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同步之問題及對策

學識都 人氣:5.62K
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同步之問題及對策
摘要:漢語教學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佳途徑,而今,它面臨着衆多問題。針對問題,在教學中應做到:激勵學生自主探索;加強教師意識自覺;利用課堂潛移默化;對比環境共促共進;展示資料深層浸染,最終實現語言與文化在漢語教學中同步共進。

關鍵詞:漢語教學;中華文化;語言  
 
  一、語言與文化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澱起來並且滲透於民族整體意識和行爲之中,世世代代傳遞、流動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東西”。而中華文化,也就是指中華的傳統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所積澱下來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原旨、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語言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一方面,文化承載着語言。正如美國語言學家布朗所說:“語言,作爲傳承同一文化民族的交際工具,是對文化本身、文化表現形式、人們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最可見的和最有效的說明和呈現”。另一方面,語言依託於文化,也就是“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由此可知,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中華民族的文化主要是漢民族的文化,因此,傳承中華文化的語言便基本由漢語完成。籍借漢語,中華文化得到繼承和傳揚。如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剛健有爲”、“貴和尚中”、“以人爲本”等,是中華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它們藉由口耳相授、典籍傳播流傳千古,使一代一代的中華兒女浸染着民族精神,領悟着生存底蘊,不斷髮展着中華民族的文化。
  在我國的學校中,如何統籌語言與文化、傳遞中華文化的精神、不斷髮展其內涵,並與其它文化相連、與現今時代共生呢?其最主要的形式是通過語言教學,即漢語教學。
  “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教育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文化知識和技能,進而發展能力、增強體質、形成思想品德的過程。”漢語教學也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習漢語知識及文化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漢語,實現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並感受及領悟漢語語言中所承載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漢語教學包括兩類:即漢語作爲母語的教學和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這裏所講的漢語作爲母語的教學,即我們熟知並且遵從一向的習慣稱之爲“語文教學”,也就是針對我國學生包括“語”(語言)和“文”(文字、文學、文化)兩個方面的教學。而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對外漢語教學。也就是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以及一部分我國的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的教學。
  當今時代,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的碰撞融合、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越來越密切,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全球化進程,也要求漢語教學有新的.發展。漢語教學即要完成使我國下一代接班人和建設者理解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的使命;更爲重要的是,漢語教學還要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並使更多的外國人瞭解、學習中華文化,促成新時代中華文化的新繁榮。
  
  二、漢語教學中的語言與文化不同步之因素分析
  (一)教師文化修養的制約
  教師的文化修養和對待文化的態度成爲影響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原因。
  1.文化素質低
  教師本人的文化修養不高,這成爲制約漢語教學中文化傳承的最重要方面。在漢語教學中,很多教師自身的文言水平就很低,或者說,自身從未考證過文言原著典籍,造成了對文本的曲解。就像解釋基本的“學而時習之”,由於代代相傳,大多解釋爲“學習一定要注意時常複習”,而實際上,通過對文字本源的探究以及典籍的再閱讀,孔子告訴我們的是“學習了之後,要在一定的時機內,自身去主動實踐”。對於這種基本問題的不清。不僅使中華文化的傳播走入歧途,也使得一些文化因素在教學的過程中被變相遺漏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