發生、發展的過程特徵和規律,即聚羣心理的外在行爲律與聚羣行爲的內在心理律,探求對積極聚羣行爲的鼓勵、強化,以及尋求對偏離聚羣行爲的預測、預防和調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986年10月3日給沙蓮香教授的信中所強調的:“在現代科學技術九大部門之一的行爲科學部門中,社會心理是一門重要學科。而行爲乘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聚羣心理是聚羣行爲的內在條件和依據,聚羣行爲是聚羣心理的外在表現。一般情況下,聚羣需要形成聚羣動機,聚羣動機驅使聚羣行爲。“因爲一切行爲的基礎和根據都是心理現象的規律,同樣一切心理的外在表現都構成某種行爲”。人的行爲無一不是由動機所引導、維持和導向,而動機又是以人的需要爲基礎的。一個人的行爲是這樣發生的,一個聚羣集合行爲也是在相互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支配下發生的。聚羣心理是聚羣行爲的內中動力,聚羣行爲是聚羣心理的外在表現。可見,個人行爲與聚羣行爲都是一種動機性的心理行爲。所不同的就是聚羣行爲中有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意識到這種需要和動機,而簡單的幼稚認同就應聲而起,被動地或奇特地介入進去了。

四、社會行爲心理整合的交互點

社會行爲心理學主要研究個人心理與社會心理、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爲、社會行爲與社會聚羣行爲活動等三大領域。當代社會行爲心理學是研究社會行爲的內在體驗和外在表現發展變化過程及其規律的整合科學。整合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大層面的內容,即社會環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間相互作用的宏觀社會文化行爲心理整翕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意志、社會態度之間相互作用的中觀社會行爲心理整合層;親和行爲、互動行爲、聚羣行爲、規範行爲之間相互作用的微觀社會聚羣行爲心理整合層;這三大層面內容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整合構成了當代社會行爲心理研究的有機整體,力圖發揮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三者的“雜交”優勢,克服不足,建立共性與個性、世界化與本土化相統一的社會心理學。

在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爲心理整合所關注的社會文化與亞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心理的積澱,對社會成員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會行爲產生的影響,以及人格與角色待社會和赤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社會環境與文化心理的建構。

在個人與個人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爲心理整合所關心的個人之間的相互認知、情感、意志、態度等怎樣在社會認同層面,人際關係層面,人際溝通層面相互作用產生的角色地位與社會行爲,以及後者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前者。

在羣體與個人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爲心理整合關注從羣體到個體又從個體到羣體的影響過程,在羣體合作、競爭、衝突、調適等對稱性社會互動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對稱性社會互動中,如何影響人們的親和行爲和規範行爲,以及人個行爲又如何作用於羣體行爲。

在各體與羣體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爲心理整合主要研究社會與社會、羣體與羣體、文化與文化之間,在聚羣行爲、羣衆行爲、大衆行爲、偏離行爲、規範行爲相互作用過程中,如何鼓勵強化規範行爲心理和優化整合聚羣行爲心理,爲適應跨世紀社會的現代化而加快人的行爲素質的現代化而努力。

綜上所術,社會行爲心理學的發展趨向是整合;關節點是要將社會心理的外在行爲律與社會行爲的內在心理律整合起來研究;切入點是當代社會熱點、重點、難點和焦點問題,而聚羣心理的外在行爲律與聚羣行爲的內在心理律整合探討是整合的着力點。社會行爲心理整合的交互點主要表現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羣體與個人、羣體與羣體、社會與羣體交叉作用上。

我們可以相信,21世紀將是心理學大有作爲的世紀,整合社會心理學也會迎來光輝燦爛的時代!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