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漢海洋文化影響下相關習語的對比

學識都 人氣:3.12W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爲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及其產物。

探析英漢海洋文化影響下相關習語的對比

一、引言

海洋文化是與海洋有關的文化,是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爲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及其產物(曲金良,1999)。換言之,海洋文化是一種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文化,其本質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即人類在接觸、認識、利用海洋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比如航海文化。

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英漢語言中出現了數目衆多的與海洋相關的習語。根據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1988)及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的定義,習語通常是一種具有隱含義,並且必須建立在實踐經驗基礎之上,已經約定俗成的語言。習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習語僅指成語,而廣義的習語包括成語、諺語、俚語、俗語等(李建軍,2004)。本文采用廣義的習語分類,在“薩丕爾-沃爾夫假說(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基礎上,以sea(海)、fish(魚)爲例,通過比較英漢語言中受海洋文化影響的習語,闡釋兩個民族在文化思維上的相似性及差異性。

二、背景介紹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主要觀點是語言塑造思維模式。迄今,國內外語言學家(Carroll J.,1956;Brown,1967;Carroll D.W.,2008;高一虹,2000;胡壯麟,2002;劉潤清,2002;姚小平,2002;盧植,2006;陳運香,2007)對該假說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將其分爲兩種形式:一種是強勢形式,稱爲語言決定論;另一種是弱勢形式,即語言相對論,主張語言、文化和思維相互聯繫。

基於“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本文將主要從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展開論述,認爲語言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對其語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響。

三、英漢海洋文化影響下的習語對比研究

英漢語中具有很多與海洋相關的習語表達,本文將基於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88),《現代漢語詞典》(2005)及搜索引擎對英漢語言中與海洋有關的習語進行對比研究。

(一)海洋文化與英語習語

1.關於sea(海)的習語

由於英國是個島嶼國家,四面環海,所以英語常用“a sea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茫茫一片”,如:a sea of clouds(雲海),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經常在海上作業的水手們也創造了許多關於sea的習語: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go to sea/follow the sea(當水手),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拘江流,海納百川)。

2.關於fish(魚)的習語

海洋生物中,魚最普遍。英語有很多與fish搭配的習語,既指魚這一概念,如catch fish with a silver hook(釣魚),strike a fish(猛拉鉤線把魚鉤住);又可指人,尤其指被認爲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如:a big fish(大人物),a cool fish(冷靜而大膽的傢伙),a dull fish(頭腦遲鈍的傢伙)。下列習語,既體現了魚的特徵,又展現了英國人民的智慧,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挖到籃子裏便是菜,來者不拒);Don't cry stinking fish(不要喊魚腥,賣瓜不說瓜苦);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魚未捉到不要忙着煎魚,引申爲勿操之過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門弄斧);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魚三天也要變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魚常在水底遊,珍貴的東西不會輕易得到);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弱肉強食)。

(二)海洋文化與漢語習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但毫無疑問,海洋文化也深深影響着中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從河姆渡人的原始捕撈,到夏商周的祭海活動,再到鄭和下西洋及現如今發展海洋經濟,無不與海洋有關。受海洋文化的影響,習語中也出現了不少涉及“海”和“魚”的習語。

1.關於“海”的習語

因爲海面幅員遼闊,英語有“a sea of something”,漢語有“滄海一粟”“海納百川”“海水不可斗量”等。又因災難伴隨着颱風及暴風雨來襲而到來,所以,我們的祖先認爲大海非常強大,產生了“翻江倒海”“海沸山裂”“山崩海嘯”等習語。

2.關於“魚”的習語

漢語中與魚有關的習語既有指魚這一概念,如:白魚登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蝦米;放魚入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常伴隨着其他意思,有的引申指人,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鮑魚之肆;鯉魚跳龍門。有的指信函,如:魚傳尺素;魚封雁帖。有的指富裕的地方,如:“魚米之鄉”。

(三)英漢民族文化在習語中的體現

根據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語言、思維與文化相互影響。由上文可知,英漢語言中都有很多跟海洋有關的習語,有的`習語表達中英漢語使用同一意象,而有的則不是,這表明英漢民族思維既具有共同點,又具有差異性。本文認爲,這主要是因爲文化差異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