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藝術

學識都 人氣:2.47W
美學與藝術
論文關鍵詞:美學藝術 審美意識 形態
  論文摘要:“美學”這一學科的基礎問題永遠是關於它自身的問題,即這樣三個相互關聯着的問題:什麼是美學,什麼是藝術,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這三個問題因其基礎而一直深深困擾着當代美學界。本文呼應着宗白華先生八十年前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而重提這個問題,並給出了自己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的新的回答。本文重點論述了:美學、藝術與現代性問題,藝術品成立的三個基礎性條件,以及作爲一種審美意識形態的美學學科的問題。
  
  一、什麼是美學?
  
  從美學到藝術學,橫跨了兩百多年,這門學科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一門純哲學變成了一門經驗科學,研究的旨趣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流派、觀點和著作。這些著作涉及到了美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各個層面。概括起來,美學研究的主題大致上包括:
  1. 美是什麼的問題。從蘇格拉底、柏拉圖提出這個問題以來,它一直是哲學家們關注的中心問題。儘管現代美學普遍地將這個問題視爲沒有答案的問題,但“美”仍然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主要價值。因而美是什麼的問題決非無意義的問題,它仍然是美學保持自身和向前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因。但是,“美是什麼”的本質定義的困難早在蘇格拉底那時就已經被認識到了,在當代分析美學中被最終定論爲一個錯誤的問題形式。但是,在當代的現象學——解釋學美學那裏,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人們可以不再試圖給出一個本質的美的定義,但可以從經驗水平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把美(優美)規定爲和諧、對稱、均衡、小巧、柔和、波浪線等,也可以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給出一種解答,如“美是道德的象徵”(康德),“美是作爲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海德格爾)。
  2. 美感和審美經驗問題。美感問題可以看成美是什麼問題的另一種形式。美學誕生時的本義就是研究作爲一種認識形式的審美感性的,所以美感問題是美學的基本問題。當代美學又重新回到對這個基礎問題的關注,尤其是今日的美學生物主義、身體美學和物質美學。感覺、感性、美感、審美、審美感性、審美經驗,這些詞構成了一個意義相近但又有差異的家族。細心的人會發現這些詞有一個從“感覺”到“經驗”的過渡。這兩個詞的意義、用法當然不同。“感覺”強調的是審美的起點性,一切都“從感覺開始”(陳嘉映) ;而“經驗”一詞強調的是審美的複雜性、豐富性和“在世”特徵,杜威的一本書,名字就叫“藝術即經驗”①。
  3. 藝術是什麼的問題。這也是當代美學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爲從20世紀影響頗大的一些藝術家及其作品來看,20世紀的藝術實踐不再以感性爲基礎,而是糾纏着“藝術本身是什麼”這個抽象的哲學、美學和藝術史問題。這個問題有時候被表述成藝術能不能定義的問題,有時候被表述成到底有沒有藝術的問題,其要義在於取消大寫的藝術(Fine Arts),把藝術重新還原爲生活的基礎。這種對藝術——不僅藝術,尤其還有哲學——的還原運動是20世紀後半葉的一種典型意識,這種意識最深刻地體現在20世紀兩位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身上。
  4. 藝術作品問題。在構成藝術活動的各個要素中,藝術作品是中心。對藝術作品(不管是詩歌、繪畫、雕塑、音樂還是建築),我們能夠進行抽象的結構分析嗎?某一具體的藝術作品,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嗎?對於具體的藝術作品,美學家和批評家能夠進行意義闡釋嗎?
  5. 藝術家和藝術創作問題。這構成了藝術活動的另一個要素。藝術作品,乃是某一個體的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製作出來的,所以美學要問的是,藝術家創造性的源泉在哪裏?什麼是天才?什麼是想象力?藝術創作的內在機制是什麼?
  6. 藝術接受問題。藝術家通過勞動,即藝術創作,製作出作品,他把作品交給委託人、展覽館,到達大衆。委託人和大衆是如何接受作品的?接受跟創作之間是種什麼關係?作品被接受之後,進入人們的審美鑑賞範圍,這又涉及到人們對它的評判——接受還是拒絕,涉及到趣味問題、風格問題、批評問題,最後還涉及到一個藝術教育的問題。
TAGS:美學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