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分析

學識都 人氣:2.26W

摘要:初中學生年齡一般在十二至十六歲之間,正處生長髮育期,思想不成熟,行爲不穩定,辦事情緒化,喜表露,易衝動, 既有面見師長的羞澀, 又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習性。在數學學習上憑興趣,看心情,個性反映較爲突出,爲了初中數學教學更具針對性,爲了素質、創新教育更具效應,本文對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進行分析和怎樣改革數學教學進行探索,且希望與同行共商榷。

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分析

關鍵詞:學習狀況分析  學習障礙的原因  教學的改革探索  參與性數學學習  課堂探索學習

在長期的數學教學中,我一直在注意下列問題:1.爲什麼有大量的初中生對數學不感興趣。2.初一、初二的差生是如何產生的。3.初中生數學學習方法欠缺的原因。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狀況如何,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重大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將隨着學習的狀況而上下波動,許多心理問題源於學習的失敗、挫折。學生的學習活動能順利地進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大意義。我希望能從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對學生學習數學的關係和作用中,去尋求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積極的心理活動,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行爲,從而達到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狀況分析

(一) 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分析
1. 學生的數學學習無目的、無計劃、無標準要求。對學了什麼, 應掌握什麼,有什麼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學生竟說“成績好有什麼用,給我多少獎金”,學習具有盲目性。
2. 學生對數學學習不主動、自覺性差, 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任務的完成是被動消極的, 學習本是自己的事,卻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學幫忙,所以同學間常出現抄作業現象,學習具有依賴性。
3. 學生有上進的心理,但缺乏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學習興趣不濃也不願培養,不作意志努力,學習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學習時間內幹其他事情, 具有學習意志不堅定性。
4. 學生學習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滿足,但遇到困難又垂頭傷氣,遇難而退或繞道而行, 得過且過, 致使部分學生學習成績難以提高,甚至下滑,學習缺乏思想性。
5. 學生學習不注重方法,不講求邏輯聯繫,分析問題思路雜亂,表達東拼西湊, 思維不嚴謹。 明知這方面過不了關,但也不思改進,學習具有隨意性。
(二) 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況分析
1. 好動,愛講話,課堂注意力難持久,自控能力差。
2. 數學思維簡單; 形象思維難建立,抽象思維無基礎, 針對問題常常衝口而出, 答非所問。
3. 學習的交流、討論往往人云亦云,難樹己見,思維的閃光點往往在不堅持中一錯而過。思維也就在一次次放棄中養成惰性。
4. 觀察分析無耐性,不細心,往往被問題的表面現象或假象所迷惑, 難以撥雲見日,難以感受嘗試成功的刺激。
5. 會的嫌簡單, 稍難又嫌煩,總不想動手。對於較繁的式子,較困難的圖形就不於理睬,放置一旁,再遇類似問題,似曾相識,動手就困難。
(三)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特徵分析
1. 孤立少聯繫. 學生學習中常常割裂所學知識,分化所學內容,孤立地認識理解問題,如;多項式脫離有理數的計算基礎,導致運算錯誤常在符號上。根式化簡不以分式化簡爲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遷移。同時對問題的認識和知識的理解往往絕限於某一範圍或某個方面,難以拓寬範圍,擴大認識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 把式子√a+1看成永遠有意義……
2. 靜止少變化. 學生學習數學在思維上難以形成多變的觀點,常以靜止的方式去認識問題, 如初一學生看到—a就認爲是負數, 初二學生能對式子 而完成不了 的因式分解,初三學生對含絕對值符號式子的化簡普遍感到困難,對幾何圖形的換位研究、變形研究更是一籌莫展。他們在長期的1就是1,  2就是2的靜止認識中,在空間環境不變的錯誤意識裏,思維形成定勢,對事物的變化認識潛在牴觸心理,對問題分析處理的變形轉化難免有對抗情緒,怎樣使學生的認識越過這一道坎,形成新的認識,產生新的觀點,還得有賴於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分析。
3. 問題理解停留於具體難以抽象. 初中學生在以前的生活與學習中,認識理解幾乎停留於形象具體,少有抽象的思維訓練,所以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對實際問題怎樣聯繫數學研究方法,怎樣構建數學模型較爲困難,特別是與實際聯繫不大的純數學研究就更困難。 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義的理解,函數與不等式中變量取值變化時,對變式中待定係數取值範圍的研究,圓一章有關數形結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學的難點。
4. 思維簡單,盲目崇拜. 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一般停留於認可, 重結論而忽視過程, 更不重視知識產生的背景條件。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就是真理,有時明明發現偶像的錯誤,還總懷疑自己的思路有問題.導致數學學習難樹己見。 我們倡導”要敢於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學會學習,學有見地,勇於超越”。
5.不善於聯想比較找,多向思維尋根據. 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聯想比較,但他們通過簡單的聯想,草率的比較,就可能妄加猜測得到結論,而不通過聯想比較,周密地分析推敲,尋找規律獲取正確的認識。如; 一次初一數學公開課<<有理數乘法>>的教學中; (—3)+ (—3)+ (-3)+ (-3)= -12,由乘法的意義有(-3)×4=-12,從而引申出算一算; (-3)×3=____, (-3)×2=___ , (-3)×1=____ , (-3)×0= ___ , 然後又猜一猜; (-3)×(-1)= ___ , (-3)×(-2)= ___ , (-3)×(-3)= ___, (-3)×(-4)= ___ .很多學生都能夠猜出後一組運算式子的結果,其猜測的方法是多樣的,但是沒有一個學生能夠觀察比較分析出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逐次減少1時,其積逐次增加3”這一規律。
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簡單,稍難的問題往往無章可循,盲目拼湊,不能通過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數學的推理表達也東拼一句,西湊一句,不推敲條件對何而用,結論由何而來。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個公理“邊角邊”公理的學習中,無論怎樣啓發、引導、訓練,甚至強調: “邊角邊”的敘述順序是體現以公理1爲根據,書寫表達的規範作用是體現對應”,但課後作業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達的全等順序是“邊邊角”或“角邊邊”或“對應元素不寫在對應的位置”,經瞭解大多數學生反映“夠條件就行”,他們不重視公理的根據作用和表述規範的對應意義,主要是疏於因果關係和思維不嚴謹。還有學生無論解答代數問題還是幾何問題都把條件一一列出來,然後就得出一個個結論,到底哪一個條件能推出哪一個結論,他自己都不清楚。
針對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狀況分析,怎樣對學生數學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怎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數學教學改革中還得進一步探索。
根據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理論思考,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