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人文素質教育觀照下的大學語文教學之淺探

學識都 人氣:3.18W

摘要:當今世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爲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不少高校以大學語文課程爲依託,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然而,當前大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學習動力普遍不足,教師對教學研究呈弱化趨勢,本文針對目前大學語文的教學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誤區,從教師“讀”的誤區、“教”的誤區、處理教材的誤區、心態的誤區這四個方面加以分析,進而指出激發大學生學習動力的大學語文教學之本位在於對學生的終極關懷。

試論人文素質教育觀照下的大學語文教學之淺探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 大學語文教學 誤區 學習動力 終極關懷

當今世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爲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人文素質教育主張教育要重視人性, 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其內涵在於注重教育對象的價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因此,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需求,已成爲當前我們高校素質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不少高校以大學語文課程爲依託,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然而,當前大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學習動力普遍不足,教師對教學研究呈弱化趨勢,高校開設的“大學語文”課,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仍未擺脫中學語文教育的傳統思路和方式,因而有學生將“大學語文”戲稱爲 “高四語文”。這表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不夠明確,教學方式和教材還不能很好適應大學本科教育格局的調整變化,如何使大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產生興趣,如何使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自然銜接,同時做好素質教育的滲透工作,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

陳洪教授等教學團隊提出:大學語文教材在選文上要突出“好文章”,要重在“文”,要放在突出語言學的角度上,要超越“文學視野”,要文體多樣、風格多元,教材本身要能達到“語文意義識別”、“語文知識化用”、“語文情境創生”的效用。大學語文教材應是“語言”和“文學”的完美結合,每一篇文章都是閱讀教學的載體,因此閱讀教學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高校對大學語文教材進行修訂,我院在大學語文教材基礎上修訂成“寓情趣於詩文”的特色教材《詩文與修養》。無論對大學語文教材的何種修訂與改革都不能脫離文本的閱讀教學,但在目前的大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嚴重的誤區,違背了閱讀教學的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讀”的誤區

有些語文教師的閱讀僅僅是對教參的閱讀,他們奉教參爲神明,爲了備課的方便或是爲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量將活色生香的閱讀教學進行機械的複製,最後剩下的只是教參過濾後的殘羹冷炙,課堂成爲千篇一律的模式。也有一部分語文教師從教材的機械閱讀走向另一個極端,往往關注自我對文本的理解,忽略了教師與學生人生閱歷和個體體驗的不同。這是對閱讀教學個性化的曲解。

有些語文教師除了教參外很少進行其他閱讀。閱讀是語文教師的立身之本,不愛閱讀的語文教師肯定是不稱職的。只有熱愛閱讀的教師,才能充實自身,充分體驗學生閱讀的甘苦,找到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的話題,及時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成爲學生閱讀的榜樣。每位教師在大力倡導學生閱讀的同時,也要自我反思:自己的閱讀狀況如何,讀了多少書,讀了哪些書。

教師閱讀與學生閱讀之間要努力形成和諧的效應,達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共同閱讀。教師要先讀,同時,教師的閱讀面要拓寬,既要讀經典作品,還要關注當代作品。不僅要閱讀作品,還要閱讀一些相關的評論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對學生的指導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師生在閱讀中都會有所感悟,但由於年齡和生活閱歷的差別,感悟和體驗也是有區別的。這就需要師生間及時交流,進行心靈的對話和溝通,以此提升師生間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只要全體師生能夠立足實際,走出盲目閱讀和功利閱讀的誤區,強化意志閱讀的意識,架起師生閱讀的橋樑,閱讀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顯示其最大的價值。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就是允許完全屬於個人的閱讀感受存在,它一反傳統閱讀教學中“標準答案”和“教師話語霸權”的現象而閃耀出人性化的光輝。教師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正視閱讀中的“多元”現象。

二、教師“教”的誤區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思想、智慧的結晶,它會打上個性化的烙印。教師必須尊重作者的創作意圖,不能曲解文章的內容和意義。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一篇優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有的問題作者可能沒有意識到,或根本不是這麼考慮的,而現在偏偏要“挖深挖透”,給它貼上時代標籤、政治標籤,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苛刻作者,編出了一個個離譜的題目,設計出一個個貌似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往自己預定好的衚衕裏鑽,浪費了時間,爲難了學生。從閱讀的原生狀態來說,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往往是動態的、關聯性的.,具有整體感。因此對一個詞、一句話乃至一段話,都不能孤立理解,應把它看成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否則必然會陷入斷章取義的尷尬境地。

閱讀教學應該回歸本原,這纔是根本出路。閱讀教學的本原是什麼?就是教讀文章,因爲我們的教材是文選。閱讀教學回歸到教讀文章這個本原上,“教什麼”和“怎麼教”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文章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寫出來的,讀文章也應循着作者的思路讀完、讀懂。教讀文章,很顯然,也應該按文章的思路教。對此,葉聖陶先生早有論述:“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樣開頭的,怎樣走下去的,跟着它走,並且要理解它爲什麼這樣走”,“就文章本身而言,瞭解文章裏作者思想發展的途徑最爲切要”,“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葉聖陶先生的話,我們應該奉爲閱讀教學的圭臬。

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將新舊知識人爲地割裂開來。奧蘇伯爾認爲:有意義的學習是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聯繫起來,將新知識納入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教”是爲了“學”。教師在課前要注重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切實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努力使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心理活動合拍、和諧。要善於進行心理置換,想一想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想一想怎樣安排閱讀教學程序以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樣的方法更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喚起學生學好母語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