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培養中專英語學困生持久學習興趣

學識都 人氣:1.49W

論文關鍵詞: 賞識 中專 學困生 持久學習興趣 體驗成功

論文摘 要: 中專生英語基礎普遍不好,英語學困生是一個龐大的羣體。缺乏興趣是導致英語學困生“學困”的關鍵因素。通過創設情境等方式激發的興趣又很難保持,而賞識教育則可以從根本上激發學困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通過構建和諧師生關係、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三種途徑,培養他們對學習英語產生持久興趣的目的。
  
  著名賞識教育專家周弘有一個雙耳失聰的女兒婷婷。婷婷在二年級時剛接觸應用題,一共10道題,婷婷只做對了一題。周弘非但沒有批評孩子,而是說:“簡直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年齡做這麼難的題,第一次就做對了一道,像你這個年齡,這麼難的題,爸爸碰都不敢碰。”婷婷自豪極了,對的興趣倍增,她僅用三年時間就學完了小學六年的數學課程。後來成了中國第一個聾人大學生,被譽爲中國的“海倫·凱勒”。
  美國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他經過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賞識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賞識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遺憾的是,在中專活動中,不少教師把學困生當成“包袱”,非但沒有給予學困生足夠的賞識和鼓勵,相反他們經常是批評對象。久而久之,他們便對學好英語不抱希望,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其實,學困生並非低能兒,也不存在認知障礙,他們也想學好英語,只是因各種不同原因暫時落後。學困生長期被家長老師否定,他們對被賞識的心理渴求更甚,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對他們進行賞識教育,則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喚醒他們的自我效能感,進而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並能夠持久保持。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它是教師與學生心智機構相互作用的產物。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是運用賞識教育培養學困生學習持久興趣的前提條件。師生關係和諧,則學生自然會喜愛自己的老師,很可能“愛屋及烏”,因“親其師”而“信其道”,產生積極的情感遷移,繼而喜歡上老師任教的學科。然而在中專學校裏,對不少教師而言,學優生是心中的“寶貝”,學困生卻是眼裏的“沙子”。甚至對待不同學生的同樣錯誤,採用雙重標準來衡量。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上課時,老師發現一名差生正在課堂上睡覺,便呵斥道:“不思進取,一看書就睡覺,學學人家……”遂指其附近一也在睡覺的好學生說:“學學人家,連睡覺都在看書。”雖然是笑話,但也不難看出,不少教師往往對學優生格外照顧,很能“體諒”他們的過錯,對學困生卻持有成見,對他們的錯誤會揪住不放。這樣的現狀令人擔憂,如果教師對學困生漠不關心甚至是歧視,時間一長,則師生關係必然很僵,進而使學困生產生情感上的負遷移,引發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態度更加消極,最終有可能因爲不喜歡英語老師而討厭學英語。
  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首先要給予學困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學困生和教師一樣,都有獨立的人格,理應得到應有的尊重。作爲弱勢羣體的學困生,從某種意義來說,他們是“受害者”。造成其“學困”的原因錯綜複雜,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能片面地將責任歸咎於學困生言主觀不努力。他們也想學好英語,但積重難返,課堂上表現欠佳實屬無奈。設身處地地替他們想一想,教師應該同情和理解他們。“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更多地反思自己,並且要堅信,他們並非天生“學困”,只要師生共同努力,學困生不會永遠“學困”。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還要關愛每一個學生,這是教師的職業操守,也是底線。一代教育名師霍懋徵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也沒有教育。”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不會漠視或歧視學困生,而是尊重和理解他們,關心和幫助他們。愛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學困生感受關愛,激勵他們重樹學習英語的信心。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還應該是平等的。教師不要動輒就以師長身份自居,高高在上,放不下“架子”,這樣很容易疏遠學生。要和學生,特別是學困生保持“零距離”,做他們的朋友,他們纔會信任你,才願意和你分享學習中的煩惱和喜悅。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瞭解他們,才能給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建議,他們也纔會採納你的建議。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還要注意營造的學習氣氛。師生以一種合作的態度相互探討學習內容,這對於學困生積極思考、勇於嘗試、加深理解等方面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營造民主的學習氣氛,教師就要有勇氣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給學生做出表率,以自己的行動告訴學生,特別是學困生,不要害怕犯錯,不要回避學習中的困難。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如果確實不知道,就不要爲了面子搪塞了事或不懂裝懂,更不能因此責難學生。坦率承認自己的不足,表示課後查明再給學生答覆,這樣做更能贏得學生的敬重;教師難免有時會犯一些錯誤,不要覺得丟人,這是很正常的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處理巧妙,甚至這也可以成爲一種動態生成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給老師揪錯,並且形成一種習慣。不僅有助於他們課堂上注意力集中,還特別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成就感。
  二、讓學困生體驗成功
  讓學困生體驗成功是實施賞識教育的`關鍵。美國心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教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爲完成某一行爲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一般而言,成功的經驗能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