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村鎮規劃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與保護

學識都 人氣:1.08W

論文關鍵詞:空間分佈特徵 屬性特徵 系統構成 遺產 新

淺論村鎮規劃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與保護

論文摘要:在中國當今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的文化遺產保護正面臨着嚴峻的挑戰。本文通過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空間分佈特徵、屬性特徵、系統構成的分析,提出目前農村規劃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應採取系統保護的原則,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並就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方法。

一、前言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定歷史時期各種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非常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和凝練。然而,在中國快速的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在轟轟烈烈的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那些表面陳舊、破爛的古、古民居、古橋樑、古水道正面臨着很大的危機。在許多農村規劃中把成片的古建築羣定義爲“空心村”,把舊村落整片街區劃爲拆遷改造區,即使有幾幢祠堂被保留下來,其周圍的歷史空間已被所謂的“現代建築”空間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間格局和傳統風貌蕩然無存。

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古老的歷史文化傳承,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處理建設和保護的矛盾,已是擺在世人面前刻不容緩的必須加以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佈特徵、屬性特徵、系統構成進行詳細的分析,並就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提出了若干措施和方法。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和建設。

二、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佈特徵

所謂農村歷史文化遺產泛指村落地域之內地上地下所有有形遺存和無形文化積累。本文狹義只指有形的不可動的歷史文化遺存。①地球上任何一個地物的信息,都有它的空間位置信息和屬性信息。空間位置信息在地理信息中是用圖形、圖像表示,稱爲空間數據,也稱爲地圖數據、圖形數據、圖像數據;而屬性信息則是用數值、文字表示,稱爲屬性數據,也稱爲文字數據,非空間數據。空間數據對事物最基本的表示方法是點、線、面和三維表面。

用這個理論來描述、分析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佈信息和特徵,符合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結構模式和要求,有利於將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分類登記、跟蹤管理和保護。

所謂“點”是指該事物有確切的位置,但大小、長度可忽略不計。④這裏特指以單體建築形式存在的建築物、構築物、古墓葬、古樹名木等。單體建築雖然有長度、寬度和一定的佔地面積,但是和整個建築所處的空間環境面積相比,其大小、長寬可忽略不計,只表示該事物所處的確切位置。這個點暫且用這個單體建築的中心點來描述。所謂“線”是指該事物的面積可以忽略不計,但長度和走向很重要。此處我想把“線”擴展到線所包含的要素及離開這些要素一定距離的鄰近區,又稱緩衝區。如古商業街及兩側古建築,古河道及兩側生態保護區。有二個緩衝區共同形成的區域稱爲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街區。

所謂“面”是指該事物具有封閉的邊界、確定的面積,一般爲不規則的多邊形。這裏特指古村落的整個建成區,即建築遺產、文物古蹟和文化傳統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風情,整體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基本風貌保持完好的古村落建成區。

目前,全國分二批已有36個類似的古村落被評爲“全國曆史文化名鎮(村)”。各省、市(縣)級的歷史文化各鎮(村)則更多。歷史文化名鎮(村)是中國傳統大國的歷史文化產物,古村落之多,地域分佈之廣世界罕見,是農村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所在,是農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

因此,遺產在空間上呈點、線、面和三維表面的形態分佈,點、線、面、三維表面構成了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的整個空間信息。有的村落只有點狀農村歷史文化遺產,如只留下一兩幢祠堂,其四周的歷史空間已蕩然無存。有的村落只有線狀農村歷史文化遺產,如只留下一兩條商業街。有的古村落則整體保存的比較完好。因此,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應園地制宜地進行分類、評估和保護,對不同形態的歷史文化遺產應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正確地處理保護和改造的關係,使農村規劃、建設既有自己歷史風貌特色,又有新農村的朝氣和活力。

三、歷史文化遺產的屬性特徵

歷史文化遺產作爲歷史文化的客觀遺存,具有歷史性、物質性、性、性和文化性的本質特徵,它是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產物。歷史性首先表現的是時問性,特指過去時間裏發生的事件或做的東西。現在發生的事件或完成的工程,不管有多偉大,都不能稱其爲文物。這是文物區別於其它物質的本質區別。

物質性首先表現在它的客觀存在性。任何一個歷史文化遺產,都是以一種有形的遺存表現出來的,是客觀存在的,一且失去了客觀存在性,也就不能叫做文物了。因此,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蹟一般不提倡重建。其次,物質性表現爲文物的人爲性。城市、鄉村的生態是人工化的物質環境,現存的絕大部分歷史文化遺產都是古人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的人工物質的遺存。因此它具有物質的人爲性特點。另外物質性還表現爲它的自然性,除了人工環境之外,城市、鄉村依託自然環境而存在。因此,歷史文化遺產也不可能脫離自然生態環境而獨立存在,而自然環境中的自然景觀、古樹名木等本身就是自然性的表現。

社會性主要表現爲它的承載性。任何文物都承載着生產這一文物之初的人類需求,社會互動、社會和控制的信息,承載着人類社會活動的特定歷史過程,反映着一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是人類活動的物化和見證。

文化性首先表現爲它的創造性。歷史文化遺產的誕生本身就是一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文化的誕生和創造,是新的科學技術的偉大實踐,許多歷史性的物、構築物、工藝品,它們的製造方法和水平,至今看來仍具有很高的科技水準,因此它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先進文化的創造和發明。其次文化性表現爲它的傳承性。歷史文化遺產一般都是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的傑出代表,它記載着當時先進科技文化的信息,它的遺存使得古代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是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

經濟性則首先表現在它自身的經濟價值。在當今經濟環境中,可以說每一件歷史文化遺產都有一個衡量價值的尺度標準。雖然不能像一般商品一樣進行流通和買賣,有些歷史文化遺產更不可能以一個確切的價格來衡量,但客觀上它具有一定的價值。其次經濟性表現在它作爲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能爲人類經濟建設服務,並通過第三產業爲社會創造價值,推動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四、歷史文化遺產系統的構成

(一)歷史文化遺產物質系統的構成

歷史文化遺產的物質系統按區域的分佈可分爲兩個子系統,即以歷史文化名城爲核心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物質系統和以歷史文化名鎮(村)爲核心的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物質系統。這兩個子系統中按其物質所佔空問的大小都可以分成點狀歷史文化遺產、線狀歷史文化遺產、面狀歷史文化遺產和三維表面狀歷史文化遺產,現把系統歸納如下:

(二)線狀遺產的保護

線狀歷史文化遺產按保護的重要性分爲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區和改善區。保護區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區別在於後者已通過程序得到了法律的保護,而前者是有一定比例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空間保留得比較完整,但尚未被劃定爲歷史文化街區。改善區是裏面零星的分佈着一些較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其空間關係也具有整體保留的價值,是整個村落歷史空間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歷史文化保護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保護區參照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方法;改善區重點對空間、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及零星分佈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善。

(三)面狀歷史文化遺產——古村落建成區的保護

對建成區的保護應採取嚴格控制措施,嚴格保護現存的空間格局。嚴格保護古村落的整體風貌。嚴格保護文物古蹟。保護風情、地方文化和特有的風俗習慣。

1.修舊如舊。對古的修繕要實行保護性修繕,做到修舊如舊,即是瀕臨倒塌的房屋也儘量保護好內部主體構架,外部圍護牆體修復應儘量恢復原來的古舊風貌。

2.修新如舊。對在原址重新修建的房子,在高度上儘量與周圍建築空間尺度相適宜;建築風格應和古建築相協調,包括色彩、門窗、立面風格等做到修新如1日。

3.不要隨意改變街巷的空間格局。街巷的空間格局是古村落空間格局的最典型的反映,是古村落最主要的空間之一。在街巷裏的一些構築物如過街樓、牌樓、轎廳等都是空間分隔的生動手筆,也是古村落空間最美的表現,要切實加以保護。

4.加強生活設施和居住環境的改善。“人依宅生,宅依人存”,“人宅相扶”。一旦古建築投有人的居住,就失去了靈氣,就會慢慢敗落。因此。再舊的房子,也希望有人住、有人管、有人修,關鍵是加強舊住宅生活設施的改造。舊房子只要加以改造,仍然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要求,滿足現代人物質文明的需要。

5.開闢新區,保護古村。隨着古村落和的不斷髮展,的增加,古村落空間肯定不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發展的需要,同時隨着業的發展,許多旅遊配套服務設施也必須跟進。因此,在保護古村落的原則下。開闢新區,將新居住區和旅遊服務設施等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功能上相銜接,空間上有過渡,使古村落新區和老區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四)三維表面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1.建成區外圍耕植區的改造與保護

這個區域是古村落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環境,是生活在這個空間裏的人創造生活、改造生活,寄託着無限美好希望的空間場所。同時也是整個村落人刨造文明,進行文化交流的最主要的空問環境。因此,在這個空間中,除了耕地之外,還會有很多廟宇、祭壇、涼亭、寶塔及彌補風水不足的建築、構築物(如上水口、下水口等處的構築物和建築物)。這是古村落和周圍自然山體之間的一個過渡空間,是構成整個村落文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地帶。

①加強這個區域的建築物、構築物的修繕和保護。許多廟宇、祭壇、涼亭、寶塔等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已瀕臨倒塌,但不要隨意拆遷,那些還留存的建築物、構築物要用一定的、物力進行修繕。

②加強這個區域的環境整治。在耕作區往往會有許多茅廁、糞坑等與農作有關的構築物。有機肥儘管是農作的主要肥料,但對於歷史保護區和以旅遊開發爲主體經濟的古村落。拆除這些設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現代的複合肥完全可以代替有機肥,或者把糞坑進行地埋處理,採用化糞池的技術方法進行改造。

③保護耕作區原生態的地形地貌。耕作區原生態地形地貌的保護,關鍵是農田不要園田化,水渠、水溝只作疏通,不要硬化處理。已主要從事旅遊業爲主的古村落更不能把這些耕地進行拋荒。因爲農耕文化是古村落世代最具生命力的活文化。應世代相傳,形成古村落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