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課程中的創新模式

學識都 人氣:1.13W

爲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複習和迎考準備,確保將所涉及的中考考點全面複習到位,讓孩子們充滿信心的步入考場,現特准備了中考物理輔導的內容。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課程中的創新模式

一、更新實驗教學的思路

創新不是憑空的胡編亂造,而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總結,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來得到前人沒有得到的結果結論,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確結論創建新的領域。如果把創新等同於建造空中樓閣,那是對創新的一個歪曲,是非常容易誤入唯心主義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也就是物理的定義、定理、規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實驗和實踐活動中,那麼我們所說的實驗也就不僅僅侷限於現行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所安排的十九個學生分組實驗,兩百一十一個演示實驗和若干課外小實驗。我們的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經常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做實驗,如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用雪碧瓶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係的實驗,用汽水瓶做大氣壓實驗用眼藥瓶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實驗等,這些器材學生更熟悉,更有利於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繫非常緊密。而且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器材啓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家一起來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來說明我們要知道的內容。或者,這種類似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來解決其他什麼問題,等等。調動學生剛剛起步的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

總之,我們不是爲做實驗而做實驗,我們做實驗是學習這種研究事物內在聯繫,研究問題的方法。

二、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我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特別是動手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着明顯的差距,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是我國近些年來物理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讓學生動手做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必要的基礎。

實驗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力、操作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實驗報告能力:一要培養觀察能力。無論是教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分組實驗,學生都有一個對物理現象進行有目的、有序的觀察過程。要注意引導觀察的全面性、準確性和深刻性。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通常採取的方法有:對比觀察法和歸納觀察法。對比觀察法往往是通過對兩個事物、現象的對比,或把某一現象發生變化的前後情況進行比較來實現的。歸納觀察法是通過對個別現象進行觀察,經過分析、推廣,再歸納爲一般性的規律。觀察能力的培養是教學大綱中重點強調的,應該在平時的觀察中逐步提高。二要培養操作能力。實驗過程離不開操作,操作是否正確規範都有可能影響實驗的結果,甚至直接導致實驗的失敗。應該引導學生在操作前擬定操作步驟,要了解所使用儀器的用途、規格和使用注意事項,按照實驗原理,學會控制實驗條件,合理組裝或連接實驗裝置。另外,在操作過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許多學生的薄弱環節,往往反映學生對實驗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對各部分儀器的工作情況不甚瞭解,又不肯動腦分析而急於求老師來解決。這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分析故障的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養成手腦並用、獨立工作的習慣和能力以及進行科學實驗的自覺意識。三要培養數據處理能力。要得到正確的實驗結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養成對於一個量的確認需獲得多組數據(多次直接測量)纔有可信度的習慣;對於直接讀取的數據應該會用有效數字表示;能自己設計表格進行間接測量的計算;能用代數法、圖象法幾何法來研究實驗報告能力。要將科學實驗的全過程和成果完整地表達出來,就要指導學生認真獨立地寫好實驗報告,這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重要措施。實驗報告的內容要規範化,一般應包括: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儀器裝置、實驗步驟、數據記錄和處理、實驗結論、誤差分析等。在高中課本中,最初三個實驗已做了簡要的示範,讓學生有一個模仿學習過程,以後的實驗就要求學生自己寫。特別是寫“實驗步驟”,學生普遍感到較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操作過程,自己組織語言按“裝(即在準備步驟中將儀器裝接調整好)、測(測量、讀數)、處(數據處理)、結(做出結論、整理器材)”依序寫出,不要大量抄錄課本中的內容。每次實驗報告都進行評分,並給予評價。總之,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要以提高實驗素養爲指導思想,注重必要的實驗技能訓練。長期堅持強化實驗能力訓練,就能使學生更快更熟練地掌握科學實驗方法,推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與它在物理教學中應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如實驗課所佔比重較小,考試制度的侷限和不少學校的實驗設備的不足乃至有些教師不能適應實驗教學的要求等等。使得實驗開設率低,實驗教學效果不佳,要求偏低。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採取了增加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的次數以及增加課外活動的'實踐機會,提高實驗課的質量,摸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改進實驗教學,優化教學過程

(一)強化演示實驗。

除了重視做好每一個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演示實驗外,增加了一些演示實驗。我們在強化實驗手段上,做了一些嘗試:用演示實驗創設情景,引入新課,理解、鞏固和深化知識。對於激發求知慾,提高興趣,啓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實驗解決抽象疑難問題,如布朗運動、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隨圓盤一起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靜摩擦力方向是指向國心的受力分析等等,生動直觀,言簡意賅。事實證明,具體形象要比語言文字更易記住,視覺刺激遠勝於聽覺刺激。另外,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所表現出良好的實驗素養也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爲了提高物理教學的整體水平,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特點,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功能。

(二)重視學生分組實驗。

這類實驗要嚴格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遵守預習——實驗(操作)——總結(報告)的規程要讓學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時間。學生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必要的實驗類型。我們將各個實驗歸類爲“基本儀器的使用、測定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四大類,指導好各類實驗的特點和通用的實驗方法。”基本儀器的使用“要能記住基本儀器、儀表和量具的構造、用途和操作規程,掌握操作要領和讀數方法。“測定性實驗”往往是通過測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規律,間接地得到待測的物理量。“驗證性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研究物理規律的兩種科學方法,即由理論到實驗和由觀察、實驗到理論的方法,通常是先測定與規律有關的物理量,然後看一看這些物理量的關係是否符合所要證實的規律。“探索性實驗”又稱研究性實驗,則是對學生進行用實驗歸納法研究未知物理規律的訓練,此類實驗難度較大,在課本中數量較少,我們按照教學大綱所指出的“有條件的學校應發增加探索性實驗的數目”,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爲探索實驗(如牛頓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學生對該類實驗的訓練,同時有利於學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來和培養控制實驗條件及設汁實驗的能力。對實驗進行分類指導,有利於使學生摸索到做各類實驗的基本規律,不致於離開教師的指導就不知所措。對於學生分組實驗掌握情況如何,除了進行書面考試外,還進行了單獨實驗操作考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增加隨堂實驗。

爲了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識,我們還增加了許多隨堂實驗,即邊學邊實驗。它可以配合課堂教學內容,通過親自做實驗去探索和獲取知識。對於一些可見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點實驗和與課本知識密切相關的小實驗,如:高中教材中的肥皂膜干涉、三棱鏡色散現象和一些儀器刻度的觀察等等;或適合學生動手動腦探索規律的實驗,如:初三的歐姆定律,高二電學中電源電動勢與路端電壓、內電阻的關係以及路端電壓與外電阻的關係;或對於有些基本儀器的認識和使用,如:電錶、秒錶、溫度計、滑動變阻器等等。隨堂實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於激發興趣、促進知識的掌握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提倡和推廣。

(四)開展課外活動。

結合課本里的“小實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一些簡單器材和自制儀器獨立完成。如:初中學生學完“浮力”知識後學會製作潛水艇模型,學完“光的反射定律”後製作簡易潛望鏡,學完“安全用電”後學會安裝照明電路,排除照明電路的故障;學完“照相機”後配合勞技課開設攝影講座和組織攝影實踐活動。配合學校科技節舉辦大型“扔雞蛋”比賽活動,靠學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設計和製作,踊躍參與,大顯身手。這次活動盛況還在省電視臺播出,同學們至今還記憶猶新,意猶未盡。我們還組織學生學會修理彈簧秤,自制溢水杯等簡單儀器和小家電的使用和維修。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觀馬尾造船廠、閩漁公司、華能電廠、省物構所等等。不受教學大綱限制,形式多樣,多渠道開設實踐活動課,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創造意識、競爭意識和實用意識,對於開發學生智力,豐富學生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和學習興趣都是很有效的。

四、實驗教學評價中的新意識

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爲制訂下一個目標做準備,這是一個學科目標的結束。如果說學生 已經掌握了知識的重點、難點,形成了相應的技能技巧,那麼教師應該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學生掌握了什麼,超越了什麼?誰做得最好,由教師和學生總結這個的經驗,從而形成再創新能力,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學評價當中,往往是以學生的一次次考試的成績來評價每一個學生,在具有創新意識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這個評價方法自然也應該有所改進,而實驗教學的評價似乎成了其中的重點。新的評價觀點不僅僅應該看到學生在操作實驗中的熟練程度、準確程度,更應該重視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這種評價還在起步當中,在實際操作時就更應該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創造力的觀點,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

這就是我們爲大家準備的中考物理輔導的內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